文 | 文淵的歷史書
編輯 |文淵的歷史書
前言
很難想象到深藏在亞洲貧瘠山區的一個小村莊竟然曾經還是亞洲最大的黑槍製造和販運基地。
這裡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從訂貨到製造再到交易,所有環節都是地下操作,世界各地的恐怖分子和犯罪團伙,都會慕名前來採購便宜的槍支。
而這裡也從剛開始的小產業逐漸擴大到擁有約600家從事軍火製造和販賣的作坊,每年可製造出5萬支各類槍支彈藥。
這還不包括村周邊山區隱蔽的工坊,如果把它們都算上,光這個小村莊一帶的軍火產量可能還要再翻一番。
那麼,這個深藏在亞洲貧瘠山區的小村莊,是如何成為軍火製造的代名詞的呢?它的黑槍又流向了哪裡?
起源於戰火
這個小村莊就是位於巴基斯坦西北部開伯爾-普什圖省山區的達拉村。
距離阿富汗邊境只有35公里,一條蜿蜒的山路將其同巴基斯坦的省會白沙瓦相連。
這裡氣候乾燥貧瘠,交通不便,村民以農業牧業為生,生活非常艱難。
看到這裡似乎覺得這個幾百戶人家的小村莊,似乎與軍火毫無瓜葛。
其實不然,達拉村之所以成為亞洲最大的黑槍基地,與這一地區的戰亂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關於達拉村造槍歷史的起源,現存兩種主要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這可以追溯到1857年,當時印度爆發大規模反英起義,戰火波及到開伯爾山口地區。
一名受傷的英國士兵來到達拉村避難,後把自己的槍支贈送給救了自己的村民,還把制槍經驗傳授給他們,從此達拉村的村民便開始製造和販賣槍支。
這種說法主要來源於達拉村村民的口述歷史,雖然細節上存在爭議,但反映了村民希望將達拉村描繪成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武器聖地的心理。
但更可信的說法是,達拉村的制槍歷史應該起源於19世紀中期的英阿戰爭。
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意圖侵佔阿富汗,遭到當地人民的英勇抵抗。
在戰爭中,達拉村的村民從戰場上搜集各類英軍遺留的槍支彈藥。
透過拆解研究逐步掌握了槍支製造技術,並開始仿製槍支,出售給參與戰爭的阿富汗人民,用於抗擊英國殖民者。
這個說法更符合歷史事實,因為考古發現表明,達拉村製造的最早槍支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的英式兵器。
無論是哪種說法,可以確定的是,達拉村的制槍歷史起源於19世紀中葉左右。
由於處於中亞要衝的地理位置,這裡的居民需要武器來保衛家園,而戰爭又為他們提供了足夠的原料來掌握制槍技術。
而後來的幾次戰爭,更是讓他們看到了製造和販賣槍支的巨大商機。
漸漸地,這門傳統手藝就成了村裡很多人謀生的方式,並代代相傳至今。
可以說,達拉村的制槍歷史是這一地區動盪環境的產物,也成就了它在槍支製造領域的獨特地位。
鼎盛時期
達拉村靠製造黑槍維生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才迎來它的巔峰時期。
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強大的紅軍很快佔領阿富汗首都喀布林等大城市。
面對蘇聯的入侵,阿富汗當然沒有坐等被打,而是拿起手中的武器奮起反抗,與蘇軍和親蘇的阿富汗正規軍進行了長達10年的拉鋸戰爭。
這場蘇聯入侵阿富汗的戰爭徹底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同時這場蘇阿戰爭也給達拉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商機。
達拉村依託雄厚的制槍傳統,迅速抓住戰爭帶來的機遇,大量生產簡易軍用槍械,出口給阿富汗反抗軍。
只要有訂單,他們可以在極短時間內交付大量槍支,這為達拉村的槍匠和商人們帶來了巨大利潤。
更關鍵的是,從戰場上搜刮來的各類蘇制武器,讓達拉村的技工們可以大規模仿製蘇聯式槍械。
其中尤以AK-47突擊步槍最為成功,幾乎達到了100%仿製度。
這些仿製槍械外形與原裝槍械幾乎一模一樣,效能也非常過硬,而且售價只有原裝的10%左右,深受第三世界國家武裝力量的歡迎。
當時的達拉村一度達到了只要將原型給它,他們就可以仿造,就連導彈也不在話下。
阿富汗戰爭結束後,達拉村並未就此收手,反而將產能不斷擴大,並且將產品銷往南亞和中東更多的地下網路。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達拉村可謂是“世界軍火工廠”,幾乎承包了所有第三世界國家的非法槍支需求。
為了提高產量,達拉村還從全國各地招募了大量熟練工人,採取分工制的作坊模式,實現了軍火製造的規模化。
這時的達拉村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一個純粹的軍火產業叢集所在地。
到處瀰漫著濃濃的火藥味,主街兩邊琳琅滿目地掛滿了各類槍支,就像一個露天軍火超市,連小孩子都能熟練拆裝各類槍支。
熱鬧非凡的槍市就如同一個國際軍火交易中心,各類閃亮的軍用物資應有盡有。
南亞和中東的各色武裝力量,幾乎都與達拉村有生意往來。
可以說,沒有達拉村提供的廉價武器,很難想象這一時期區域性衝突的激烈程度。
在鼎盛時期,達拉村服務的不僅僅是本土武裝,遙遠的非洲大陸也成了它的銷售市場。
這說明達拉村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軍火集散中心,可謂“巴基斯坦的軍火庫”。
技藝精湛
達拉村的制槍技術在連番實戰中也日臻成熟。
早期的達拉村槍匠多是純手工操作,裝置簡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但在市場淘汰下,優秀作坊逐漸脫穎而出。
他們開始從各地引進機床、成型機等裝置,使軍火製造實現機械化。
同時透過反覆試驗摸索,掌握了各類鋼材、塑膠、木料的加工技巧。
到90年代中期,達拉村的一些大作坊基本實現了從毛坯到成品的一站式流水作業,產能與品質都大幅提高。
當時達拉村最有名的作坊更是擁有先進的生產裝置與檢測儀器,幾乎包攬了達拉村一半以上的訂單。
該公司甚至具備製造火箭筒、迫擊炮等重武器的能力,以及對槍械進行保養維護的後勤服務,堪稱達拉村的“軍火皇冠”。
除了機械化改造,達拉村的技工們還對槍支結構進行持續最佳化,使其更適合實戰條件下的使用。
比如使用更耐磨的材料製造槍管,增強抗跌打能力,或者調整武器配重,增加穩定性。
這些細節上的改進使達拉村的仿製槍比原產槍更受第三世界使用者歡迎。
奪取一座城池,與武器的效能質量息息相關,而優秀的武器為達拉村贏得了海內外客戶的信任。
到90年代末,達拉村不僅能夠完美仿製任何槍支,還能根據客戶定製生產新型武器。
他們擁有從設計到試製再到批次生產的全套能力,這使達拉村在國際軍火市場上獨樹一幟,技術水平可堪比一個國家的軍工企業。
業績斐然
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達拉村的軍火產業也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以AK-47系列步槍為例,達拉村的年產量在90年代中期達到了30萬支,佔全球非法AK-47總產量的70%以上,被稱為“世界AK-47工廠”。
達拉村生產的各類槍支總量在1995-2000年間保持在每年50萬支左右,其中95%以上都透過各種途徑走私出口,主要銷往亞非地區的衝突地帶。
單單AK-47一項,其出口額就高達2.5億美元,這些非法武器為達拉村每年創造了超過5億美元的黑色收入。
達拉村的武器出口覆蓋了整個亞洲和非洲大陸。
可以說,幾乎所有20世紀90年代的地區衝突都染上了達拉村的火藥味。
與產量驚人相匹配的是達拉村槍支的超低價格。
以當時國際市場上原裝AK-47的價格300美元計算,達拉村生產的仿製AK-47平均價格只有30-50美元,最低的甚至只要10美元,堪稱“白菜價”,比手機還要便宜。
正是這超高性價比,吸引了全球的游擊隊、恐怖分子和軍閥們聚集達拉村採購武器。
轉型運作
進入21世紀後,隨著國際反恐形勢壓力加大,達拉村的黑槍生意也逐漸受到政府管控。
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後,國際社會加大了對暴力極端主義的打擊力度。
作為全球最大的非法槍支來源地,達拉村逐漸受到各方關注。
再加上2008年發生在孟買的恐怖襲擊事件中也使用了達拉村製造的槍支,讓這個小山村的名聲跌入谷底。
“恐怖分子的兵工廠”成為達拉村在國際輿論中的標籤。
在各種壓力下,巴基斯坦政府不得不管控達拉村的非法槍支製造業。
他們先是禁止村內公開販賣槍支,後來又派遣重兵進駐達拉村,強制要求上繳槍支。
到2010年,村內的作坊大部分停工歇業,主幹道上的槍市也銷聲匿跡,表面上達拉村的黑色產業鏈似乎被遏制。
但達拉村的制槍民俗根深蒂固,僅僅依靠政府禁令難以根除。
為了躲避監管,不少作坊轉入地下,改在深山老林中秘密作業。
他們還利用各種途徑將產品運往其他地區,再從海運或陸路偷運出境,這使得黑槍生意依然在暗流湧動。
與此同時,達拉村的制槍商人也在尋找轉型出路。
一些大作坊成功轉型為合法的武器公司,利用自身雄厚的製造能力承接政府軍隊的訂單。
還有人將制槍技術應用到其他行業,比如生產水泥攪拌機,維持村內就業。
達拉村轉型發展至今,非法槍支製造可能仍在暗中進行,只是規模和影響力大不如前。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絡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