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有個影片裡聊到B-52的載彈量31.8噸,有朋友說資料不對,這個其實不是不對,而是版本不一樣。31.8噸是最後的H型的對外公開的典型最大載彈量,但這個重量在實際使用中很難達到,因為要掛炸彈不能光看重量,還要看掛點的數量和彈的大小體積之類,大部分時候任務航程也要考慮進去,因為載油量和載彈量其實可以交換,只要總的起飛重量不超標、能飛起來就行。不過基本美軍所有飛機都可以空中加油,所以相對來說起飛時能儘量多帶點彈。
B-52的各個版本掛彈量都不一樣。墨林能查到的資料,1947年底波音給B-52的設計載重是4.5噸炸彈和75240升燃油,後來當然是越改越大,早期正式生產的B、C、D幾個型號(A型只生產了3架,全部由波音公司用於試驗,沒有交付美軍),機內載彈量基本都是27枚500或1000磅炸彈,外部掛架是從1964年開始在F型上加的,可以掛24枚,後來其他型號也相應加了上去。
1965年之後為了在越南進行地毯式轟炸,給當時D型內部載彈增加到了84枚500磅或42枚1000磅,這樣一來D型載彈量反而比F型多出來10噸。這樣一來加上外部掛架,B-52掛小一點的500磅常規炸彈最多能掛108枚,算下來也就不到25噸,再往後為了提高生存能力,換成了能掛20枚AGM-86B(彈艙8枚,外掛12枚)、算下來有29噸多,也不到30噸,當然這個載彈量本身已經夠狠了。
B-52是很出名的一款長壽機型,原型機1952年4月首飛,首架服役是1955年,在2013年的時候美軍公開宣佈B-52要服役到2050年,如果從第一架B-52服役開始算,那就是95年,B-52之後超音速、隱身、低空突防等技術層出不窮,但壽命都沒有B-52這麼堅挺。其他有些飛機,像1955年首飛的米格-21,服役時間也算長,但米格-21之所以長,原因在於生產時間一直持續到80年代中期,60年代生產的早就不知道在哪裡了。
但最後一批B-52出廠,還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最後一架B-52H出廠是1962年6月22號,距離首飛只有10年零2個月加7天,換句話說到2050年,最年輕的B-52也得有88歲,這對於任何一款飛機來說都是難以想象的,特別是量產飛機,可能一些很窮的國家會有一些老式運輸機能達到這個水平,但這就很難統計了。
有人說B-52的設計已經太落後,在遇到防空體系完善的國家時就是個活靶子。這麼說當然很對,但美軍也不像這些人想的那麼傻,一方面給B-52的定位很明確——就是用在防空體系不那麼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美軍在上世紀80年代就為全部B-52加裝了空射巡航導彈的發射能力——AGM-86本質上就是為B-52量身定製的——換句話說,但凡對手有還兩枚地空導彈,美軍壓根就沒打算跑去臨空轟炸。其實更早在70年代就可以掛AGM-69,再往前也還有AGM-28,不過後兩者都是用來對付蘇聯的核導彈,倒是真的輕易不敢用。
具備了防區外打擊能力,其實也是B-52能堅挺到2050年原因之一,美軍的任務比較多,保家衛國是其次,欺行霸市才是專職,世界那麼大,絕大多數國家還是比較好欺負的。更何況B-52還有其他很多優點,特別是使用成本,在目前由B-1、B-2和B-52組成的“三駕馬車”裡是最低的,同時載荷能力和航程這些指標卻又不弱,因此B-52的單次任務效率反而最高,這麼好的一個東西,能用為啥不用呢?
另一個堅挺的原因就是B-52的那副超大身板——改裝餘地大,隨便加點什麼東西完全不在話下,不像戰鬥機太過緊湊、空間和重量都是榨出來的,反而不好改裝。能改裝帶來的好處就是用途更廣,或者說叫任務適應性好。B-52經歷了無數次改裝,像越戰後為B-52G和H加裝旋轉掛架、電子對抗裝置升級等等,改裝完成以後機體增重11噸,這要是放在一般飛機上可能就廢了,但對B-52來說沒事,無非是少裝10噸油而已——它最多能裝140多噸油,少裝個十來噸油真不是什麼事。
這140多噸油也不可能全裝滿,那樣的話可能自己都飛不起來,更別說帶彈了。但B-52要是多裝點油飛起來真就不是開玩笑,1960年12月14日,一架B-52G沒有空中加油飛了16220公里,但這個紀錄只保持1年多點,1962年1月10日,換裝了渦扇發動機的一架B-52H從嘉手納空軍基地一次性飛到了西班牙馬德里的託雷洪空軍基地,全程20168.75公里,這個紀錄在軍用飛機裡到今天都還沒有被打破——六十多年了,不過創紀錄的這架B-52H後來1988年因為燃油增壓泵起火墜毀了。
回到服役時間的話題。美軍其實一開始也沒打算讓B-52服役這麼久,它一開始是設計用來替換B-36的,最早的方案早在1946年就設計出來了,當時還是平直機翼裝6臺渦槳發動機,後來幾經改進才換成了渦噴發動機方案,算起來還是屬於“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
當時噴氣式發動機推力太小,B-52 的原型機使用普惠的J57-P-3渦噴發動機,單臺推力39千牛,這才一次性用了八臺。B-52服役期間美軍不止一次想把這8臺發動機換成4臺其他發動機,中間甚至已經掛上去進行了試驗,一直到2020年還在琢磨,但每次論到最後還是要用8臺。
按說發動機少一些,系統會更加簡單,但美軍評估了好幾次,結論都是改少了發動機會帶來重新設計工作量太大,本著“省錢湊合用”的大原則,就這麼湊合著一直用到現在還是8臺,成為量產飛機裡發動機最多的一種,之前也只有加裝了4臺渦噴的B-36比它多。不過發動機多也有多的好處,8臺發動機分佈在四個掛點上,隨便哪臺發動機壞了,造成的不對稱推力非常小,對飛行安全影響並不大。
按說這在打仗的時候應該也是個好處——打壞了一兩臺不影響機組回家,但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憑運氣了。1961 年 4 月 7 日,一架 F-100掛著AIM-9進行攔截訓練,B-52是模擬目標,結果F-100因為導彈發射電路故障,把一枚AIM-9意外的打了出去,直接奔著B-52B去了,更意外的是這枚AIM-9在導彈整體命中率很低的當時直接命中了B-52的發動機掛梁,最意外的是這枚小小的AIM-9還憑著小小的戰鬥部直接把大大的B-52的機翼乾斷了,這是B-52首次在空中被“擊落”。
又扯遠了……實際上B-52之後美軍很多次都想研製新機把B-52替換掉,最出名的就是3倍音速的XB-70,後來還有的B-1,B-58的本意是替換B-47,但B-47都快退役了B-58還沒接上,也是B-52頂的缺。最後的結果是B-52成功熬走了B-58、熬死了XB-70,B-1差點也被熬死,直到後來改變了任務方向,才替換了FB-111,最終也沒能搶了B-52的飯碗。前面提到的B-58服役之前臨時頂缺的就是B-52G,當時波音想大範圍重新設計,採用全新的機翼和普惠 J75發動機,但美軍斷然拒絕,說那樣太耗時間。
這幾款轟炸機能力不能說不強,但各有各的缺點。B-58的最大問題是機體太小、載彈量和航程都和B-52不在一個檔次上,特別是掛彈位置太少,不僅沒有彈艙,還只能在機腹下掛一枚核彈,增加外部掛架也不是不可以,但會極大增加阻力,導致2倍音速這個唯一的優勢也蕩然無存。所以B-58只能執行核轟炸任務,完全不能適應常規轟炸任務,因此只生產了116架,服役了短短10年就告老還鄉。
XB-70在設計的時候初衷是非常先進的,預計蘇聯沒有相應的飛機能攔截,但沒想到的是蘇聯也沒有想著用飛機去攔——換成地空導彈了,讓XB-70的高空高速優勢反而成了劣勢。這個話題墨林前面有一篇專門寫XB-70的文章裡聊過,就不多說了,再加上巡航經濟性、戰略導彈的擠壓,以及經費等等問題,XB-70最後都沒到YB-70的階段就沒下文了。
羅克韋爾的B-1和XB-70的命運前半截有點類似,本意是想一次性替換B-58和B-52兩種機型,就是結合B-58的高速和B-52的大航程和大載彈量,但後來到70年代因為B-2的預期服役而被中止,當時只生產出了原型機,後來到80年代B-2的研發遇到瓶頸導致服役延遲,這才把原型機又搬出來,改變了突防策略成為B-1B才又獲得重生。不過現在B-21又出來了,B-1B的計劃退役時間是2036年,這麼來看的話,B-1B最終被B-52熬死,也就還有十來年的事。
現在美軍甚至還有進一步改進成B-52J的計劃,主要改進是換裝更新的羅羅F130發動機,但這只是目前的規劃,到時候如果再宣佈進一步延壽,也並非完全不可能。據說2011年美國出了一位B-52飛行員的爺爺和爸爸都是B-52飛行員,這哥們兒如果爭點氣並且運氣好,到時候再培養出來一個第四代B-52飛行員,那就更有意思了。
要說起來,一種飛機服役時間太長,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好是壞,得看從哪個角度去理解。即使是沒有替代品,也得分到底是研製不出來新機、還是沒必要研製新機,又或者是新機研製也並不影響老機的作用發揮。現在各國服役的大型轟炸機,包括俄羅斯的圖-95、以及我國的轟-6等等,之所以長期不換,其中都涉及很多因素,技術上的經濟上的使用上的,都要考慮進去,特別是作為戰略轟炸機,可能還涉及到一些對外謀略和政治方面的考慮,絕不是一句“弄不出來”那麼簡單的話就能總結得了的。
當然就像那句話說的,用不用是一回事,有沒有是另一回事,大型遠端戰略轟炸機,對我們這樣的大國來說,該有還是得有,大家覺得呢?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