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4年前,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反侵略戰,在朝鮮徐徐展開,這場戰爭也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為了這次的戰爭,中國出動了200多萬志願軍,資金也消耗了百億。最終付出了19萬人犧牲的代價,取得了勝利,保證了中國領土不再受侵犯,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了相應的提升。
然而,整個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也有兩萬多人被俘,被俘志願軍中,有一個級別最高的,就是吳成德。好不容易回到了國內,他卻遭遇了被雙開的處罰,也就是開除了軍籍和黨籍。甚至還被下放到了農場,直到20多年後,才終於沉冤昭雪。
那麼,當初在朝鮮戰場上究竟發生了什麼?吳成德又是何結局?
一、第五次戰役
第四次戰役結束後,美軍派出李奇微頂替麥克阿瑟,成為新的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對戰鬥的研究很是重視,並且他的隨機應變能力也很強,雖然他已經發現了志願軍的弱點就是後勤和火力,但他還是採取了相對平穩的平推戰術。而他的保守,也讓志願軍有機可乘。
彭老總髮現,若是在幾個關鍵點阻擊,可以逼停聯合國軍整條進攻線。於是在1951年4月下旬,第五次戰役正式發動。志願軍的目的,是在2個月內,將敵人消滅的越多越好,然而,還不到一個月,志願軍的補給已經嚴重不足。
這確實是個嚴峻的問題,很可能會威脅到整個大軍,所以彭老總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主力向北移動。而我軍的這一問題,美軍也注意到了,他們開始迅速對志願軍進行反撲。美軍的動作讓志願軍有些措手不及,並且更讓志願軍驚訝的是,美軍此次運用的戰術,竟是志願軍最擅長的從穿插到殲滅的那一套。
再加上美軍還派來了裝甲車,志願軍不得不面對比自己強大幾倍的“影子”。為了保證主力能順利北撤,彭老總迅速作了新的部署,並命令志願軍,在各個阻擊陣地派遣兵力,務必瓦解美軍的分割包圍戰術。
其中,第三兵團把阻擊的任務交給了60軍,但60軍有至少兩個師無法行動。也就是說,能承擔阻擊任務的,只有180師這一個師,而他們面臨的,則是其他兵團一個軍的重任。
雖然很艱難,但180師還是義無反顧將這個重任扛了起來,他們毫無不退縮,在陣地上和敵軍浴血拼殺。第一天下來,180師就傷亡慘重,物資也變得十分緊缺,到了5月24日,在向漢江以北撤退時,更是遭遇了兩路敵軍的夾擊。原本軍長下令讓他們固守待援,然而該令沒下多久,又突然改變命令讓他們突圍。
突圍對180師來說,可是非常不容易的,於是時任180師的代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吳成德,在山溝裡主持召開了黨委會,商量對策。“你們說說接下來該怎麼辦吧!”吳成德問道。
180師本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攻城,並以此而聞名,他們可是有著光榮傳統的。而如今,他們卻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敵軍在不斷收縮包圍,180師的戰士們,也馬上就要到彈盡糧絕的地步了,全軍突圍已經不可能了,那麼,就只剩下了唯一的辦法。
“不如我們分散突圍!”有人提議。這確實是目前最好的辦法了,在當下的絕境中,只有“散”,才可以最大可能的爭取突圍。戰鬥打響前,吳成德騎馬,到各團檢查情況,後得知師部已撤離,便繼續騎馬追趕。當走到一個山口時,總覺得有什麼聲音傳來,等他走近才發現,竟有300多名傷員挨著坐在一起。
二、吳成德被俘
這些傷員,顯然已經無法再跟上大部隊了,而吳成德的到來,就好像一束光照亮了他們前進的方向。
“吳政委,我們還有機會突出重圍嗎?”
“吳政委,你們只管走吧,給我們留下幾把槍和一些手榴彈就好,我們寧死也不做俘虜,當然,能拉幾個美軍墊背更好!”
看著受傷的戰士們視死如歸的神情,吳成德不由得有些心疼,眼眶也紅了起來,他捨不得就這樣丟下他們,也做不到眼睜睜的看著這些傷員去死。同時,他也清楚留下的代價會是什麼,不過在這生與死的抉擇下,他還是選擇和傷員們站在一起。
為了穩定大家的情緒,他乾脆掏槍打死了他的愛馬,並高聲喊道:“同志們,我吳成德不走了,就和大家同生共死!”隨後,他把傷員重新分成了40人一組,大家攙扶著,開始了這場極為艱難的突圍 。突圍的慘烈是註定的,帶著傷員,吳成德拼殺了一整夜,還是沒有突圍出去。此時的他們也早已彈盡糧絕了,沒辦法,他們只能跑到附近的山上,和美軍打起了遊擊。
吳成德和戰士們一直堅持在山上,他們生死與共,足足堅持了14個月,人數也只剩下了可憐的3人。他們依然在儘可能的向遠方轉移,但還是被衝過來的美軍追上了,3人就此被俘,而吳成德也成為了被俘志願軍中,級別最高的一個。
美軍將吳成德關進了釜山“戰犯”監獄,每天都變著法的折磨以及威逼利誘。不過,吳成德始終都沒屈服,他知道祖國一定會來營救,所以他一直堅持著,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1953年,中美簽訂了朝鮮停戰協議,吳成德終於盼到了這一天。臨走前,美國士兵還想“美化”戰俘,以掩蓋對這些戰俘的折磨。不過,吳成德毅然決然扔掉了美軍遞來的新衣服,穿上了那雙已經破的不能再破的舊鞋。
這是他從家鄉帶來的鞋,既然離開,也一定要穿著它。
三、20多年後的平反
回國後,吳成德等戰俘,被送到了“歸管處”,既能休養,也能學習當下的新發展。然而在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普遍激進,對戰俘的認識也不是那麼深刻,甚至還有偏激的心理,覺得他們就是國家的“叛徒”。
也因此1954年6月,上級下達了處理結果,吳成德等人不僅被雙開,還被下放到了大窪農場。這一結果,吳成德自然是不服的,但他也沒有因為下放而就此倒下。除了每天辛苦幹活外,他也不忘記去為自己討回公道,光是給有關部門,就寫了十幾封的信。
好在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1980年,中央重新審查了這些被俘歸來的人員。此時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吳成德,終於得到了正名,恢復了軍籍和黨籍,得以享受軍級幹部的待遇。
結語
解決了困擾數十年的問題,吳成德終於回到了家鄉,並落戶在了老家。1996年3月,吳成德在老家安詳的離開了人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