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1425年),一向好脾氣的朱高熾罕見的鬧了脾氣,至於起因就是翰林侍讀李時勉的一份奏摺。
當然李時勉也是好心,因為朱高熾體型臃腫,登基後身體每況愈下,不少大臣都憂心忡忡,生怕這位胖胖的皇帝一病不起,因此基本每次早朝的時候都會提醒朱高熾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作為大明臣子,李時勉自然也表示了自己的關切,只是這個關切有點不對味,在早朝中,李時勉當著朝臣的面堂而皇之的說了這麼一句話:臣言諒暗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所謂謹嗜慾者此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朱高熾在朱棣大喪期間依舊迷戀後宮,而且現在身體這麼差,得注意注意身體。
雖然李時勉是關心自己,但在朱高熾耳中越聽越不是個事兒,這些話私下對自己說說得了,現在當著早朝這麼多大臣的面直接說,讓他很尷尬,這不是告訴大家自己荒淫無道?
於是朱高熾立刻表示李時勉不要捕風捉影,自己身體好著的呢,再說也沒沒事往後宮跑,相當於給雙方一個臺階下,到這裡李時勉應該自覺地退回去了。
但李時勉不依不饒,就是說朱高熾好女色導致身體不行,氣的朱高熾立馬喊身邊的侍衛用金瓜廷杖李時勉,金瓜可不是木棍,可憐的李時勉肋骨都被打斷三根,抬出去的時候就剩下一口氣了。
顯然,李時勉的一番話給朱高熾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創傷,就連臨終之前都念念不忘李時勉在朝廷上的一番話,說時勉辱廷我等等,以至於日後都傳出朱高熾是被李時勉活活氣死的流言。
但李時勉說錯了嗎?其實也沒有錯,朱高熾這一生的確好色,《明史》中記載了朱高熾得病的原因是長期服用煉丹術士的藥丸,也就是壯陽藥,顯然朱高熾長期縱慾,身體不行了,只能靠藥石維持。
另一方面,朱高熾一生又誕育了十七個孩子,其中十個是皇子,七個是公主,在明朝十六帝中僅次於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憲宗朱見深,似乎側面證明了朱高熾在的確縱慾。
不過朱高熾一生雖然縱慾好色,但作為皇帝卻賢明的要命,明初三大治世中,兩個和他有關,甚至說是他一手開啟的。
01
洪武十一年(1378年),燕王朱棣生下了長子朱高熾,他的外公就是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
對於自己的長子,朱棣和徐氏都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事實上年幼的朱高熾頗有武力,能騎馬射箭,只是接受儒家教育後他更喜歡儒學,因而養成了他喜靜不喜動的性格,加上錦衣玉食的生活,成人之後的朱高熾成為一個大腹便便的胖子。
而對於這位孫子,朱元璋也同樣表達出他的喜愛。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冊封朱高熾為燕王世子,後讓他和其他王世子們一起到南京來,他要親自培育一下這些孫子,讓他們日後好好拱衛大明江山。
在朱元璋的幾次考察中發現,自己這個孫子的表現和其他孫子不太一樣,為人忠厚,善待兄弟,寬厚仁慈在眾多皇孫裡獨樹一幟,頗有仁君之風,正是朱元璋期許的皇室子孫的標範。
可惜他是燕王世子,並不是太子一系的,皇位不能傳給他。
0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大明江山交給了朱允炆。
剛剛繼位,朱允炆就嚴令各個叔叔回京奔喪,朱棣悲痛之餘,只能派朱高熾三兄弟一起去南京替自己奔喪。
此時,朱允炆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決定削藩,朱高熾三兄弟的到來正好可以扣為人質以削弱朱棣的兵權。
朱允炆不同意,朱高煦和朱高燧就算了,這兩人性格兇狠暴戾,朱元璋和朱允炆都不喜歡他們,唯獨朱高熾因為好人緣,和朱允炆相處的非常好,不忍扣押,就這樣,朱高熾兄弟三人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北平。
隨後朱棣奉天靖難,帶著喜歡征戰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上戰場,讓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
朱棣鑑於兵力不足,想要尋求十七弟寧王朱權的幫助,尤其眼饞其麾下的朵顏三衛,為此多次拉攏朱權,但朱權想坐山觀虎鬥,看朱棣和朱允炆斗的兩敗俱傷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不得已,朱棣帶著手上全部主力前往朱權的封地,連哄帶騙想要逼其就範,就在朱棣傾巢而出的時候,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圍困北平。
此時朱高熾手上只有兩三萬的老弱殘兵,對抗五十萬大軍無異痴人說夢,好在李景隆本身草包,朱高熾就利用李景隆的紙上談兵和自己的軍事天賦,趁著天寒地凍讓人在城牆上潑水,讓城牆變成了一座冰城,李景隆無法進攻,只能選擇圍困。
而在被圍期間,朱高熾一方面安撫民眾,一方面又以身作則,帶頭守城,同時又安排騎兵深夜騷擾李景隆的大軍,搞得李景隆大軍疲憊不堪,最終被返回來的朱棣前後夾擊,李景隆倉皇逃亡。
而得知李景隆戰敗,方孝孺建議朱允炆採用離間計,許諾只要朱高熾投降,過往之事概不追究,朱高熾就是新的燕王。
這招很陰險,不管朱高熾看不看,都會在朱棣心中埋下懷疑的種子,朱允炆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朱棣失去對朱高熾的信任,沒了朱高熾坐鎮後方,朱棣就是無根之萍罷了。
更要命的事弟弟朱高煦不斷給朱棣上眼藥,圖謀日後的太子之位,得知朱高熾接到了朱允炆的勸降書,搶先一步告訴了朱棣,又對朱棣說當初在南京的時候,朱高熾和朱允炆就關係親密,比自己這個親弟弟還親。
這些話讓朱棣產生了一絲懷疑,為了保住後方基地,朱棣一度想派人潛入北平就地誅殺了朱高熾。
好在朱高熾相當精明,一眼識破朱允炆的離間計,直接將勸降書和使臣原封不動的送給朱棣,這才打消了父親的疑慮。
03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靖難成功當上了皇帝,按照朱元璋留下的祖訓,理應冊封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
只是朱高熾身體肥胖,為人忠厚,缺乏狠勁,朱棣並不想讓他當太子,反而認可和他一起出徵的次子朱高煦,而且一些靖難功臣紛紛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也讓朱棣左右為難。
至於文臣則贊成遵循祖制立朱高熾,最終在內閣首輔解縉一句“好聖孫”,定下了朱高熾太子之位。
解縉的一番話點明瞭朱棣不光要看兒子,還要看孫子這一輩,朱棣不喜歡朱高熾,但對他的兒子朱瞻基非常喜歡,也是這番話才確定了朱高熾儲君的身份。
朱高煦非常不服氣這個胖胖的老哥成為太子,和三弟朱高燧勾結在一起,二人多次在朱棣面前構陷朱高熾,寬仁的朱高熾對於弟弟們的構陷不以為意,但經常這樣,也搞的朱高熾頭大。
而朱棣也察覺這兩個兒子的野心,避免出現另一次靖難,在永樂九年(1411年)正式冊封朱瞻基為皇太孫,卻沒想到讓朱高煦更加嫉妒朱高熾,攻訐變本加厲,讓朱高熾這個太子當的很難。
一方面朱棣權力慾極強,喜歡攬權又愛猜忌,強人皇帝下的太子不好當,漢武帝的兒子劉據、梁武帝太子蕭統、唐玄宗太子李瑛可都是前車之鑑,弟弟們又時常構陷,尤其是朱高燧,居然敢下毒朱棣企圖自立。
雖然有個爭氣的兒子朱瞻基,但皇位一天不是自己的,終究不能徹底放下心來。
04
朱棣是篡位登基,為了堵住後人之口,希望用不世的功績來證明自己皇位的合理性,在位期間多次南征北戰,而每次出征,就讓朱高熾以太子監國。
但朱棣好猜忌,即便讓朱高熾監國卻從來不給他軍權,只讓他處理政務,軍權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這種情況下,朱高熾一方面需要打理好大明,一方面又得小心翼翼,不能越雷池一筆,防止引起朱棣不必要的猜忌。
監國時期的朱高熾不是皇帝勝似皇帝,在保證朱棣大軍物資供應的同時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治國才能,完善了內閣制度,增加內閣票擬製度,充分發揮了內閣大臣參謀方面的作用。
除此之外,朱高熾監國期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解決漕運、擴建糧倉、救濟災民,可以說朱棣一手打造的永樂盛世,一半有朱高熾的功勞。
從永樂八年(1410年)到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這十四年時間裡,朱棣北征了五次,朱高熾就監國了五次,也是因為他的監國,才讓朱棣有財力進行五次大規模的北征、修《永樂大典》以及鄭和的下西洋,兢兢業業幾十年,終於換來了自己的皇帝寶座。
當然朱高熾的擔憂純屬多餘,因為朱棣從來都沒有動過換太子的心思,只不過放著兩個兒子制衡一下太子罷了,他也知道,自己和朱元璋征戰多年,大明到了需要與民生息的時候了,以朱高煦的好勇鬥狠是擔任不了這個職責的。
至於“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這句話,純粹是朱高煦自己給自己加戲,放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是一個空頭支票罷了,當年朱棣還許諾和朱權平分天下呢,最後還不是把寧王趕到江西去了。
結果朱高煦當真了,搞出了諸多鬧劇。
05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歸途中病逝於榆木川,病重前遺詔將皇位傳給太子朱高熾,但朱棣不在京城,朱高熾想要坐上皇位還需要經過層層考驗。
先說朱棣病逝的榆木川,這裡距京城一千多公里,大軍撤退回來最起碼需要幾十天,如果朱棣病逝的訊息迅速傳開,勢必會引起混亂。
此外朱高煦一直對皇位念念不忘,加上長期在軍中,結交了不少人,一旦得知朱棣去世,勢必以皇子身份統領大軍,帶著精銳北征大軍反叛,只有少量兵力的朱高熾勢必會陷入被動的境地。
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確保朱高熾可以順利登基,選擇秘不發喪,每天都正常的給朱棣營帳送飲食,營造出朱棣還在的假象,除了朱棣身邊幾個近臣,沒人察覺朱棣已經去世,大軍一切如常。
其次就是需要將朱棣病逝的訊息快速傳達給朱高熾,傳遞訊息不難,難得是如何瞞過朱高煦,畢竟朱高煦在軍中有不少心腹,就連京城都安排了很多人盯著太子的一舉一動,只要得到朱棣去世的訊息,必然會有所舉動。
為了防止有意外,閣臣楊榮決定親自動身,避免路途中可能會發生的意外,而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讓其秘密控制大軍,只有這樣他才能順利地登基。
而在朱瞻基出發前,他特意向朱高熾尋求新的印章,防止有人偽造朱高熾的信件,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最終朱高熾將自己“東宮圖書”印交給朱瞻基,此舉既是給兒子一枚新印章,又是明確朱瞻基日後儲君的位置。
八月二日
朱高熾召見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榮、楊士奇等人討論京城佈防的事情,隨後以監國的名義要求北征部分大軍經過長安嶺後即可返回駐紮地,其餘部隊則繼續回京,並且強調護送的軍官和內侍只要盡責,回京後必論功行賞。
八月四日
朱高熾書諭隨徵的寧陽侯陳懋、陽武侯薛祿,命其率領原隨駕精壯馬隊三千里馳回京,充實京城的防禦,此舉就是防止兩位不甘心的弟弟起兵奪位;
八月五日
命附馬都尉沐昕掌南京後軍都督府事,命太監王貴通率下番官軍赴南京,穩定局勢,直到朱瞻基迎接到朱棣的遺體才公開發喪;
短短二十天,朱高熾靠著一己之力穩定了朱棣去世後不穩的局面,至此,登基在無懸念,縱觀朱棣去世後朱高熾的所作所為,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儲君所作所為。
八月十五日
朱高熾正式登基,擬次年改元洪熙,大明迎來了屬於朱高熾的時代。
即位之初,朱高熾立即停止朱棣時期一些浪費人力財力的政策、廢除苛政酷刑赦免朱允炆的三弟朱允熥的後人、寬恕朱允炆一系的建文帝舊臣、停止採辦、停止大規模用兵、減免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
當然還有南北榜的確立,朱棣當初靖難,某種意義上來說打斷了朱元璋南北榜計劃,朱高熾繼位後立即更改科舉制度,以南北之比為六比四來任用人才等等,極度消除了中原幾百年的南北對立問題,光這一點,就足夠稱得上明君了。
短短几個月,朱高熾頒佈的政策立竿見影,為日後仁宣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朱高熾雖然登基了,但並沒有對兩位時常攻訐自己弟弟以怨報怨,反而以兄長的姿態盡力維護他們,當然前提是他們放棄對皇位的想法。
朱高燧其實還好,雖然此前有下毒朱棣的惡行,但失敗後變得唯唯諾諾,看到朱高熾登基後徹底放棄了,主動表示支援哥哥的登基。
而朱高熾也投桃報李,給了他每年兩萬石的俸祿,安排他就藩,朱高燧也識趣,到了封地後主動放棄自己的兩支護衛力量,至此安安心心的當上了藩王。
至於朱高煦,他就沒怎麼好說話了,畢竟一心謀求太子之位,對於朱高熾的登基也是面服心不服,朱高熾只能選擇懷柔方式對待他,不僅賞賜各種金銀珠寶,還封他幾個兒子為郡王,就是靠這種懷柔之策讓朱高煦找不到藉口反叛,確保大明內部的安穩。
說實話大明經過朱元璋和朱棣兩位強人帝王的嚴苛統治後,其實急需與民生息,朱元璋當初其實就是意識到自己執政過於嚴苛,才想培養一位相對寬仁的儲君,長子朱標其實就是非常好的人選,可惜英年早逝,無奈之下,朱元璋才選擇了有朱標風範的朱允炆。
可惜朱允炆繼位之後立即削藩,大明再次陷入戰爭,勝出的朱棣和朱元璋一樣喜歡武功,四處征戰,可以說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在位期間並沒有真正的做到了休養生息。
一個王朝不可能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開國君主都是馬上打天下,各方面需要嚴苛沒問題,但繼任的皇帝就需要施行仁政緩和一下開國以來的局勢。
朱允炆沒做到,朱棣沒做到,但朱高熾做到了,他完美的彌補了前幾位皇帝的不足,從內政角度來看,朱高熾與民生息和寬仁施政高出爺爺和父親不少,做到了爺爺和父親沒做到的事情。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病重,遺詔傳位給朱瞻基,廟號“仁宗”。
縱觀朱高熾的所作所為,他當得起這個“仁”字,如果給朱高熾二十年,大明或許會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