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頭條改版,增加了廣告解鎖功能,當廣告開啟後,靜等15秒鐘,您再伸出發財的小手,點選右上角的叉號關閉,就可以繼續閱讀我的文章了
文 | 閱微札記
編輯 | 閱微札記
1860年,侵華的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燒了圓明園。
這場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這些禽獸們將園內所有的稀世珍寶毀的毀,扔的扔,還有不少搶回家。
他們的罪行,罄竹難書!
但,中國從沒放棄將流失海外的文物再奪回來的心,隨著國力的日益強大,曾經輾轉別國的也都逐漸迴歸到了中國手裡。
對於中國歷史的文物,國人向來都是捧在手心裡保護的。
可在上世紀90年代,安徽省黃山市的一家人,卻將自己祖傳的古宅——蔭餘堂,轉手賣給了賣給了美國人!
蔭餘堂坐落於安徽省黃石山休寧縣的黃村,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所建,有著悠久的歷史。
建造這座古宅的,是當時一戶黃姓的富商。
據傳,那時候居住在黃村的居民是唐朝末年時期農民起義的領袖——黃巢的後人,而蔭餘堂的屋主,就是當地的黃氏族人。
從名字上看,“蔭餘堂”所要表達的含義,或許就是祖先希望這座老宅能夠為的子孫後代送去蔭庇,願祖祖輩輩都能平安順遂。
蔭餘堂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築”。
內設臥房十餘間,還設有中堂、貯藏室、天井等等,佔地面積共有4500平方大。
綜合來看,蔭餘堂是一棟峽谷層樓、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
此外,關於蔭餘堂,相傳還有這樣一件往事。
據傳,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御駕在一次徽州時,曾到過這幢古宅。
那天,正逢下雨,宋太祖無意間來到了蔭餘堂的屋簷下躲雨。
但由於當時房上的屋簷偏於短小,所以原本想要躲雨的趙匡胤,最後被淋得渾身都溼透了。
屋主開門發現當朝天子居然站在自家門口,還被淋成了這樣,連忙磕頭請罪。
趙匡胤不解地問家主,為什麼房子的屋簷要建造得這麼短小?
住戶無奈地說,這是祖上沿襲下來的傳統,他們也不敢輕易違背。
宋太祖聽後,表示了理解,並提出了一個建議:
祖上的意願不可更改,但是你們可以在下面再另造一個屋簷,這樣如果再有行人避雨,就不會再被淋溼了。
天子的金口一開,臣民當然全力照做。
於是,家主當即就找了師傅,在門和窗上都增加了一道簷,並稱之為“短簷”。
後來,這一構想被世代傳承,到今天,已經成了“徽派建築”的典型特徵。
那麼,這樣的一個古典傳統建築,是如何到外國人的手上的呢?
這件事,還要從20多年前說起。
在過去的200年間,蔭餘堂前前後後共承接了黃家的八代子孫。
然而,由於時代的變遷和國家經濟發展局面的變化,慢慢地,很多住民離開了從小生活的黃村,另尋容身之地。
同樣的,在這股“搬遷浪潮”中,黃氏家族的人也參與了其中。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黃家人就開始接連搬出了這座老宅。
改革開放以後,這座擁有濃厚歷史底蘊的老屋徹底人去樓空,再後來,所有族人都離開了黃村。
1996年,迪美美術館前中國部主任策展人的白鈴安正好來到中國安徽進行遊歷考察,領略中式韻味的傳統建築。
白玲安自小就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深深著迷,1975到1979年,她來到中國臺灣,開始學習中文。
中美建交後,白玲安又在1980年搬到了香港,又過了兩年,來到了中國大陸。
1982年,白玲安來到了安徽。
當時的她想研究下中國的手工造紙技術,聽聞安徽的紙品質是中國最好的,於是就來到了這裡。
路途中,她看到了很多“徽派建築”,這樣的“中國特色”,深深吸引了白玲安。
因為展覽工作的需要,白玲安一直在尋找合適的中國老房子。
1996年,機緣巧合之下,白玲安來到了安徽黃村。
而她,在這裡找到了自己心儀的“展覽物件”——蔭餘堂。
其實在接手蔭餘堂之前,白玲安也在安徽的其他地方看了很多老房屋,但兜兜轉轉一圈下來,還是蔭餘堂最戳中自己。
而且,她的心裡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希望美國的民眾能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純正的中國風建築。
10月的一天,白玲安又來到了蔭餘堂。
不過令她有些意外的是,之前還是房門緊縮的蔭餘堂,這次居然敞開了大門。
進門後,院內坐了很多人。
那天,黃家人都聚集在此,因為他們一直不再這個房子里居住,老這樣空著也不是辦法
而且到了90年代,由於國家政策,很多老宅和古建築都被面臨著被拆除的命運。
身為黃家的後人,當然不願意看著祖上留下來的家業就這麼毀於一旦,但要是想保留下來,修繕費這座大山就能把全家人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這一天,這家人都從外面趕了回來,來商量房子的“後事”。
正巧,白玲安也是在這一天“故地重遊”。
見到白玲安,其中一個半開玩笑地問她喜不喜歡這個房子,白玲安給予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家裡人聽後,就問:
“你要不要買這個房子?”
但其實,黃家人並不知道白玲安的打算,只是半開玩笑地提了一嘴。
在之後的聊天中,白玲安向他們表示了自己真的想買房子的心意,於是他們就把聯絡方式留給了白玲安。
可過了一會,這家人就反悔了,讓白玲安把剛才寫有聯絡方式的紙條還回來。
他們覺得,和外國人做交易,成何體統!
然而,白玲安已經把紙條上的名字和住址背了下來。
不過,僅知道屋主的資訊並不夠,白玲安的購買計劃能實現,之間少不了中間人——王樹楷的幫忙。
王樹楷是一個電影製作人,石油一個美國朋友介紹給白玲安的。
1997年4月,雙方見面後,王樹楷對於白玲安的“古宅遷移計劃”很有意思,便也加入了其中。
雙方意願達成後,王樹楷找到了黃山市負責掌管文物的機構部門,說明了來意,並先草簽了一個協議。
後來又經過協商,安徽省政府和北京文物局都同意了這個事情,很順利地達成了合作共識。
經過官方的批准後,白玲安再次找到了黃家的後代們。
有了國家的允許,黃家人才舒了口氣,答應了這樁買賣。
1997年7月,蔭餘堂“搬遷計劃”正式啟動。
在正式拆除之前,黃家的後代集體舉行了一個拜祖儀式,並按照習俗傳統為祖先燒了一些東西,希望祖上能理解他們的選擇。
他們對祖先表達了歉意,但同時也告訴祖先,將房子賣到美國可以得到更好的保留。
因為當時這座房子有的牆體都已經開裂了,如果遭到大雨,可能就塌了。
再加上國家城鎮化的推進,一個個老房子被夷為平地,自己又無法承擔鉅額的修理費,在這種緊要關頭,賣給他人是最好的選擇。
蔭餘堂的拆除,無疑是個浩大的工程。
為了能能夠一比一的還原,白玲安請了當地的一些人把蔭餘堂的整體構造事先畫了下來,並找人非常細緻地把宅子的細節全部拍了下來。
對於拆下來的房屋木板,他們一一進行了編號,哪怕是已經腐爛的木頭,也被帶回了美國進行復原研究。
最終,他們一共拆下了2700多木件,8500多塊磚瓦和500多塊石件,用了19個集裝箱進行運送。
由於原先的中國木匠在建造時也在這些木板上寫過一些資訊,所以貨物運送完畢後,白玲安讓人對這上面的文字全部進行了英文翻譯,並給每塊建材上都貼了一個英文的牌子。
在重建的時候,為了保證宅子的“原汁原味”,美方儘可能地使用原本的材料。
比如在木材的使用上,以往重修的時候可能就是拿新木頭代替會掉的舊木頭。
但對於蔭餘堂,他們想的是儘可能地“拯救”老木頭,將腐爛的部分去除掉,再附上新的木頭進行使用。
對於中國老祖宗的建造工藝,外國人的那些洋玩意是搞不定的,他們只會用釘子鑽頭這些,像宅子的“榫卯”結構什麼的,他們根本做不到。
所以,在修復的過程中,中國工匠上了大分。
所有的流程,全部都是按照中國古老傳統工藝進行的!
除了材料,宅子裡原本保留的珍貴物件,也都原封不動地“位歸原處”,不差分毫。
留下的這些老古董,不僅代表了黃家祖祖輩輩生活的印記,更是整個時代歷史變遷的見證!
就這樣,到了2003年,經過6年的辛勞,耗資1.25億,蔭餘堂終於建成!
2003年6月1日,蔭餘堂正式對外開放,當天,門口就排滿了人。
黃家的子孫在房屋建成後也親自來到了美國參觀,一進去,他們全被震撼了。
這些後人來後,白玲安就讓人將黃家祖宗的牌位放了上去,黃家人一進門,第一件事就是給老祖宗們磕頭。
其中有一個姑娘,宅裡的一塊地方,說:
“這就是我長大的地方,我小時候就站在這裡刷牙。”
很多來訪的中國人,在進到宅子的那一刻,就都紛紛落淚,內心充滿感慨。
蔭餘堂的重建在世界上引起了大大的轟動,越來越多的人都前來參觀這來自中國的絕美藝術。
相信,黃家的後代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裡應該充滿了欣慰吧。
現在,蔭餘堂已成了美國塞勒姆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結語
雖然變賣祖產是無奈之舉,但在國人的心裡,也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於當時房屋的賣價,有人說只花了三萬美元,但並沒有具體的公開資料。
有的人對這樣的行為表示理解,畢竟當時的社會和家族的狀況已經很艱難了,將祖先留下來的古宅賣掉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但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和不甘,認為那本來是屬於我們國家自己的財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如果真的只用了幾萬美元就輕易賣給了外國人,這豈不是祖國的損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輕視?!
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我國對待文物建築的保護也給予了很大的重視,蔭餘堂這樣的情況應該也不會再有。
相信以後,這些老建築都能在中國自己的領土上,繼續得以傳承。
大家怎麼認為呢?
參考資料:
介面新聞——《蔭餘堂,全世界第一個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築》
央廣網——《200年徽派古建因離遷廢棄 被運往美國重建》
中國新聞網——《美國女巫小鎮有座徽派古建 來自黃山休寧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