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泉州到崇武古城交通比較方便, 兩地距離40公里,計程車或“滴滴”等單程大約100元,另外,泉州也有大巴直達古城。感覺乘坐大巴體驗一下當地的公共交通也挺好,遂推掉幾個出租司機的邀請,乘坐大巴前往古城。上車後我就坐在了司機身後,司機讓我靠後座,說是一會還有貨物上車,需要放在司機身後車門旁邊。或許是開往“鄉下”的緣故,沿途大巴幾次停車,上來的是幾位肩擔手提的乘客,司機師傅耐心地張羅他們放置好貨物後繼續開車。一位中年女子挑著一副沉重的擔子登上大巴,費了很大的勁,她把兩筐水果放在兩排座椅之間,看她已經安置好,我們就問了她幾個問題,筐裡的水果是芭樂,原產於南美,後來我國引進,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等地種植。這兩筐芭樂大約150斤。水果是自家樹上結的果,拿到城外一個大集上賣掉。早就聽說惠安女子能幹,見此女子果真名副其實。寫此文時,我忘記了這種水果的果名,問家人,回答說是“番石榴”。感覺好像果名不對,上網查閱後方知“番石榴”就是“芭樂”。“番石榴”是典型的中國式命名,它與“石榴”沒有“一毛錢”的關係。“番”指外國或外族,“番石榴”就是像石榴一樣的外國水果,國內還有一種命名與其相似的水果(蔬菜)叫“番茄(西紅柿)”。其實,芭樂還有一個不太文雅的名稱,叫“雞屎果”,另外又叫“拔子”,不知其意。
惠安是福建省內的一個瀕海縣,這裡山水相依,景緻優美,天傑地靈、人文薈萃。除了崇武古城,惠安還有一群身著奇特服飾、尤以勤勞著稱的民間風情女人,他們被稱為“惠安女”。廣義的“惠安女”是指惠安縣的女子,狹義的“惠安女”主要是指惠安縣內崇武、山霞、淨峰和小岞四鎮的女子。千百年前,“惠安女”與族人一同自北方遷徙而來,因為當地的生活、勞作方式、以及氣候上的差異等原因,她們的衣著服飾發生很大變化,“惠安女”身著緊窄短小上衣、寬鬆肥大長褲,身露肚臍、下束腰帶,頭帶斗笠,內扎鮮豔花色頭巾,頭巾遮擋臉部,斗笠或頭巾上還會嵌上一些飾物,這些裝束即方便勞作,又可避免風吹日曬,還為她們增添了幾分美感。“惠安女”與眾不同的衣著服飾使其成為當地一道奇特的風景,這些鮮豔的服飾和我國一些少數民族頗多相似,但她們卻是典型的漢族女子。2006年5月20日,惠安女服飾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惠安女”非常能夠吃苦耐勞,男人出海捕魚時,她們成為家鄉建設的主力軍,種田、修路等等,本該男子的重體力勞作全部由“惠安女”承擔下來。1958年7月,惠安縣為解決當地常年乾旱問題,決定在洛陽江上跨縣建設烏潭水庫,水庫庫容1.26億立方米,是一座集防洪、供水、灌溉、發電於一體的國家級大型水庫。1960年3月,烏潭水庫竣工。該水庫是泉州第二大水庫、福建八大水庫之一。三年中,參與水庫建設總人數逾4萬,其中“惠安女”超過80%。為紀念“惠安女”為建設水庫做出的貢獻,1959年,該水庫更名為“惠女水庫”。
臨近崇武古城時, 可以看到沿街到處都是石頭雕刻,主題有佛像、觀音、關羽等人像,石獅、12生肖等動物,以及石牌坊、石橋樑、石塔、石亭、石欄石柱、石碑等各種建築構件,涵蓋人物、動物、建築裝飾和各種用具,內容十分全面。石雕、磚雕、木雕被稱為“三雕”,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比較常用的建築裝飾,並且這種運用已經達到藝術的高度。故宮、頤和園等古代宮殿園林建築、山西和閩派民居建築中“三雕”的運用就是建築藝術的代表。我國的石雕(建築石雕)有北派和南派之分,北派代表是河北曲陽,惠安石雕則是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始於五代時期,1千多年以來,惠安石雕堅持中國藝術傳統,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惠安石雕大量用於國內著名建築,始建於宋朝的泉州洛陽橋(我國最早的跨海大橋),石材採自惠安,橋上的石將軍、石塔、中亭等均為惠安石刻。北京人民大會堂柱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欄杆以及毛主席紀念堂、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南京雨花臺紀念館、湄洲島媽祖雕像、廈門鄭成功雕像等也將惠安石雕應用其中。惠安石雕不僅走向全國,也被傳到東南亞各國。惠安石雕作品還多次在國內外各種展覽會上展示。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並被原文化部授予“中國雕藝之鄉”的稱號。
崇武鎮大岞村有一個惠女風情園,這是一個兼具濱海風光和閩南民俗文化的旅遊景點。走進大門,沿著山間棧道一路前行,腳下礁石林立,海水湧來發出巨大的撞擊聲。園裡只有幾名遊客,他們隨意地漫步在山間棧道上,偶爾用手機拍兩張照片,也就是“打卡”而已。風情園裡沒有什麼娛樂專案,比較適合短期休息。工作累了、“內卷”煩了,或者一家子要搞個“團建”,可以到惠女風情園走上一遭。
崇武古城全部遊覽下來一日足以,如果時間寬裕就在崇武小住三兩日,遊一遊漁村,望一望山水,發一發呆,惠安是一個休閒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