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曆史上,由於臺灣島遠離大陸本土,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所以,經歷了多次收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數次收復臺灣的方式,再來看臺海問題。
第一次戰役
公元227年,是屬於三國時期,當時東吳國主孫權在經歷中原的殘酷爭⽃後,開始向海上發展。東吳打造了數百艘渡海戰艦,並在東治(今廈門)訓練能出遠海作戰⽔師。
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兩位將軍率遠征⽔師⼀萬餘⼈渡海到達夷州(今臺灣省),遭到當時⼟著蠻荒的輕微抵抗。由於語⾔不通,⽔⼟不服,有上千將⼠感染疾病而亡,兩位將軍只得率部返回⼤陸。同時帶⾛數千名臺灣著數,為以後更好的瞭解和統一做準備。
幾十年後,臨海郡太守沈瑩根據從臺灣返回的吳國官兵和帶來的臺灣居民介紹的相關情況,寫下了《臨海水土誌》:
“夷州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得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
其中這句:“山頂有越王射得正白,乃是石也”。由此可見,早在戰國時期,臺灣就是越國的一部分了。
第二次戰役
公元607年,隋煬帝派何蠻和⽻騎尉朱寬⼤將軍率⽔師萬餘⼈乘隋朝“五⽛”戰艦數百艘⼊海赴流球(今臺灣地區)遠征。因言語不相通,並遭到⼟王歡斯的抵抗,抓住一人後返回。
公元609年,隋煬帝楊廣⼜派虎賁郎將陳稜⼤將軍率部萬餘⼈開始對流球征討。隋軍從⾼豐(今⼴東潮州)出發,與先前隋朝征伐林邑(越南南部)時獲得的東南亞僕從軍匯合(南方諸國人從軍),從潮州出海,直驅臺灣島,在臺灣西岸中部登陸。
結果⼜受到⼟王歡斯率部阻擋,經數場激戰,隋軍⼤獲全勝,⼟王歡斯被斬⾸。並俘虜了流求王子“島槌”在內的男女數千人得勝回朝。
在《隋書》中記載,雖然流球軍隊悍勇,但是沒有組織紀律,更沒有戰陣意識。“國人好相攻擊,人皆驍健善走,難死而耐創。諸洞各為部隊,不相救助。兩陣相當,勇者三五人出前跳噪,交言相罵,因相擊射。如其不勝,一軍皆走”。
第三次戰役
南宋時期公元1171年,南宋王命泉州(今福建)知府汪⼤猷在澎湖建房200餘間,並且派數千名將⼠常駐。次年又派⽔軍萬餘眾征伐臺灣本島,在擊退⼟著抵抗後,將士在本島駐紮下來。
為解決駐軍給養問題,實⾏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建府,將臺澎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正式在臺灣地區完成駐軍。
第四次戰役
元朝時期,公元1292年,元世祖忽必烈派熟悉⽔戰的六千漢軍乘戰艦三百餘艘前往澎湖(今臺灣省)招撫⼟著⾼⼭族。結果元軍抵達後遭到當地⼟著⼈的抵抗,由於元軍⼈數太少,再加上⽔⼟不服,最後戰敗而歸。
公元1297年,忽必烈再次任命福建平章政事⾼興為東征⼤將軍,率漢軍⽔師⼀萬五千餘眾乘數百艘戰艦進兵臺灣招撫。雙方經過數⽉的激戰,漢軍⼀舉拿下了臺灣本島,並正式在澎湖設立澎湖巡檢司。
從此,臺灣和澎湖也就正式被納入國家行政管轄,屬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管轄。然後元朝大力發展臺澎的經濟和生產力,大量大陸人被遷入臺澎,讓臺灣從刀耕火種的生產模式升級到男耕女織的模式。
第五次戰役
公元1574年,萬曆初期,海盜林風集團佔據臺灣,被福建總兵胡守仁打敗。到了萬曆中期,海盜顏思齊也以臺灣為基地,大肆發展走私貿易。
公元1602年(明萬曆30年),部分被明軍擊潰的倭寇逃至臺灣島。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當時,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
1603年,荷蘭殖民者為爭奪海上貿易權,開始進攻葡萄⽛⼈佔據的中國領⼟澳門,戰敗後退⾄南洋。1622年,荷蘭⼈第⼆次進攻澳門又失敗,然後退踞澎湖。
公元1624年,明朝派⽔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蘭軍隊,把荷蘭⼈痛打⾄舉⽩旗投降,隨後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由於當時明朝正處在和滿清⼈的戰爭中,所以,也就沒有顧得上臺灣的荷蘭⼊侵者。
1626年天啟時期,大名鼎鼎的鄭芝龍繼承了顏思齊的海盜勢力,然後又籠絡東南沿海大部分海盜勢力,發展出了著名的聯合走私集團“十八芝”。
1633年6月,荷蘭人襲擊鄭芝龍的大本營廈門;同年10月,在廈門金門海域,鄭芝龍擊敗了荷蘭人,至此確立了他在東南海域的海王地位。同時,鄭芝龍還招募了大量閩人入臺建設發展。
到崇禎元年,鄭芝龍被朝廷招安,發展臺灣也得到了福建巡撫熊文燦的同意。熊文燦從官府撥出庫銀萬兩,另外還提供2000頭耕牛支援臺灣發展基礎建設。
第六次戰役
1642年,荷蘭軍隊⼤舉進攻臺灣,並很快就佔領了雞籠(今基隆)、淡⽔等地,打⾛了盤踞於此的西班⽛⼈。荷蘭⼈在臺灣實⾏軍事化管制,⾎腥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並以臺灣為基地在東南沿海大肆搶劫商船,俘獲華⼈為奴。荷蘭殖民者的暴⾏激起了臺灣⼈民的憤怒和仇恨。
公元1657年,屬元末清初,從臺灣逃回來一個叫何廷斌的人向鄭成功求助,此⼈是鄭芝龍(鄭成功之⽗)的舊部,此前一直在臺灣充當荷蘭翻譯。他求助鄭成功的目的,主要是說服他東征臺灣。
公元1658年,鄭成功就開始為收復臺灣做相關準備,檢修戰船,探測航道。公元1661年3月,鄭成功親率將士趁一百多艘戰艦,在何廷斌和熟悉航路的漁民引導下由⾦門料羅灣出發。
在4⽉初抵達荷軍疏於防守的⿅⽿門港(今臺南市安平港北)外。鄭成功趁漲潮率師透過道紆⽔淺的北航道,駛⼊⿅⽿門港,令4000⽔兵搶佔北線尾島,全殲荷軍守兵。他則⾃率主⼒透過⼤海灣,直插⽲寮港,在島上數千同胞的接應下上岸。
四⽉初三,鄭成功乘勝擴大戰果,集兵1.2萬大軍包圍⾚嵌城,斷城內⽔源。在城外四周佈設大炮,對荷軍形成軍事威懾。在臺灣城被圍困⼋個⽉後,第⼆批鄭軍登陸。
⼗⼆⽉初,鄭成功下令炮轟臺灣城外重要據點烏德勒⽀堡,當晚破城。1662年2月,荷蘭人在投降書上簽字。至此,被荷蘭殖民者侵佔達38年之久的臺灣終於迴歸中國。
自1624年—1662年鄭成功登臺,在這30餘年裡,臺灣漢族已經達5.7萬之多,成為臺灣第一大民族。從此,臺灣開始由鄭氏家族統領。
第七次戰役
清朝盛期,康熙⼤帝對鄭氏家族統領的臺灣進行招撫,從此就開始長達⼗⼏年的議和談判,但始終沒有結果。公元1681年,鄭經病逝、其⼦鄭克塽年幼初⽴,和臺灣本⼟勢力出現內訌,康熙⼤帝決定發兵統⼀臺灣。
康熙⼆⼗⼀年夏,康熙⼤帝排除朝廷內種種⼲擾,命降將施琅為福建⽔師提督,與福建總督姚啟聖同籌收復臺灣之策略。
公元1683年,(康熙⼆⼗⼆年)六⽉,施琅率領清軍⽔師2萬餘⼈、及各種戰艦達⼆百多艘直逼澎湖。鄭家守軍也有⼆百多艘戰艦和近兩萬⼈的軍隊,在數量規模上與清軍旗⿎相當。
六⽉⼆⼗⼆⽇,清軍強攻澎湖本島。清軍奮勇⼤戰,擊毀鄭軍戰艦⼀百九⼗艘,殲滅鄭軍主⼒⼀萬⼆千餘⼈,迫使鄭軍四千⼆百餘⼈投降。鄭軍主帥劉國軒見⼤勢已去,狼狽的只帶剩下戰船⼆三⼗艘,殘軍數百⼈逃回臺灣本島。
鄭軍慘敗之事讓臺灣內部極為震動,劉國軒⼒主投降後,康熙⼤帝乘勝降旨招降。七⽉⼗五⽇,臺灣地⽅當局派⼈獻上地圖名冊和投降書。⼋⽉⼗三⽇,大將軍施琅率清軍登陸臺灣島。後清廷納⽤施琅建策,在臺灣設縣、府、巡道,派軍駐守,加強統治。
從此,結束了由鄭成功起,歷經鄭氏家族三代為期二十餘年的偏安局面。康熙大帝實現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統一的盛世。
第八次戰役
1871年10月15日,有69名琉球王國居民乘船出海遭遇颱風,船隻漂流到了臺灣南端的八瑤灣觸礁沉沒。有3人溺亡,還有54人被當地牡丹社等原住民殺死,剩下的12人被臺灣地方政府送回了琉球。
此事本為民間摩擦,但日本政府卻藉此大做文章,經過兩年多的充分準備。1874年3月22日,日軍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從臺南琅嶠登陸,在射寮紮營,開始向臺灣土著居民進攻。
4月17日,日軍攻至石門,牡丹社山民依據石門天險抵抗,殺死日軍甚多,但終因不支而退往深山。隨後,清政府派出船政大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帶領兵船前往臺灣處理善後事宜。因為此事,中日雙方互相指責,鬧得很不愉快。
而侵臺日軍因為水土不服,疾疫流行,也萌生退意。同年9月20日,在西方列強的干預下,中日兩國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臺灣事件專條》,主要內容是以下三點:
1、日本從臺灣撤軍;
2、清政府賠償琉球的損失和日軍軍費,共計50萬兩白銀;
3、清政府承認琉球是日本的屬國。
1879年,日本政府直接吞併琉球,並改其名為沖繩縣,成為日本的一個下轄區域。從此琉球徹底亡國。而琉球一滅,緊鄰的臺灣就變得岌岌可危。
大清國對日妥協後,在1884年,朝鮮爆發了“甲申政變”,國王被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挾持。當時大清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按照宗主國的義務,清軍將領袁世凱當機立斷、帶兵殺入了朝鮮王宮,幫助朝鮮王朝平定了叛亂,政變以“三日天下”而告終。
在戰亂中,清軍殺死了上述駐紮在朝鮮王宮的日本兵,由此惹怒了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又故技重施,找上了英法美等列強國的公使,再次向清政府施壓。
1885年4月18日,大清政府在西方列強的威逼脅迫下,與日本簽署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主要內容是:
1、清、日兩國軍隊從朝鮮撤兵;
2、清、日兩國以後均不可再派人到朝鮮充當軍事教官;
3、朝鮮若再發生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某一國要派兵進入朝鮮,務必提前知會對方。
由於清政府的不斷妥協退讓,無形中助長了日本的侵華野心。1893年4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川上操六親自到中國和朝鮮考察,為發動侵略戰爭做相關準備。
1894年1月11日,朝鮮突然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此事讓日本政府找到了出兵的藉口。按照1885年中日兩國簽署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兩國很快便各自派兵來到了朝鮮半島,並互相通知了對方。
當清軍部隊跨過鴨綠江、正在趕赴平壤的途中,朝鮮王朝政府又突然與農民軍達成了停火協議,朝鮮起義軍就地解散。這時,駐紮在牙山的清軍正準備打道回府,可日軍卻賴著不走。
清廷要求日本撤兵,對方不予理會,還要求大清國和日本政府一起幫助“改革朝鮮的內政”。於是雙方又陷入不愉快中。
1894年7月25日早晨,在朝鮮西部的豐島海域,日本軍艦突然向大清國的運兵船“高升號”開炮。“高升號”奮起還擊,但終因倉促應戰,被炸沉在海底。
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由此打響。甲午戰爭我們都很熟悉,經過黃海大戰、平壤之戰,大清國的北洋水師和陸軍節節敗退。1895年2月17日,日軍攻陷北洋水師的大本營——威海衛。至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1894年11月下旬,日軍攻佔旅順口,屠殺中國平民六萬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旅順口大屠殺”。而日本人一直夢寐以求的臺灣,也成了“盤中餐”。
1895年3月下旬,日軍攻佔澎湖,導致臺灣受到日軍東西兩面夾擊。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代表大清國政府,與伊藤博文代表日本帝國簽署了《馬關條約》。大清國答應了日本的以下議和條件:
1、大清國割讓臺灣島以及附屬澎湖列島給日本;
2、大清國向日本賠償白銀二億兩;
3、大清國向日本割讓遼東半島。
至此,大清帝國放棄了臺灣。但具有反侵略傳統的臺灣軍民,誓不臣倭,最為頑強的便是劉永福在臺南率領的“黑旗軍”。他們在日軍各個登陸地點進行英勇阻擊,不斷開展抗日遊擊戰。同時,丘逢甲在大浦設立起義軍司令部,領導臺灣北部的游擊隊進行反抗。
從6月下旬到10月下旬,從臺北的新竹到臺中的彰化、再到臺南的嘉義,日軍經過四個多月的鎮壓,佔領了臺灣全島。
由於游擊隊勢單力薄,很快便在日軍打擊下失敗。6月中旬,日本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主持“始政儀式”,宣佈由日本統治臺灣。在一個月後,臺灣東北部又響起了武裝起義的槍聲。
這場抗日遊擊戰持續了七年之久。在日本侵佔臺灣時期的抵抗運動,貫穿五十年,生生不息。而臺灣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苦難歷程,足夠寫一本厚厚的專著。
從日軍侵佔臺灣這天算起,直到1945年中國抗戰勝利,10月25日日本簽字宣佈投降,我國臺灣地區被日本足足殖民了50年零156天。從這一天開始,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中國版圖。
我們從歷史就能看出,臺灣自古都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有史記載的幾千年來對臺灣都具有無可爭議的主權。可西方列強和日本侵略者對於寶島臺灣的覬覦,始終是賊心不死。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臺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結,總是蠢蠢欲動,妄圖把臺灣從中國的版圖分裂出去。但中國幾千年以來都沒有讓臺獨分裂勢力得逞,如今更是不可能讓其得逞。
此前日本以琉球為跳板侵略臺灣,我們就能看出琉球與臺灣在日本政府眼裡的重要性。因為日本是全島國,主要依賴海上貿易來發展經濟,在琉球群島駐軍,即可截斷其出海南下的“生命線”。宮古海峽是日本向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出口商品的主要通道,宗古海峽是連線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航道。
美國在琉球的沖繩群島建立空軍基地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捏住它的“喉嚨”,這樣才能讓其乖乖聽話。
我國臺灣海峽也是日本的要害,它要前往東南亞,非洲,歐洲,臺灣海峽是其必經航道。因此,日本一直非常反對和害怕我們完成兩岸統一。
由此可見,東亞“廢島鏈”,應該是我們完成兩岸統一的關鍵。一旦臺灣迴歸,日本和韓國都得夾著尾巴做人!從目前全球的反美霸權戰役程序來看,東亞“廢島鏈”可能已經不遠了,估計在三年內,兩岸就能實現完全統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我們這一代人得到完全實現!我們不僅僅是這個偉大歷史時刻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