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一年一度的紅包季又要開始了。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個表達關愛的時刻,更是一個紅包難題的時節。無論是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在思考著該派多少紅包,怎麼給,如何在紅包交換的這個傳統中化解一些壓力。
近日,杭州的孫先生告訴記者,他今年春節計劃去妻子的衢州老家過年,與親戚商量後達成一個心意:今年不相互給紅包。孫先生認為,紅包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一種互相回禮的負擔,給了對方還得回禮,反而讓這份人情顯得有些“平淡”。他採取了一種“平平過”的方式,與衢州親戚約好,雙方都不再互相交換紅包,以減輕過年的經濟壓力。
而在金華的張女士則因家中新增了一對雙胞胎而感到包紅包的壓力增大。她提到,每年過年,父母都得仔細算算“成本”,確保收到的紅包和給出去的紅包基本持平。今年,由於親戚家的雙胞胎,她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是按人頭平均包還是按家庭總數包,一直為這個“賬”而糾結。
在浙江,紅包的金額似乎也受到一些限制。張女士表示,浙江的紅包金額相對較高,500到1000元很常見,親近的親戚甚至可能給兩三千元。面對小孩眾多的情況,張女士感慨自己有點“傷不起”。
再算一算“賬”,張女士更糾結了:“我家只有一個娃,對方有三個娃,我到底是按1個人1000元包,還是按3個人1000元包?”
與此同時,金東區孝順鎮的過年習俗讓張女士頗為羨慕。那裡的家家戶戶走親訪友都是一包金絲蜜棗一包糖,透過這種簡單的方式表達心意,減少了包紅包的煩惱。
對於年輕人來說,過年似乎更多地追求儀式感。據淘寶資料顯示,今年在淘寶購買年貨的下單使用者中,95後佔比已超過一半。這表明,年輕人可能正在成為家庭年貨的決策人。
90後的徐小姐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示了這一趨勢。她計劃給父母每人包1888元,為侄子侄女準備了每人1000元,同時還為家裡買年貨花費了5000元。徐小姐表示,她不僅僅在紅包上花費,還主動承擔了給家裡辦年貨的責任。她購買了大量的紅酒,還琢磨著購買一些創意紅包,為親戚朋友帶去不同尋常的年味。
徐小姐的做法也反映了“國潮興起”的趨勢。她關注到現在的紅包設計越來越好看,例如一款帶有龍元素的布包,不僅能迴圈使用,還能增添彩頭。去年,她還購買了摺疊紅包,給父母帶去驚喜。這種追求儀式感的方式,使得過年更加有趣。
最後,新杭州人陳小姐也分享了自己的過年打算。儘管今年賺得不多,但她依然想要包個大紅包給父母,讓他們安心。她特地購買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紅包,雖然沒有龍,但圖案中的柿子和喜鵲都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元素,透露著濃厚的年味。
綜合來看,紅包難題似乎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話題。無論中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在思考如何在傳統禮俗中找到一種既能表達心意又不至於讓自己感到負擔的方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包紅包經驗,而這些經驗在不同的地域和年齡段之間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差異。或許,透過分享這些心得,我們能更好地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與親朋好友共度這個傳統佳節。
再來看下網友的評論,有人說法紅包不能超過20,也有的說不能超過200,眾說紛紜,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