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到了臘月底,年味越來越重,各路返鄉人員都踏上了回鄉的車。
不過隨著“回家過年”的日子越來越近,“回誰家過年”也成了青年夫妻不能不面對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出嫁女在丈夫家中過年似乎是預設的,女兒過年想看看父母,也要在大年初二才能回門。
不過近幾年,在年輕伴侶中興起了一種新的過年方式:那就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也就是說夫妻兩人分別回自己家看望父母,不存在媳婦在婆家想念父母,也不會讓女婿在丈母孃家不適應,每個人都是最舒服的狀態。
這樣新型的過年方式引發了很多年輕人的討論,他們對於這種過年方式都有著自己的看法……
這種新型過年方式,在社交平臺上最先爆火,是著名網紅papi醬參加一次綜藝節目時提到的。
在被問到和丈夫如何解決過年回誰家的問題時,papi醬分享出自己的辦法: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大家各自陪伴自己的父母,誰也不用為誰將就。
papi醬是上海人,丈夫老家在陝西人,如果說過年要做到男方女方父母都能見到面,難免是一個奔跑勞累的過程。
但兩人在戀愛10年、結婚5年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因為這個問題煩惱過,更不存在誰要跟誰回到對方家中,而是一直採取各回各家過年的方式。
每次年關,papi醬和丈夫都是各自回到各自家中,陪伴在自己父母身旁。
甚至他們“從談戀愛到結婚、到現在,兩家的親家也沒有見過。”
這乍一聽有點不可思議,不過papi醬認為,對於父母來說,其實沒有什麼比自己的孩子能回家更重要的事。
對於男方父母來說,兒子是最重要的;對於女方父母來說,女兒也是最重要的。
而至於女婿與兒媳婦,能回家自然是錦上添花,不能回來也不至於是什麼大問題,老人也省去像招待客人一樣招待子女的另一半。
看到papi醬的發言,很多網友們紛紛點贊,稱papi醬是人間清醒,“精神狀態領先我很多年”。
不過,這種方法也不能說完全適用於每個家庭。
有些平時就住在父母身邊的人,可能不太看重過年這一天到底要不要回去,感情好的話也不是非得過年的時候相聚;
還有些地方有著自己約定俗成的習俗,一直確定的都是初一在男方家初二在女方家,覺得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而對於已經生育兒女的夫妻,這個方法可能就更不適合:如果要做到各回各家,那孩子們就只能跟著爸爸媽媽其中的一方,兩邊老人會想念孫輩,對孩子來說也不是最合適的做法。
眼看又是年關,社交網路上關於“回家過年”的討論越來越多。
有不少人帶著papi醬“各回各家”的詞條開始發表意見,大家各執一詞,誰也不讓誰。
其實關於“過年到底回誰家”這個話題,網上已經吵了好多年。
每年春節都有因為問題得不到解決的離譜新聞,甚至還有不少夫妻因為達不成協商,在春節檔上演離婚大戲。
在杭州,就有人因為解決不了“回誰家”,大過節的鬧到了法院裡。
王女士是杭州人,結婚多年來,一直默默為家庭付出,甘願做丈夫的後盾,成了“家庭主婦”的角色。
這兩年來,王女士自己找到了工作,有了一定經濟基礎。
本以為日子能越過越好,但去年春節後,她和丈夫感情卻出現了極大危機:那就是她不願再跟丈夫回家過年,但丈夫就是不答應。
丈夫的老家在河北農村,條件不是特別好,去年春節,王女士要把兩個小孩帶回自己爸媽家過年,結果遭到了丈夫的反對。
“人家都回婆家過年,怎麼就你不一樣?”
在丈夫看來,嫁到自己家那就是婆家的人了,回婆家過年理所應當。再說孃家又不是不能去,而是要等到年初二才能去。
這些年來,王女士和孩子一直都是跟著丈夫到河北老家過年,去年是第一回要回孃家,本來以為丈夫能體諒自己,結果他卻說自己做得不對,不應該回女方家。
一氣之下,王女士把孩子偷偷帶回自己老家過年,沒有帶丈夫一起,沒想到他居然在家報了警,稱家中“人口失蹤”。
目前,王女士把離婚訴狀剛剛提交到法院。
“結婚後,他一直不想讓我出去工作,說他自己賺錢能養我,那時候開始我們就開始有矛盾了。
從王女士的故事來看,她要求回孃家過年並不是無理要求,丈夫卻用“傳統觀念”的大帽子扣住了她,認為自古以來出嫁的女兒就應該在婆家過年。
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女性的地位都要比男性低。
父權社會中,“出嫁從夫”的觀念根深蒂固。
男方常常被視為家庭的主導者和照顧者的角色,而女方更多地被看做是承擔家務、照料家庭的“保姆”。
一直髮展到今天,一些老一輩人的腦海中依然認為“男尊女卑”是正常的現象,甚至部分年輕男性也沒能擺脫這樣的老觀念。
他們普遍認為,妻子嫁給自己就是嫁給了自己的家庭,應該凡是都以自己為主,認為回男方家過年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少有人願意將心比心想想新婚女性的處境。
在自己父母身邊生活二十餘年,一朝新婚,本以為是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卻被對方看做是自己的“附屬品”。
不僅要面對一個陌生的家庭,還不能在自己父母身邊時時陪伴,這未免過於不公平。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女性地位不斷提高,新時代的女性不願再被看做是“附庸,”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方式,期望在家庭生活中得到更多的關注和尊重。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少家庭對於“嫁女兒”這種傳統的觀念越來越模糊,“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成了被時代摒棄的想法。
而且現在結婚的90後、甚至是0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裡就一個孩子,不回來就只能是老兩口自己在家,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回家過年這事,較以前更為看重。
年輕人忙了一年,也更願意回自己父母身邊圖個自在,於是“回誰家過年”這道選擇題,就變得更加難做。
小蘇曾經就因為回誰家過年這檔事和新婚的丈夫大吵一架,為此鬧得差點離婚
她想不通,為什麼丈夫不願回她家過年,卻要強迫自己回婆婆家?
她和丈夫新婚不久,每次過年都按照丈夫當地的習俗回婆家,但除了丈夫她誰也不熟悉,看著別人說說笑笑,自己根本融不進去,還得強顏歡笑。
丈夫看她不自在,隨口說今年回妻子家,小蘇就一直等著,沒想到眼看到了臘月丈夫卻出爾反爾,不同意回她家。
丈夫一開始說新媳婦回婆家過年是理所應當的事,但這個理由確實沒什麼說服力,他吵著吵著也心虛,最後說自己就是不適應妻子家的環境,在丈人和丈母孃面前總感覺差點意思,做什麼事都拘謹著,讓他感覺不自在。
小蘇聽見丈夫這麼說,直接帶著他的思維開始爭論,“你在我家不舒心,那你怎麼沒想過我在你家也是這樣?”
丈夫最後答應明年回妻子家一起過年,但今年必須回自己家,沒得商量。
小蘇不為所動,她稱丈夫已經用這個理由糊弄過自己一次了,都是家裡的獨身子女,丈夫不回家婆婆不高興,自己不回家媽媽也會難過,那就各回各家,誰也不打擾誰。
丈夫不理解她的想法,嫌她不賢惠,兩人為此爭吵不休,一直沒和好。
都是父母的子女,不論男女,大家內心深處都是一樣的:只有在自己家過年,才能真正的舒心自在,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圓年。
之前有網友提出妙招,為了避免男女雙方因為回誰家過年爭吵,不如把雙方老人都接到自己家中,一起吃團圓飯,既能保證大家都相聚,也避免了爭吵。
但這種方法其實實踐起來不像看著那麼容易,且不說老人家來來回回的奔波十分勞累,雙方父母見了面也不一定就能完全融合到一起去。
對著一年見不到幾面的“親家”過年守歲,有時候還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
更別說有些家庭情況複雜的,這樣一折騰,身累心更累。
其實說到底,春節就是一個為大家家庭團圓提供的機會,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都不同,沒有能適應一切情況的辦法,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
“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的過年方式其實就是針對現在獨身子女多、年輕人觀念變化加之女性地位提高的社會現象而改變的,是時代發展的產物。
時代在發展,習俗跟著變化,過年去男方家、去女方家、一家一年再到現在各回各家,這都是為了最大程度滿足人們精神物質需求所改變的,沒有什麼對或者不對,也不存在道德綁架誰的情況。
一家一個樣,一對夫妻有一對夫妻的相處方法,能夠平衡家庭責任就是最好的,無謂在這些事上爭論。
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過個皆大歡喜的春節,才是我們最初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