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丨青天御史
●—<前言>—●
明明是賣服裝的,卻從襪子、家紡,一度跨越到了電風扇、電動牙刷、淨水器、洗衣機。被網友戲稱,這些貼牌品牌除了航母和光刻機,什麼產品都能“造”!
他們曾是深得人心的民族品牌,卻靠著“假冒”狂賺老百姓數以萬計的血汗錢。不僅無工廠無貨源,甚至品牌早已停產卻把老百姓矇在鼓裡。看看你都中招了哪些?
●—<服裝行業>—●
貼牌的手段在服裝行業屢見不鮮,這或許是電商人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但卻是消費者以及行業初入者被矇在鼓裡的冷知識。雖然貼牌是合法現象,畢竟技術有專攻,且是一種合作共贏的一種模式,但市面上貼牌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受害的是我們消費者。
2020年,南極人釋出了2019年的年報,讓其被業內稱為“靠賣商標一年狂賺13億元”。南極人是靠品牌授權活下來的品牌是大家毋庸置疑的事實,從彼時的“南極人,不怕冷”這種洗腦的廣告詞,再到如今靠著前期打出來的品牌效應貼牌滿天飛,南極人不再是讓人充分信賴的民族品牌,甚至不斷引發消費者的不滿和投訴。
據報道,僅僅在2018年一年,南極人登上了國家質檢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的不合格產品黑名單14次。涉及的產品有蠶絲被、內衣、童裝、電推剪等產品,產品線類目廣泛幾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貼。
不得不承認,買到南極人的產品質量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隨意貼牌售賣的產品能進行質量把控很難,正因為難所有品控的成本都是非常高昂的。即便南極人設定有相對應的經銷商和供應商門檻,但不免有工廠透過低價不合格產品引誘經銷商,這也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很難進行定義,也感到非常困惑和失望。
截止到2021年,南極人授權貼牌的廠家高達13258家,這種割韭菜的方式讓南極人在2016年-2019年之間的營收翻了8倍,品牌授權服務費翻了3倍。總的來說,南極人沒有投入相關研發費用,也沒有自己的工廠卻能年入39億,利潤堪比茅臺。
服裝行業大洗牌,就連恆源祥、俞兆林、北極絨、拉夏貝爾、啄木鳥等品牌也紛紛開始貼牌,幾乎把中老年人都騙了個遍。這樣雖然給自己在短期內帶來了高額的收入,但也埋下了質量等長期隱患,越來越多的品牌貼牌模式入駐進來,時間久了這些國內的知名品牌口碑和品牌形象也會消耗殆盡。
“‘卡丹’到處有,‘狐狸’滿山走;‘老爺’被偷車,‘鱷魚’全國遊;‘金利來’,愁!愁!愁!”在服裝行業,花花公子也是出了名的“假”。在上世紀末直到如今,花花公子和華倫天奴、皮爾卡丹等都是服裝行業的高階品牌。
在國人的帶領下,正牌貨幾乎都被山寨“幹掉了”。提到花花公子,這本是國外有名的雜誌,但這並影響中國商家對這個名字的喜愛。據《紐約時報》2013年的一篇報道,此前在中國市場,僅僅一年的時間就為“花花公子”貢獻了40%的銷售額,全是透過授權花花公子將其貼在服裝鞋子配飾上獲得的。
隨著品牌效應的加持,國內的花花公子逐漸被山寨的很徹底,如今花花公子在中國註冊的商標多達350件,這導致市場上的花花公子越來越多、真假難辨。類似的案例還有駱駝,在美國駱駝其實就是造香菸的,然而被中國人買下商標後開始造鞋造服裝。
●—<電器行業>—●
很難想象,一些洋品牌的電器也靠著貼牌在中國市場混得風生水起,作為日本的老牌家電企業,在日元貶值。生產基地設在國外等因素,在中國市場盈利不樂觀。在此背景下,東芝將白電業務賣給了美的。
目前國內三大白電巨頭是格力、海爾和美的,2011年海爾就收購了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冰箱和洗衣機業務;2015年海信收購了夏普在墨西哥的彩電工廠以及除巴西以外的每週夏普電視5年的品牌使用權。
自從東芝在2013年退出並放棄海外市場後,除了白電是由美的貼牌進行銷售外,我國生產的東芝電視基本上都是由TCL貼牌進行銷售的。有的消費者透露,在東芝剛上市的電視和TCL剛下線的產品在款式上是一模一樣的,而在價格上還會比國產品牌的價格貴上20-30%。
除此之外國產品牌志高在近些年來也是出了名的貼牌,包括榮事達的洗衣機、電冰箱等大型家電以及各種小家電都有涉及。在前幾年阿里巴巴展開的“淨網行動”中,榮事達的小家電就被查出有質量問題。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連飛利浦這種國外老字號也並非是國外進口而來,而是貼牌工廠生產的。
2022年,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有多位消費者反映了飛利浦的質量問題和售後問題,多達2041條。作為一家擁有131年曆史的荷蘭電子老字號品牌,多年來以品牌和質量立足於中國市場。然而在2000年後,飛利浦為了謀求轉型便將顯示器業務和電視機制造業務出售給了國內公司有業內人透露除了剃鬚刀外大多都是貼牌代工。
根據媒體21世紀商業評論統計,目前中國大約有20多家“飛利浦”系公司,他們大多在致富幾千萬到十幾億不等的品牌授權費後,貼上飛利浦的商標賺的盆滿缽滿。由於代工廠不同,不少消費者發現其質量也參差不齊。
●—<醫藥行業>—●
在國貨崛起的時代,仁和作為老牌國貨已經全方面覆蓋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不管是藥品還是保健品,再到化妝品洗面奶,甚至還有暖宮貼等,仁和和南極人一般走上了貼牌之路。貼牌的行為不排斥,消費者介意的是質量和售後問題。
在黑貓投訴平臺和315消費保護投訴網站上,不乏有關於仁和藥業產品的投訴,一些打假博主也頻繁開麥吐槽仁和作為老國貨“沒良心”。在企查查上顯示,仁和集團擁有的商標資訊多達6118條,其中同一款產品卻以不同的商標圖案註冊了多次。
仁和匠心也是仁和藥業旗下的一個品牌,這個品牌有自有產品,也有代工廠加工貼牌產品。在電商平臺的資料上看,頁面上“高光國貨,品質保障”、“仁和匠心26年品質護膚”等字眼引人注目,更是在平臺上增勢迅猛,多次登上品牌榜和熱銷榜。
然而從備案的資料上看,仁和匠心這個品牌與仁和藥業還有很大區別,成立於2006年,並非擁有26年的成立經驗,又何談26年潛心研發?在多次藥監局的檢測只能給,仁和匠心有多款化妝產品不合規,多次被點名。
多年來仁和藥業在不斷收購,而這斥巨資收購的後果就是品牌價值在不斷被貼牌產品反噬。當一個醫藥品牌不再投入研發,一味的開始做貼牌,這不免讓很多消費者感到擔憂。
好在隨著網路的發達,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識破了這些貼牌品牌的套路,導致他們的銷量也在逐漸下滑,但中老年人依舊是被矇在鼓裡最多的人群。說實在的,並不是貼牌的就一定不好,重點是品牌對自己產品的品控環節是否重視,售後方面是否有保障,這樣才能對消費者負責。
貼牌的現象氾濫也會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就會導致行業內容易出現濫竽充數的情況。並且貼牌的手段能讓品牌在短時間內賺到錢,但長期以來就是一場誠信的考驗。有多少品牌能笑到最後,話語權最終掌握在消費者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