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在電梯間遇到領導,只能緊張地打個招呼,卻不敢對話;
想去大廠工作,明明能力符合,卻害怕競爭藏起了簡歷;
面對名校背景的同事,哪怕資歷深厚,崗位競聘時也不敢一較高下。
名校、大廠,擁有這些噱頭的人似乎天生就有光環,如星辰耀眼。平平無奇的我們,則像星辰背後的黑暗,黯淡無光。
我們總是將自己放在較低的位置去仰視別人,只會變得越來越自卑,越來越焦慮。
只有當我們去掉光環,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們,你會發現:
權威是時間的不斷淬鍊,而這個世界不過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那些看起來很厲害的人,去掉光環,也不過都是普通人而已,大家都在為碎銀幾兩奔波,沒有誰比誰更高貴。
去除濾鏡,擺正心態,學會正確的欣賞他人和自己,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只有對他人祛魅,你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質。
早年間,第一批進入金字塔的專家,無一例外相繼死去。
作為埃及國王的陵寢,法老的詛咒被傳的沸沸揚揚。
許多媒體爭相報道,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直到後來,人們發現金字塔內部含有放射性核素鐳,這種物質在衰變期間會產生大量致人死亡的有毒氣體,這才解開了謎底。
許多時候,由於人類對一些現象的不瞭解,讓其擁有了神秘性和魅惑性,因此對它產生了敬畏,這個過程叫做“賦魅”。
無獨有偶的是,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把這種類似的心理帶入進去。
家裡有位長輩,就職於某國企高管,一直來都聽說此人工作認真,為人謙和,還寫得一手好文章。
親友之間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有什麼大事,都喜歡去問問他的意見。
直到有一次家庭聚會上,服務員不小心滴了一點湯在他的衣服上,便開始對服務員不依不饒,直到領班同意打折才罷休。
對此,他還得意洋洋,覺得自己佔到了便宜,從此濾鏡碎了一地。
像對待金字塔一樣,我們會認為有些人天生優異,完美無缺。
比如人們會認為學歷高的人更有魅力,會不自覺的認為學歷高的人能力好,人品也不差。
比如,在資本的推動下,偶像明星被賦予了新的魅力,他們作為一個完美的商品展現在大眾面前。
然而,所謂“魅“,其實是一種”暈輪效應“,它是指人們對他人的判斷主要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
它最大弊端就在於「以偏概全」,讓我們不能夠理性的看待眼前的人或事,更不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
電影《心靈奇旅》中的主人公喬納,是一個擁有夢想的中學音樂老師。
他非常喜歡爵士樂,一直想要成為一名音樂家。
喬納最大的夢想,就是和自己心中的偶像在紐約最好的爵士俱樂部合奏一曲。
為了這個夢想,他努力練習,終於等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然而,當他歷經艱難,好不容易完成了夢想後,卻發現,自己並沒有想象中的開心。
他原本以為的幸福感和興奮勁都沒有到來,內心反倒一片平靜和夢想實現後的空虛。
生活中,我們許多人都會和喬納一樣,總是陷入如果……就……的怪圈裡。
如果我考上了名校,我的人生就圓滿了。
如果我拿到了大廠的offer,我的事業就能開掛了。
然而,當目標真的達成以後,自己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開心,生活也不會就此而一帆風順。
於是,開始了新一輪的焦慮、迷茫和內耗。
有位博主曾經分享過她的經歷。
在自己沒考上哈佛之前,曾經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開心。
她一直覺得,自己只要考上了哈佛就會擺脫這種情緒。
然而,當她真的考上了,坐在校園裡學習時,才發現,原來的那種不開心依然伴隨著自己。
她開始有了新的煩惱,更好的成績,陌生的環境,都會讓她陷入莫名的焦慮。
慢慢地,她意識到如果想讓自己開心,應該去改變心態,而不是去追求目的。
只有讓自己面對人或事時不卑不亢,保持一個平常心,才能讓我們由內至外地包容自己,關愛自己。
於是,她開始不再仰望別人,更不再低看自己,漸漸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
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陷入低能量,是因為我們總是喜歡盯著看似耀眼的事物。
財富、地位、光環,總覺得只要自己得到這些就會更加快樂。
然而,一味仰望他人,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保持平常心,才能獲得高能量的自己。
距離是一切光環的照妖鏡。
當泡沫被戳破,濾鏡被摘下,你會發現: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曾經以為的高大上,可能並沒有想象的那樣遙不可及。
當初無比崇尚和追求的,到頭來才發現,不過也就是“那麼回事兒”。
想要祛魅,不如從以下幾點入手:
1)多讀書
還記得上海迪士尼鬧得沸沸揚揚的“禁食令”嗎?
由於園方不準遊客帶食品入園,導致華東政法大學大三學生小王白白浪費了自己的食物。
然而,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小王並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將上海迪士尼一紙訴狀告上了法庭。
小王不僅要回了餐費,還迫使園方改變了相關規定。
讀書,不僅是一個祛魅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給自己底氣的過程。
它讓我們明白,雖然你很強,但我也不差。
當底氣更足時,人自然變得更加勇敢。
2)多實踐
在一期播客裡,主持人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是個網球迷,為了去看一場頂級的網球比賽,買機票去了新加坡。
然而,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趟六小時的旅途,往返機票也只要兩千多元,這對於他一個上了十年班的人,並不是什麼負擔不起的費用。
但這麼多年來,他從來沒有想要去過,不是因為不想,而是覺得:國外,多麼遙遠的地方。
他開始思考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
後來,他意識到,潛意識裡的不配得感,讓他一直覺得自己不配去國外旅遊。
於是,他祛魅了。不久後,他又去了紐約看了一場頂級網球賽。
老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看似很難的事情,只有你去做了,才發現自己其實可以做到。
覺得很遠的事情,只有你踏上那片土地,才發現其實也沒有想的那樣遙遠。
去行動,遠比去仰望更容易實現夢想。
3)去成為
網上曾看到一句話:有些人之所以厲害,是因為在遇到比自己更厲害的人時,第一反應不是敬畏或者害怕,而是想著如何靠近對方。
這樣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當你想要某種身份時,試著去接近這些身份的人,試著去熟悉與之相關的事物和生活。
當你發現自己擁有這種生活的可能性時,自然就對這個身份祛魅了。
所以,想辦法去成為那個你想成為的人,就是祛魅最好的方法。
人類對美好事物有嚮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不能因此就人為地加上光環,帶上濾鏡,捧上神壇。
殊不知,祛魅的本質是,別神化任何人。
當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對人有所期待時,去行動,去靠近,去成為。
才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成長,激發出自己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