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新歲崢嶸。今天上午,上海博物館與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攜手,拉開“春光龍融:上海博物館龍年迎春展”的序幕。本次展覽共展出8件不同時期、形象各異的龍文物精品,講述中華龍形成與發展的傳奇片段。
展覽中最早期的文物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晚期玉玦形龍,2003年出土於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擁有距今5500—5000年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早期龍形象的代表。和如今人們熟悉的龍不同,這件玉玦形龍頭部較大,雙耳豎立,耳間有稜脊,吻部前突,用陰線雕出雙目、口和鼻間褶皺。軀體彎曲呈玦形,缺口處有明顯切割痕。頸部有圓孔,可以穿系。根據造型推測,這條“龍”的形象可能源自豬、熊或蠶等,因此也被稱為“玉豬龍”。
圖說:玉玦形龍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
本場展覽的8件文物中,有2件上博館藏是首次與觀眾見面。其中體型較大、引人注目的要數近代珊瑚龍,它由整支珊瑚雕刻而成,形象生動,好像在雲海之中騰雲駕霧。
圖說:珊瑚龍
此次展覽展出了3件外館借展的文物和5件上博本館收藏的文物。上博的5件文物是從上千件龍文物中選出的,旨在展示不同材質、不同形態、不同朝代的龍形象。據上海博物館展覽部副主任褚馨介紹,在上博館藏較為薄弱的玉器和金器類別上,他們向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博物館尋求合作。
圖說:尤侃犀角雕六龍杯
龍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形象,在中華文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春節舞龍,也是許多地區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透過龍年生肖展,觀眾可以走近龍,感受龍帶來的新春氣息。(新民晚報記者 吳旭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