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批評《繁花》電視劇,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李教授也受到很多觀眾讀者的網路暴力,不得不刪除了自己的評論。但事情仍未了結,直到昨晚深夜,李教授續續在網上發文表示道歉,筆者這才意識到,這些網暴有多麼大的威力。也意識到,當前的文藝批評界多麼扭曲。
李玫瑾教授是中國最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之一,《繁花》是目前最火爆的電視劇之一。當李教授三次批評《繁花》,造成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但是,這種影響,最多也只是娛樂圈內的擴大知名度而已,並不是學術上的“一錘定音”。但網暴對李教授自己造成的困惑,卻是深刻而長久的。
李教授批評《繁花》是在8天前。當即,她就被很多網友網暴。6天前,她連發兩條短評解釋和示弱:“劇是劇,人是人,我對王家衛導演是敬重的,他值得被敬重。”,“我決心以後一定改:一是再也不看電視劇了,二是再也不評論電視劇或發什麼觀後感了。典型的沒事找事。教訓是深刻的”但網暴似乎並沒有減少的趨勢,直到昨晚,她發文正式道歉。
李教授的道歉“反省”深刻,共有三點。主要內容是:一、自己沒看到小說原著,不知道作品的份量;二、自己是影視劇評價界的門外漢,卻“頂著所謂名人的名卻在非熟悉專業領域說出缺乏專業鑑賞力的話,令大家難以接受”,三、對王家衛導演,作為外行”進行無知無畏的批評,“忘記了隔行如隔山的警言”。
看罷李教授的道歉,讓人覺得心裡堵得慌。一個心理學界的大教授,內心應該是十分強大的,連她都頂不住網暴的壓力,可見這種背後的勢力多麼強大。
那麼,《繁花》就批評不得嗎?“名人”就沒有權力說出自己的觀後感嗎?
李教授的確是名人,但她在觀看電視劇時,就不是觀眾嗎?當99%的觀眾都“喜歡”一部作品時,1%的觀眾就不能表示異議嗎?在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品,也不可能讓所有受眾產生“統一”的感受,進行“統一”的接受,即使這部作品名叫《人類憲法》,也是沒有這種權威的。為什麼《繁花》就批評不得?
有網友說,那些網暴李教授的網友們,是為了博取一些流量。這可能是一種原因。
但更讓人擔心的卻是,當前文藝批評的現狀:只能拍馬說好,不能“挑刺”說壞。長此以往,我們的文藝創作水平還可能提高嗎?比這更可怕的,還是出現這種批評現狀的社會風氣:當面相互吹捧,背風咬牙罵人。表面上,大家都一團和氣,背後裡卻一腔怨氣。為什麼就不能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大膽地說出來,被批評者為什麼就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接受勇氣?
這種風氣正常嗎?還能讓它持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