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從小就承受了生活的種種打擊。她的父母長期在日本工作,無法陪在女兒身邊,她只能寄人籬下,與年邁的姥姥相依為命。
朱迅的童年是在寄宿在舅舅家的生活中度過的,當時她唯一的親人就是慈祥的姥姥,也是她唯一的精神寄託。朱迅從小性格內向,常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只有姥姥能理解她內心的敏感和脆弱。
姥姥總是耐心的和朱迅聊天,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時常給她溫暖和鼓勵。
然而,朱迅大三那年,她一直依賴的姥姥不幸中風去世,訊息傳來時,遠在他鄉的朱迅悲痛欲絕。
她急匆匆地趕回上海,卻終究沒能見到姥姥最後一面。想到再也見不到那位慈祥的老人,朱迅悲痛欲絕,淚如雨下。這無疑是對她感情的一次沉重打擊,也讓她原本就很脆弱的留學生活變得更加艱難。
18歲那年,朱迅因為過度勤工儉學而過度操勞,得了血管瘤。作為一個在異國他鄉求學的留學生,她不得不透過各種兼職來支付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
她曾經在餐廳洗碗、打掃衛生,工作辛勞且身體透支。在這個時候,她卻得了血管瘤,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本來就身處人生低谷的她,卻又再次領教了父母的冷漠無情。
她打電話給母親求助,希望母親能資助她手術費用,然而母親的態度冷漠,似乎對女兒的病情視而不見,對她目前的處境毫不在意。
朱迅只能在絕望中掙扎求醫。她在23歲時被甲狀腺癌侵襲,進行了一個大手術。她非常希望母親能夠陪在身邊,哪怕只是短暫關心一下。
然而母親僅僅是匆匆探望了一面,便狠心離開,聲稱要出國。父母的冷漠態度讓朱迅的身心遭受了極大的創傷。
幸運的是,朱迅的婆婆對她情同骨肉,朱迅因病痛經常折磨,婆婆對她無微不至地照顧和關心。朱迅動手術後,虛弱地躺在病床上,婆婆每日守在她身邊,耐心地喂她吃飯,輕手輕腳地為她擦洗,還逗她開心。
朱迅感受到婆婆無私的愛,深深的溫暖了她的心。婆婆平日裡也常常為她熬製一些滋補的湯品,總是關心她的生活起居。
朱迅深知,這一切都源自婆婆那份真心實意的愛意。她對婆婆心懷感恩,把她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親人。
母親本應該在女兒最艱難的時候出現,但朱迅在事業爬坡、生活步入正軌之際,母親突然回到她身邊。多年來對女兒不聞不問的母親,在朱迅快30歲的時候回到國內,還一反常態地主動聯絡上了女兒。
起初,朱迅感到有些警惕和不確定,但當她聽到母親說,為了治療雙眼失明才回到家中,她立即心軟了。朱迅無法掩飾激動的心情,趕緊推掉工作,日夜陪伴在母親的身邊。
儘管生活中母親對她不聞不問,但朱迅還是盡了一個女兒的本分,毫無怨言地照料生病的母親。兩個月內,她終於品嚐到了久違的母愛滋味。
儘管時間短暫,但她卻覺得無比幸福滿足,因為這個結果大大超過了她的期望。
在母親去世之後,朱迅並沒有抱怨她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長期的疏於照顧,相反,她滿懷感激地回想起生命最後的點點滴滴。
由於母親晚年失明,朱迅深感同情。她認為生病使人變得軟弱,因此她理解母親過去的冷淡也許是出於無奈。在母親去世後,朱迅珍視地保留著母親生前織給她的粉紅毛衣,那是母愛的象徵。
朱迅並不會對過去的恩怨得失過於計較,她認為親情不應該被這樣量化計算。在她有生之年,她都會懷念與母親共度的每一刻時光。
正是因為她親身經歷過失去母親的痛苦,她才更加懂得珍視眼前人的可貴。
朱迅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從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她深知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兒時她失去了最疼愛她的姥姥,成年後又兩次與死神搏鬥,然而最後還是無法挽留住與她最親密的母親。
朱迅以豁達坦然的心態面對生活,珍惜與親人在一起的每一天。生命的有限讓她更懂得愛的無限。
有生之年,欣喜相逢,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感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