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輪電動車的江湖裡,一直流傳著“南雅迪、北愛瑪”的傳說,但除了這兩名大師之外,還有一名“高手”威震江湖!
它就是小牛,這個被稱為“電驢界愛馬仕”的品牌,成立僅4年就登陸了美國納斯達克,而且產品定位高階,毫不掩飾其押注高階市場的野心。
然而,小牛的股價在2021年2月達到頂峰後,便一瀉千里,至今市值僅剩1.38億,已經跌去了96%。
市值縮水的背後,是小牛的營收連續多個季度下滑,為了挽救頹勢,小牛也開啟了雙11、元旦等節日的降價促銷,優惠力度甚至遠超同行,如今的小牛在為生存而戰!
小牛曾經“遙遙領先”
小牛電動的創始人叫李一男,曾經是華為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
27歲就身居高位的他,被業內稱為“科技鬼才”,足以窺見李一男不俗的實力。
普通人創業得絞盡腦汁到處拉投資,天才創業不愁沒人送錢,資本市場生怕自己投晚了、投少了。
小牛的車都還沒影時,各大VC機構就已經給他投了5000萬美元。
頂著這樣的光環出生,小牛也不負眾望,打出“開創智慧兩輪電動車新品類”的旗幟。
想象一下,當別人都在園區停車場裡費勁辨認自己的小電驢時,你可以透過APP定位,並使用NFC開鎖。
然後長腿一邁,你跨坐上酷炫的小牛電動車,在眾人羨慕的目光中,疾馳而去。
儘管逃不過打工人的通勤生活,但是高品質的服務體驗卻是很多年輕人追求的。
這種“重塑產品認知”的高階打法,讓小牛電動車創立僅4年就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要知道,同行前輩雅迪、愛瑪可都是用了至少20年的時間,才走到了上市這一步啊。
2021年,小牛的營收和淨利潤雙雙問鼎高峰,分別為37.05億元和2.26億元,銷量也突破了一百萬輛。
雖然和兩家老前輩的千萬輛級別還有差距,但跟小牛自身比起來,銷量增長率已超70%。
眼看著前途大好,小牛喊出了“年銷量600萬輛”的口號,要成為“城市出行第一品牌”。
可沒想到,僅在一年之後,“電驢屆的愛馬仕”就遭遇了滑鐵盧。
小牛遭遇滑鐵盧
從2022年第4季度開始,小牛就由盈轉虧,至今已連續4個季度虧損。
財報顯示,2023年前3季度,小牛電動車只賣出去了57.23萬輛,虧損高達1.42億元。
小牛的業績為啥突然急轉直下?
一方面跟經銷商的“跳反”有關係。
大家如果買過電動車就會知道,大部分人都會去線下店買車。
一方面能親自感受真車,另一方面也便於後續維修。
因此,“經銷加盟”一直是兩輪電動車的主流銷售模式。
相比於其他傳統品牌,小牛對加盟商的要求則更為嚴格,店內只能售賣小牛的車。
小牛當初為了快速擴張,開了大量的線下門店,從2018年底至2021年底,3年時間裡線下門店從760家狂飆至3108家,但僧多肉少,急速擴張的加盟店遭遇了生存危機,而不得不選擇退出或者改行。
有加盟店主抱怨說:“小牛價格高,銷量起不來,只賣他家的車連租金都掙不回來。”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價格。
當前,小牛電動車單輛均價在3000元左右,2023年甚至還推出了售價3萬元的新款。而傳統品牌的車均價只需1500-2000元。
在前幾年消費升級的浪潮中,還有不少消費者願意花高價體驗一下小牛,但隨著經濟增速換擋,人們的消費心理變了:
不就是個電動車麼,能高階到哪裡去?隨便買一輛,有的騎就行了!
再加上在電動車管理日益規範的大背景下,曾經風靡一時的“個性化改裝”幾乎已沒了市場。
另一個小牛引以為傲的標籤——智慧化,也不再是他家獨有的技術。
行業競爭環境更是激烈,不僅有愛瑪、雅迪等老牌車企的圍追堵截,更有同類競品九號公司的迎頭趕上。
在這種“前有狼、後有虎”的情況下,小牛電動終於扛不住了。
“開小差”的創始人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可這隻牛犢是出生不久就“沒了娘”。
在小牛電動成立一年後,其創始人李一男就因涉嫌“華中控股”的內幕交易被警方帶走。
儘管沒了核心人物,可小牛卻頂住了各方壓力,不但造出了車,還成功上了市。
經過了這次風波,李一男或許不再擔心小牛的成長,出獄後便沒有再擔任公司的高管。
2020年底,他成立了江蘇牛創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宣佈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
李一男明確表示,這款名叫NIUTRON“自遊家”的電動汽車與小牛並無關係。
比起小牛當初的“一飛沖天”,NIUTRON的故事只能用“黯然落幕”來形容。
2023年4月,NIUTRON APP宣佈停止服務,官網無法訪問,官方微博也全部清空,專案似乎就此結束了。
而就在李一男離開後,小牛的另一位創始人胡依林也辭職了,二次創業投身腕錶領域。
如今,只剩下後來加入的CEO李彥,還在苦苦支撐“最初的夢想”。
可面對連續4個季度的虧損,他還能堅持多久呢?
說到底,小牛還是敗給了自己的野心,一心押注高階化,卻沒料到市場環境劇變;盲目擴張太快,結果被經銷商反噬。
寫在最後:
有些人把創業專案當自己的孩子,有些人只喜歡挑戰創業的過程。
“生”在哪個人家,是產品們各自的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