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的鋰礦,來源:視覺中國)
儘管當前鋰價仍在下行週期,資源端爭奪卻異常熱鬧。
1月14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討論收購巴西鋰礦商Sigma Lithium;17日晚間,贛鋒鋰業(002460.SZ)又公告擬再收購Mali Lithium公司不超過5%的股權;18日新華社訊息,我國在四川雅江探獲鋰資源近百萬噸,是亞洲迄今探明最大規模偉晶岩型單體鋰礦,該礦背後站著的是上市鋰企盛新鋰能(002240.SZ)……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個體,都在不遺餘力“找鋰”。
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APP,鋰作為新能源時代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偏高。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國家而言,只有提高鋰資源自給率,真正掌握鋰資源定價權,才能避免在鋰資源端被“卡脖子”,進而保障供應鏈安全。而當下時點,不失為佈局資源的好時機。
“找鋰”熱度不減
根據贛鋒鋰業(002460.SZ)公告,公司董事會同意全資子公司贛鋒國際擬以自有資金不超過6500萬美元,收購Leo Lithium擁有的Mali Lithium公司不超過5%的股權,用於Goulamina專案後續的專案建設和資本支出。本次交易完成後,贛鋒國際將持有Mali Lithium不超過60%股權,間接持有Goulamina專案不超過60%權益。
資料顯示,Leo Lithium成立於2022年,其旗下主要資產為位於非洲國家馬裡的南部地區的鋰輝石Goulamina專案,礦區面積100平方公里,鋰輝石礦總資源量約2.11億噸,平均品位為1.37%。其中,氧化鋰總資源量為289萬噸,摺合碳酸鋰當量約為714萬噸,明顯高於贛鋒鋰業當前主力礦山Mount Marion鋰輝石專案的184.3萬噸碳酸鋰當量。“Goulamina專案將是贛鋒鋰業資源量最大的鋰輝石專案,同時也是接下來公司礦石端短期可見的重要增量。”贛鋒鋰業對此番收購的目的明確,公司方面表示,有利於推動Goulamina專案的開發建設,進一步保障公司鋰資源的需求,符合公司上下游一體化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戰略。
無獨有偶,近日比亞迪南美負責人Alexandre Baldy表示,比亞迪在巴西尋找鋰資產,目標是組建一體化供應鏈。“已與市值29億美元(約合208.22億元人民幣)的巴西鋰生產商Sigma Lithium就供應協議、合資或收購進行了討論。”
另外,金圓股份(000546.SZ)1月上旬也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海外團隊正在積極對接並找尋優質鋰礦。
就在贛鋒鋰業、比亞迪等巨頭全球拿礦時,國家層面的找鋰也獲得新進展。近日,自然資源部宣佈在四川雅江探獲鋰資源近百萬噸。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表示:“這為我國實現找鋰重大突破,起到了示範作用。”
實際上,該礦正是位於四川雅江的木絨鋰礦,而其背後站著的也是上市鋰企盛新鋰能。天眼查顯示,盛屯鋰業是盛新鋰能全資子公司,盛屯鋰業持有啟成礦業43.176%股權,啟成礦業又持有惠絨礦業70.97%股權,惠絨礦業則持有四川省雅江縣木絨礦山的探礦權。
(來源:天眼查)
根據盛新鋰能2023年12月18日釋出的對啟成礦業增資的公告,木絨礦區探礦權內I、II號礦體總計探明的資源情況為:(探明+控制+推斷)礦石資源量6109.5萬噸,金屬氧化量:Li2O 989636噸,平均品位1.62%;Nb2O5 55888噸,平均品位0.01%;Ta2O5 53013噸,平均品位0.005%。
透明成本下的自給率競賽
“對鋰企來講,全球拿礦的終衷都是保障供應安全,構築產業鏈一體化優勢。”華安證券金屬新材料首席許勇其告訴鈦媒體APP,且從公司長期發展角度來看,當前位置買鋰礦資源是比較合理的。
上海鋼聯新能源事業部鋰業分析師鄭曉強也向鈦媒體APP表示,雖然在之前產業上升期間,我國碳酸鋰生產企業享受到了部分價格紅利,但由於礦端價格也隨著碳酸鋰價格上升,其實獲取利潤並不可觀。而且在市場下行期間,由於之前定價模式原因,部分鋰鹽廠家也會面對“高價收礦,低價賣貨”的處境。為了之後原料端不受外界價格擾動影響,中資企業需要在海外進行佈局。
換句話說,鋰鹽行業與其他週期性行業不同,由於資源稟賦、提鋰路徑和原料自給率等存在巨大差異,各企業間成本相差很大。而在成本透明的比拼下,自給率越高,意味著穿越週期的動能越強。
鈦媒體APP早在去年釋出的《鋰鹽“賭局”下半場:透明成本下的供需博弈|鈦媒體·封面》文章中就曾提到,根據12家披露鋰鹽產品收入、產量、銷量資料(樣本中去掉了7家未有業績貢獻的鋰鹽企業及未披露產銷量資料的企業),粗略計算出2022年鋰鹽企業的賬面平均成本為12.44萬元/噸。但這其中,各企業間的成本差距甚大,從鋰精礦來源來看,鹽湖提鋰成本<鋰輝石提鋰<鋰雲母提鋰,比如鹽湖股份、藏格礦業成本在3萬元/噸,低於天齊鋰業、永興材料等5-6萬元/噸的成本。同時,100%原料自給的天齊鋰業成本又遠遠低於盛新鋰能、贛鋒鋰業、雅化集團等自給率偏低的企業。
到了2023年,隨著鋰價下行,企業成本端尤其是外採原料的企業也會有變化。根據山西證券去年11月的研報,鋰輝石提鋰完全成本5-12萬元/噸,鹽湖提鋰完全成本3.4-4.6萬元/噸,鋰雲母提鋰完全成本約10萬元/噸。且自給率越高、成本安全邊際越高依然是鐵律,尤其在中礦資源自給率快速提升帶來盈利能力顯著提高的效應下,有野心的鋰企提高自給率就顯得十分迫切了。
根據中礦資源定期報告披露的營業成本、銷售資料等粗略測算,2022年該公司原料自給率為19.43%,鋰鹽成本為12萬元/噸左右。到了2023年上半年,公司鋰礦專案逐步放量,自給率提升至75.88%,鋰鹽成本隨之降至9.47萬元/噸。去年下半年,隨著中礦資源兩個Bikita鋰礦專案陸續投產,其原料自給率進一步提升,且很快有望達到100%自給率。
根據華福證券研報,中礦資源去年Q3銷售毛利率提升至59.78%,環比增加10pct;銷售淨利率為40.39%,環比+13.6pct,盈利能力大幅提高。由此,中礦資源甚至成為去年前三季度“唯二”實現利潤增長的鋰鹽企業。
而根據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最新說法,“目前公司的原料自給率大概在30%至40%。”盛新鋰能方面日前在回覆投資者時直指:“木絨鋰礦可以提升公司原材料自給率。”雅化集團在最新的投關記錄中則稱:“為保障鋰產業目前及未來擴能的鋰資源需求,公司在國內外透過多種渠道儲備鋰資源。計劃到 2025 年鋰資源自給率達到 50%以上。”
保障供應鏈安全的考量
從國家層面找鋰來看,提升鋰資源自給率也是保障新能源供應鏈安全、避免被“卡脖子”的考量。
鋰是元素週期表第三號元素,自然界最輕的金屬元素。作為“21世紀綠色能源金屬”,對實現“碳中和”有重要意義。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蓄電池,中國製造“新三樣”,樣樣離不開鋰。
從全球鋰資源來看,分佈並不均勻,主要分佈在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澳大利亞、中國和美國等國家。其中,中國的鋰資源儲量佔比為6.82%,位列全球第四。但受開採條件和提鋰技術的影響,許多資源量無法轉化為儲量,儲量無法轉化為產能,中國的鋰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
鄭曉強就告訴鈦媒體APP,“目前中國鋰資源自給率大概在45%-50%的區間範圍內,這在鹽湖提鋰和電池回收企業發展後,有了小幅提升。”進口資料亦顯示,2022年,我國從國外進口鋰輝石精礦約284萬噸,其中的絕大部分從澳洲進口。
隨著中國製造“新三樣”在全球異軍突起,海外礦企透過上游鋰資源卡中國脖子的事件頻有發生。比如,早在2022年11月,加拿大政府以“國家安全”為藉口,要求剝離外國公司對於加拿大關鍵礦產公司的投資,藏格礦業被要求從加拿大超鋰公司撤資,盛新鋰能被要求從智利鋰業撤資,中礦資源被要求從加拿大動力金屬公司撤資。
此外,南美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三國欲打造“鋰歐佩克”,也加劇我國對鋰安全的擔憂。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23年報告資料,目前全球探明鋰儲量約為9800萬噸,其中玻利維亞探明鋰儲量為2100萬噸、阿根廷2000萬噸、智利1100萬噸,南美鋰三國擁有的探明儲量佔全球儲量超過53%。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自然資源部積極推進鋰礦區塊出讓,加大鋰礦源頭供應。
剛剛於1月15日-16日召開的2024年全國自然資源工作會議也明確,在最佳化海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加強同拉美“鋰三角”等區域合作同時,我國立足國情,針對共生伴生礦等特徵,不斷實現找礦理論、勘探技術、提煉工藝突破,促進伴生礦綜合利用,保障端牢新能源產業“中國飯碗”,“新三樣”不愁“糧”。(本文首發於鈦媒體 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