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2023年中國GDP增長5.2%。對此,彭博社評價道,“這個資料令人印象深刻。”
對於近期鼓吹“中國經濟登頂論”的外媒來說,5.2%確實讓他們五味雜陳。在本文中,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從國進民退、人口紅利、資產負債表衰退等角度,用歷史、事實和資料等駁斥了這一波“唱衰論”;並認為在2035年之前,中國還有8%的增長潛力,每年可以實現5%-6%的增長;同時,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每年都能達到30%左右,這意味著,中國還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
本文根據2023年12月28日林毅夫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專題》課程最後一堂課的錄音整理而成,經作者修訂,授權觀察者網釋出。
【文/林毅夫,整理/觀察者網 高豔平】
《中國經濟專題》這門課,以宏大的史觀回顧了中國的發展。歷史上中國曾經是個文明鼎盛的國家,因錯過了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浪潮,迅速淪落為一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落後國家。
點選封面即可購買
《解讀中國經濟》
林毅夫 著
鴉片戰爭之後,幾代以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前仆後繼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49年以後,尤其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迎來了奇蹟式的發展。從1978年到2022年連續44年,中國的年均GDP增長率達到9%,2022年的經濟規模為1978年的44.8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按市場匯率計算,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中國還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應該會在完成十四五規劃的2025年之前跨過13207美元的門檻,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這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發展奇蹟。中國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夢想。
雖然改革開放後中國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中國崩潰論”一直此起彼伏。最近因為自2013年以來經濟增長節節下滑,而且,2023年走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經濟的復甦低於預期,“中國崩潰論”的聲音又非常盛行。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很多悲觀的論調,這種悲觀看法不僅僅在國外盛行,國內學者和媒體也有不少附和的聲音。我想利用最後這一堂課,對一些盛行的看法進行梳理剖析。
《外交事務》2023年11-12月刊釋出的“中國崩潰論”文章之一:誰殺死了中國經濟
“中國崩潰論”的N種說法
1)“經濟增速下滑,是國進民退造成的”
其中一個盛行的觀點,把中國自2013年以來經濟增長的持續下滑,歸因於國進民退。
這個觀點以產權理論為依據,改革開放初期,國有經濟在整個經濟中,尤其在製造業中佔比將近100%;改革開放後,民營經濟發展非常快,在中國製造業中的佔比從一開始基本為零,到2008年增加到將近75%。產權理論認為民營企業效率高,國有企業效率低,因此,把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之所以快速發展歸因於國退民進。
但是2008年以後,尤其是2013年以後經濟增速持續下滑,伴隨著國有經濟比重的上升,以及民營經濟比重的下降,因此持此論者認為,民營經濟比重的下滑是中國經濟表現不好的主要原因,並且認為民營比重的下滑是中央的政策造成的。因為,中央提出要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因此他們認為,國進民退正是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結果。而且,在銀行貸款當中,民營企業的貸款比重也不斷下滑,國有企業貸款的比重則不斷上升,使他們更加相信,中國經濟的持續下滑是政府的政策導向造成的。
這是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從資料指標來看也能得到支援。因此,很多學者就說,要改變現狀,只有恢復國退民進才能扭轉經濟下滑的局面。這個說法有盛行的經濟學理論的支撐,非常有說服力,很多人也就相信了。
2)“人口紅利消失,所以中國經濟放緩了”
另外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為什麼發展那麼快,主要的原因就是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上升形成的人口紅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現在人口老齡化與改革開放初期的情形正好相反:人口負增長,而且勞動人口比重在下滑。中國人口紅利沒了,所以經濟增長減速了。日本就是這樣,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很快,到了1990年代以後面臨和中國同樣的人口嚴重老齡化問題,因而經濟增長放緩了,中國將會步日本的後塵。
這種說法聽起來好像也很有道理。
3)“中國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
最近,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提出中國經濟為什麼表現不好的另一種解釋,就是出現了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
什麼叫資產負債表衰退?辜朝明認為,1980年代,日本出現房地產泡沫和股市泡沫。房地產泡沫最嚴重的時候,把日本東京皇宮的土地賣掉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如果把日本的房產都賣掉,可以買回8個美國。房地產泡沫時價格漲得非常快,成為全日本最賺錢的行業,原本做實業的企業賺錢非常辛苦,紛紛轉而去投機房地產,許多家庭也同樣去從事房地產投機。企業和家庭投機的錢一般來自銀行貸款。
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整個日本的房地產價格跌去一半,東京房地產的價格更是暴跌到原來的20%,導致企業和家庭大量的銀行負債。企業賺了錢,優先去還債,而不是去投資,因而投資增長很慢;家庭也是如此,拿了工資,優先考慮去還房貸,因此居民部門除保持基本生活外,消費也不增長。企業的投資不增長,居民的消費不增長,整個經濟的增長就停滯了,GDP的增長率持續30年就在0-1%之間徘徊。
日本住宅用地價格指數:1955-2015年
日本經濟增速在1970年初和1990年初兩次換擋
辜朝明稱企業和家庭在泡沫破滅後的還債過程為“修復資產負債表”,並給這種經濟低迷起名為“資產負債表衰退”。
中國這些年房地產的價格也非常高,現在房地產價格在下跌,企業和家庭也出現提前還貸的情況,因此辜朝明認為,中國的投資不振,是因為企業要還銀行的負債,家庭部門的消費增長比預期慢,也是因為他們要還房貸。
這種解釋好像很有道理,又有理論分析,又有日本經驗。
4)“中國不可能趕上美國,日本是前車之鑑”
上述幾種觀點都把中國經濟不斷下滑,歸因於中國的體制及結構問題,這些因素的疊加,就形成了中國未來永遠趕不上美國的預期。
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到2030年左右會超過美國,是我在1994年出版的《中國的奇蹟》中提出的,當時也是中國崩潰論盛行的時候。不過我對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我還跟人家打過賭,誰贏了可以得到200萬美元,後來跟我打賭的人認為金額太多了,就改成20萬美元。
1994年時海外也在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存在各種體制、結構問題,經濟快崩潰了。一開始相信中國的發展是奇蹟的人很少,但是到了2000年以後,隨著中國的持續快速發展,國際上越來越多的機構接受了我的分析和判斷。所以有相當一段長時間國際上對中國的經濟規模會超過美國逐漸形成了共識。
但是現在,國際上有不少權威學者和機構,轉而認為中國經濟永遠不會趕上美國。比如像美國前財政部部長、前哈佛大學的校長、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教授,最近在媒體和各種論壇上講,過去他認為中國會超過美國,但現在,他認為中國不會超過美國。
1960-2022年間,日美人均GDP變遷。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他的判斷好像也有歷史經驗,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現在的GDP是美國的70%;1990年代中期日本GDP曾接近美國的70%,但是現在,日本的GDP只剩下美國的16.6%;日本的人均GDP也從超過美國,到如今下降到只剩下美國的一半。有了前車之鑑,他認為中國也不可能趕上美國。
現在這些聲音在國際上非常盛行。
到底如何看待中國經濟?我們要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2049年要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我曾經多次講到,要完成這個遠景目標,到2049年我國的人均GDP應該達到美國的一半。
我也曾經做過分析,2019年,全世界有70個高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DP按現價超過13,207美元)行列,其中28個國家人均GDP已經達到了美國的一半或更高,包括工業革命之後歐洲那些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有後來崛起的發達國家如日本、韓國、以色列等等。
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只有美國的22.6%,按照市場匯率計算,只有美國人均GDP的16%。
根據我的測算,從2019年到2049年這三十年間,人均GDP要從美國的22.6%提高到50%,我國的人均GDP年均增長必須比美國高2.7個百分點,美國在過去半個世紀人均GDP的年均增長為1.8%,在未來很可能還會保持這個水平,這樣,中國在2019-2049年間的年均人均GDP的增長必須達到4.5%,才可以實現在2049年達到人均GDP是美國一半的目標。
但是現在國際輿論就認為,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會一路下滑。比如大家就很擔心,2023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在5%左右(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佈資料,2023年中國GDP增長5.2%——觀察者網注),那2024年可能就只有4.5%,2025呢,可能會更低。
過去中國崩潰論也盛行多次,而且,說起來頭頭是道,但中國一直保持穩定快速增長,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現在國外那些說法聽起來有理有據就相信,必須自己研究這些現象,去了解其背後的原因。
駁斥中國崩潰論
1)國進民退是經濟增長下滑的結果,不是原因
首先來分析第一個現象:整個中國經濟中,國有企業的比重上升,民營企業的比重下降,國有企業的貸款比重增加,民營企業貸款比重下降,這跟2013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持續下滑是同時存在的、是相關的。但哪個是因,哪個是果?
相信產權理論的人認為,中國從2013年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是因為在產權制度改革上倒退了,是國進民退造成的。中央在十八大確實提出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說法,但是,中央也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
如果把現在經濟表現不好,歸結於政策導向造成的,這跟事實不符。其實中國現在增長最快、在國際上最有競爭力的“新三樣”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等行業的發展主力基本都是民營企業。
如果按照流行的說法,認為這10年來中國經濟搞不好是中國政府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打壓民營企業造成的,為什麼同一時期增長最快、出口表現最好的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行業?
所以,我們不能聽別人一說,就相信。我個人的看法,國進民退是經濟增速下滑的結果,不是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
為什麼是這樣?大家知道,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從雷曼兄弟倒閉觸發美國金融市場崩盤後演變成世界性危機的。
在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以後,發達國家一直沒有真正復甦。在2008年之前,發達國家年均增長速度是3%,美國高一點在3%-3.5%之間。但是2008年危機之後,即便利用美元是國際通貨的優勢採取積極財政政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美國,其經濟增速也只恢復到2.5%左右;歐洲國家更慢,一般就在2%;日本更疲軟,只有1%甚至更低。整個OECD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也從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1960-2008年間的年均3.4%,降為危機之後2008-2022年間的1.5%,受此影響,整個世界經濟增長率從1960-2008年間的年均增長率3.7%,降為2008-2022年間的年均2.6%。
對我國來講,更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慢,居民消費增長慢,這種情況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發達國家進口增長下滑,從而抑制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在2008年之前,世界貿易的增長率是世界經濟增長率的兩倍以上,而在2008年的國際經濟危機以後,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比國際經濟的增長速度還要低。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發達國家進口放緩對我國的影響最大。
我們可以看到,按美元計算,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連續30年實現年均出口增長18.1%。但是在危機之後的2008-2012年間的年均出口增長降為9.4%,2013年到2022年則進一步下降為年均增長5.7%。出口增長的大幅持續下降影響最大的就是我國的出口部門,我國的出口部門則是以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民營企業為主的部門。
外需的疲軟導致民營企業經營困難,而且,未來前景不明,民營企業也就缺乏投資意願。
由於民營企業對未來增長預期不好,投資意願低,當然就不會去銀行借錢。即使去銀行借錢,銀行也要評估企業的行業發展狀況,市場預期不好的行業,銀行也會審慎判斷。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民營企業的銀行貸款也就減少了。
1979--2015年政府投資、民間投資佔社會總投資的比重(%)。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財政政策發揮逆週期調節作用,政府投資明顯上升。資料來源:Wind資訊。
同樣的國際國內環境,為什麼國有企業會擴張,貸款會增加?
短期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出口這輛馬車跑慢了,另外一輛馬車是投資,在民營企業投資意願低迷的情況下,投資增長也會低。民營企業是就業的主力軍,一旦民企發展不好,家庭的收入增長和就業預期也會不好,家庭的消費的增長也會受到抑制,這種情況下經濟當然會下滑。在經濟下滑的時候,為了穩定經濟穩定就業,政府負有逆週期投資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責任。
2008年政府採取了四萬億積極財政政策刺激計劃,投資了大量基礎設施專案,高速公路的里程數從2008年的6.03萬公里增加到2012年9.62萬公里,同期高速鐵路從2008年的1035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9643公里。由於出口增速的進一步下滑,我國政府繼續推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高速公路到2022年增加到17.73萬公里,高速鐵路則達到4.2萬公里,佔到全世界高速鐵路的70%;還有我們的4G、5G通訊基站,這些公共基礎設施很多都是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投資的。這些基礎設施專案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投資回報率不高,民營企業不願意做或是做不了,只能由國有企業來投資,國有企業投資的錢來自於銀行的貸款。
所以,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以及國有企業銀行貸款的上升,是因為外需不足,經濟發展不好,政府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的結果。而不是像悲觀論者描述的,是因為國進民退,國有經濟擠壓私營經濟,從而導致了經濟發展放緩。
而且在經濟發展不好的時候,如果沒有國有企業投資的這些基礎設施大專案,民營企業的發展會更難。因為這些基礎設施大專案的執行是由國有企業來承擔,而建設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需要水泥、鋼筋,要鋪設5G通訊網路,需要基站裝置,這些就給民營企業創造了很多市場需求。民營企業有了市場需求,他們就會創造就業,就業增加了以後,家庭收入才能維持一定的水平,才會有消費能力,這又為家庭消費品的生產企業創造市場機會,這個領域還是民營企業為主的。
總的來說,在外需不足、經濟下滑的時候,如果政府不經由國有企業去做逆週期的基建投資,民營企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可能會高一點,但是民營企業的日子會比現在更難過,經濟的增速也會比現在低。
2)未富先老國家經驗:經濟增速不降反升
再來講人口老齡化,過去有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增長之所以那麼快,是因為人口紅利,現在我們的人口開始進入負增長了,勞動力佔總人口的比重也在下降,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了,因此經濟增長就要下滑。
此外,他們引用日本經驗來說,日本1990年之後經濟發展放緩,原因之一也是人口老齡化。中國現在出現了人口老齡化,未來很有可能就會像日本那樣增速一路下滑。這也是國外很多人認為中國趕不上美國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
對這個問題最近我做過分析,到現在為止,全世界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14%)的有53個國家,其有一半(26個國家)可以稱為是未富先老。
我們將這53個國家可以分成兩組。一組有27個國家,它們在進入到重度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已經達到美國的一半或以上;另一組有26個,是在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一半的時候進入重度老齡化,也就是所謂的未富先老。韓國、日本、德國、法國屬於前一組,中國則屬於後一組。
我們一般認為人口老齡化以後,經濟增長會放緩。但是實際上第一組在進入老齡化之前已經是發達國家了,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前10年和後10年相比,這組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只是略有下滑。這些發達國家的人均GDP的增長率基本沒有變化,GDP的增長只因人口的增長停滯而略有下滑。
有趣的是,第二組未富先老的國家,這些國家是還在追趕的國家,它們進入人口老齡化前10年和後10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不管從人均或是整個經濟來看,不僅沒下降,反而還提高了,這跟我們印象正好相反。
我看了這組資料一開始也有點驚訝,因為大家都在說老齡化之後經濟增長會下滑,聽多了就難免相信幾分,尤其看到日本的經驗,但是事實確是另外的樣子。
我想其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齡化不是黑天鵝事件,10年前、20年前就能夠預測到人口老齡化何時會到來。既然是可以預期的事件,政府就不會束手待斃,就會採取應對措施去避免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對經濟發展來講,勞動力投入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有效勞動的投入,而有效勞動等於勞動力數量乘以勞動力的教育水平。人口老齡化到來前,政府一般就會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所以,在進入人口老齡化以後,有效勞動不一定會下降。
比如,中國初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年齡是16歲到25歲,他們的教育年限平均達到13.8年,整個勞動人口的受教育年限是10.8年,現在60歲退休的人口平均教育年限估計只有6年。在人口老齡化時,我們每年的有效勞動是在增加的。李強總理在2023年兩會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我們的“人口紅利”沒有消失,“人才紅利”正在形成,談的正是有效勞動的增加。其他未富先老的發展中國家也會是同樣的情形。
而且,對正在追趕的第二組國家而言,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空間較大,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不僅可以使得有效勞動繼續增加,而且,教育水平的提高,勞動者掌握新技術的能力更強,這樣產業升級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就會更快。所以,在進入重度人口老齡化的階段之後,反而能取得更高的增長速度。
為什麼第一組的高收入國家在人口老齡化之後經濟增長率有所下滑?主要原因是當它們人均GDP達到美國50%的時候,已經是高度發達國家了,教育水平高,退休的勞動力和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的教育水平接近持平,在勞動力數量減少的情況下,難以提高有效勞動,人均GDP的增長不變,總體經濟的增長就會略有下滑。
只要勞動人口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未富先老國家仍然可以實現經濟加速增長。圖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資料顯示,與2010年的六普結果相比,我國大專以上人口大幅增長。
3)日本經驗不適合中國: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 ,中國不會放棄
那麼,如何解釋日本1990年代以來的經濟低迷?
經濟增長,要求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需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日本在1990年代已經發展成為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它要繼續增長,同樣需要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
在1980年代末,日本的GDP接近美國的60%,但是因為日本人口只有美國的一半,日本的人均GDP超過美國了,達到了美國近110%。
人均GDP代表的就是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和平均產業技術水平。所以日本當時實際上已經是世界上產業技術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至少比美國高。所以美國才會在1985年的時候,採取打壓日本的策略,就像現在美國對中國開啟科技貿易戰的情況一樣。
1980年代,為了遏制日本發展,美國國會透過301法案,以日本對美國構成了不公平競爭為由打壓日本的貿易,也打壓日本的科技產業。當時並且到今天為止,世界上最先進的產業還是半導體晶片行業,在1980年代,日本的半導體產業領先於美國,日本的日本電氣、東芝和日立在世界半導體產業中排名前三位。美國覺得半導體行業太重要了,不能讓日本領先,於是就採取現在用來限制華為發展的那些辦法限制日本的半導體企業的發展。
美國打壓華為的目標非常明確,比如,2023年9月,美國的商務部部長雷蒙多到中國來之前就曾表態說,只要華為放棄5G和晶片研發,美國將取消對其制裁。當時美國對日本也採取了同樣的政策,要求日本企業和美國的企業共享技術。
日本接受了,所以日本基本上放棄了半導體產業。現在日本的半導體產業,生產不如臺積電和三星,創新不如英特爾、高通等等。不僅如此,日本還接受了新自由主義的觀點,放棄了以產業政策來支援新產業的做法,從1980年代之後,日本就沒有出現過領先於世界的新產業。有人說汽車產業還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日本汽車產業在1980年代以前就領先了。
1989年,美國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迫使日本開放其半導體產業的智慧財產權。此後,東芝半導體業務持續衰落,2018年東芝將半導體業務賣給了美國
任何一個發達國家而言,如果沒有不斷湧現領先於世界的新技術、新產業,生產力水平和經濟增長就只會在原地踏步,而美國還在不斷發展,所以日本的人均GDP從最高曾經比美國高50%,到現在只有美國的50%左右。
日本經濟增長的放緩,確實和人口老齡化是同時產生的。但是,同時產生不見得就有因果關係。一個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到來的時候,如果能夠提高教育水平,技術上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人均GDP的增長還可以維持2%左右。
但是日本只有1%的增長,關鍵原因在於日本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停滯了,這才是日本經濟增長放慢的原因。
日本的情況在中國會發生嗎?不會,原因有兩點:
首先,在新經濟的絕大多數領域,我國和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條起跑線,我國可以利用人才多、國內市場大、產業配套齊全而領跑世界,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鋰電池等新經濟領域就是例子。
固然,在有些前沿技術、產業領域,我國還落後於發達國家並確實遭到美國的封鎖和打壓,但是大部分高新技術不是美國獨家擁有,美國不賣給我們,我們可以從其他發達國家引進。如果其他發達國家受美國壓制也不賣給我們,我國還可以依靠大的國內市場,利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支援被打壓的技術搞研發和突破。比如華為,美國舉全國之力來打壓這家公司,華為都沒有被打倒。
其次,我國還有85%的產業屬於傳統產業,大部分還處於追趕階段,這些傳統產業基本不影響到美國的霸權,而且這些傳統產業美國基本也已經放棄了,我們還可以利用後來者優勢繼續引進消化吸收。教育水平提高,有效勞動增加,將有利於我們在傳統產業領域的追趕。
所以,日本的經驗並不適用於中國。日本在進入人口老齡化的時候,人均GDP已經超過美國,意味著日本的產業已經處於世界的最前沿,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已經沒有後來者優勢,只能靠自己研發新技術、新產業。但是,日本受到美國的打壓時,基本上舉白旗,放棄了當時日本領先世界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的創新和領先。
同時,日本也接受了美國新自由主義的思潮。1980年代以前,日本是透過產業政策扶持新產業很有名的國家,產業政策這個詞就是日本創造出來的。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興起,新自由主義的觀點認為,政府不應該用產業政策,應該讓市場去配置資源。日本就跟著做了,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經濟增長也就停滯了。
實際上美國一直在支援其新產業發展,這也是美國技術能夠一直保持世界領先的原因。美國作為發達國家,新產業要發展,新技術要湧現,必須自己做研發。企業對新產品研發有很高的積極性,因為這些新產品、新技術可以申請專利。但企業對基礎科研是不感興趣的,因為基礎科研的成果是一篇論文,會變成公共知識,賺不了錢。但是,沒有基礎科研的突破,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的政府就必須投資基礎科研。政府能支援基礎科研的錢是有限的,必須做出選擇,有針對性地去支援那些對本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最有幫助的領域的基礎科研——這就是產業政策。
2011年,一位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工作的義大利籍著名女經濟學家馬斯克特(Mariana Mazzucato)出版了一本《企業家型國家》(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的專著,研究了包括像微軟、谷歌、英特爾等這些國際上領先的美國前沿行業的先行企業。她的研究發現,美國這些企業的先期研發和基礎科研,基本都是美國政府支援出來的,所以她稱美國政府為企業家型政府:就是善於發現新的機會,並且能夠動員資源配置資源幫助企業家抓住機會,美國政府扮演的正是這樣的角色。
以蘋果產品為例,背後就有美國能源部、國防部的支援
發達國家都是這麼做,但是當時日本太天真了,接受了美國新自主主義的理念,就認為政府要推行普惠性的政策,不應該實施針對某個特定產業的政策。
我在與國內學者的產業政策辯論中講過,就像企業創新一樣,確實絕大多數支援新產業發展的政策是失敗的,但是,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能夠追趕上發達國家,也沒有一個發達國家不用產業政策能夠繼續維持技術領先的。中國這些年能在新科技領域有所突破,而且達到全球領先,離不開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
一直以來,美國要求別的國家不要使用產業政策,但自己一直在支援和實施具有產業政策性質的科技政策,同時,還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動用國家的力量打壓和美國企業競爭的其他國家的企業。上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在美國的壓力下放棄了當時領先世界的半導體晶片產業,同時放棄了以產業政策支援新技術、新產業的努力,這才導致1990年代以後日本不再湧現有新的引領世界的新技術新產業,生產力水平不能持續提高,經濟長期陷入衰退。
我國確實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但是,只要我們繼續投資教育,提高有效勞動,繼續利用我們與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差距和後來者優勢,以及我們在新經濟領域的換道超車優勢;即使有些技術可能被美國卡脖子,但是那些領域的數量很少,我們可以依靠國內大市場,採用新型舉國體制來攻關,我們就能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使得生產力水平和收入水平繼續提高,保持經濟持續發展。人口老齡化不應該、也不會讓我們像日本那樣陷入經濟不斷放緩的局面,甚至不會讓我們的經濟增長率水平下滑。
2022年,拜登簽署2800億美元晶片法案,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扶持晶片產業的產業政策
4)資產負債表理論不能解釋中國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問題。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以後,企業和家庭確實存在所謂“修補資產負債表”的情況,企業要還債,投資增長慢;家庭要還債,消費增長慢,因此,整個經濟增長放緩了。這個解釋對日本倒是合適,但不適用於中國。
我們的房地產只是價格不漲了,下跌並不明顯或是隻下跌了一點。不像日本,房地產價格短時間內大幅下滑,東京房價跌到剩下20%,中國還沒有到這個程度。而且中國投資房地產的企業從數量上不少,因為我們國家人口多,企業數量多,但從比例上看,搞房地產投機的企業相對是比較少的。
更重要的是企業投資與否,是看負債的水平還是增長的機遇?是負債高不投資,還是發展機遇少不投資?顯然是投資機會少而不投資,而不是負債高不投資。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的一個暗含前提是企業缺乏好的投資機會。
日本為什麼沒有投資機會?因為就像前面講的,自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之後,日本不僅接受美國的條件,放棄了先進的半導體晶片產業的發展,而且,接受了美國倡導的新自由主義,不再採用產業政策支援新產業新技術湧現。市場上沒有了獲利高的新技術、新產業,企業投資意願必然降低。所以,泡沫經濟破滅後,是因為沒有新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日本企業才不投資;同時,沒有新技術、新產業帶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工人工資也不增長,消費增長當然也就疲軟,最終導致了經濟的衰退。
中國的情況則不一樣,我們還有很多投資的機會。我前面講過,一方面,在一些傳統領域我們還存在追趕的機會;另一方面,在以人工智慧大資料為特徵的新經濟賽道,我們和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而且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有三大優勢,這些優勢都有利於新技術取得突破和快速發展。
第一,人力資本優勢。新經濟領域的投資主要是以人力資本為主的,而中國擁有人力資本的巨大優勢,我們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天才多,教育水平跟發達國家已經沒有太大差距,可以更快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突破。
第二,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按購買力評價計算,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因此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出來之後,馬上就可以投入國內市場,很容易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像美國應用商店下載量最大的5個應用軟體中,有4個是中國企業,包括拼多多、剪映、抖音、Shein等,他們在海外市場的成功,正是源自於中國國內市場多年來的打磨和經驗積累。
第三,全世界最齊全的產業配套。最好的例子是特斯拉,特斯拉電動汽車在美國發展了十幾年,年產量最高時不過3萬輛。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廠建成之後,第二年就交付了48萬輛。本來特斯拉電動車公司都快破產了,由於中國最好的硬體配套,讓特斯拉快速發展,馬斯克也變成了世界首富。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傳統產業我們還有好多投資機會;與此同時,新技術新產業仍在不斷湧現。面對這樣的市場狀況,即使企業負債比較高,它們也敢借錢去投資,不像當年的日本企業,沒有投資的機會,只能還錢不敢借錢。家庭也是這樣,因為生產力水平在不斷提高,就業在增加,家庭的收入預期就會好,或者不會太差,居民的工資還在上漲,大家就敢去消費,就不會為了還貸不敢增加消費。
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前提,一方面是企業和家庭負債高,另一方面是企業沒有新的投資的機會。這是日本出現“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根本原因,中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中國還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
在這門課上我曾經講過對未來的預期,從現在到2035年之前,中國應該還有8%的增長潛力。即使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我們要面對與美國的大國競爭,還要應對全球變暖等等問題,但我認為,在2035年之前,我們還有8%的增長潛力,每年可以實現5%-6%的增長。從2036年到2050年,我們應該還有6%的增長潛力,最終實現3%-4%的增長。這樣到2049年,我們的人均GDP就可以達到美國的一半,我們就可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還是全世界市場擴張最快的國家,因為我們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佔到世界的18.5%了。如果可以實現我前面的增長預期,我們每年對世界的經濟增長貢獻還能達到30%左右,這意味著,全世界每年的經濟增長30%左右還是會來自於中國。
即使大家看到今年經濟很困難,但應該想到,其他國家比我們更困難。根據IMF的預測,美國2023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2.1%,歐洲、日本都比美國更困難。固然,跟過去相比我們增長慢多了,但在全世界,我們還是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市場擴張最快的國家。
所以,如果你們是做企業的,中國還是世界上機會最多的國家。如果你所在是傳統產業,面臨產能過剩,你就應該進行產業升級,一方面,進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競爭力,同時,針對國內進口的產品,靠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做一些進口替代的產業升級的投資,並轉而出口。另外,也要利用國內人力資本、市場規模和產業配套的優勢,探索抓住新經濟帶來的換道超車的機遇。
總之,近年來因為經濟增長率節節下滑,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中國崩潰論”悲觀論調又再次湧現。為什麼很多人會相信這種論調,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在轉型過程中採取的是漸進雙軌制的改革,沒有采用發達國家主張的休克療法,所以,從主流理論來看,我國存在許多體制、機制問題。因此只要看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他們就會用發達國家理論來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發展不可持續。但是這些崩潰論的看法都沒有真正弄清楚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也沒有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條件,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未來還會是這樣。
我相信在前進的道路上,中國還會面臨不少問題,也會有不少年份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到時候中國崩潰論還會再一次盛行。但是,我們要保持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看清挑戰的根源和機遇之所在,抓住發展的機遇,創造條件,克服挑戰。當然,隨著經濟的發展,新的挑戰又會出現,但也必然會有新的機遇出現。
這門課給大家分析的道理一以貫之,希望大家對中國的前景保持信心。因為我相信中國還是機會最多的國家,抓住這個機遇諸位當中就會出現許多引領世界各個領域的時代人物,到你們四五十歲年富力強的時候,就可以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
來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