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八路軍的印象都來源於影視作品,但遺憾的是現有的影視作品裡,沒有幾個還原了八路軍當時的真實樣貌。
作為一支長期在敵後活動的作戰力量,真實的八路軍遠沒有螢幕上那麼光鮮亮麗,他們不屈的抗爭精神也比影視劇裡的角色更加讓人動容。
裝備低劣的八路軍
八路軍是抗戰中裝備很差的中國軍隊,這話不算誇張。
不說和國民黨的中央軍比,就是和晉綏軍這些地方部隊相比,八路軍的火力水平也遠遠不如,甚至能達到小米加步槍水平的八路軍部隊都是極少數。
很多八路軍支隊,尤其是敵後作戰的,還在使用土造武器,只有八路軍的正規部隊能用上一定數量的制式武器。
其實八路軍的裝備質量本不至於如此低劣,按照國共雙方的協議,國民政府應該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提供武器裝備和軍需補給。
但老蔣顯然對於和我黨合作沒那麼誠心,甚至還打著藉助日軍消滅中共武裝力量的如意算盤。
這也導致八路軍的裝備來源極其不穩定,武器更是“五花八門”。
八路軍的步兵標準武器就是當時流行在中國戰場的各色步槍,包括漢陽造、中正式以及從日本人手裡繳獲的三八大蓋,構成了八路軍的輕武器主體。
其中中正式和三八大蓋又算是當時八路軍手裡比較精良的制式步槍,射擊精準度能夠保證,槍械的可靠性也比較好。
漢陽造則比較依靠兵工廠的生產水平,如果是當時國內的大廠生產的,那各方面效能還不錯,如果是邊區小廠生產,就不要指望能夠遠距離命中敵人了。
除了步槍,駁殼槍這類全尺寸手槍也是八路軍輕武器體系的重要一環,一般只有指戰員和警衛排等比較特殊的戰鬥人員才能裝備。
駁殼槍強在近距離作戰靈活輕便,且射速要比栓動步槍更快,在巷戰和近戰中威力不小,很受八路軍的喜歡。
至於班組支援火力,一般只有八路軍的正規部隊才能裝備一定數量的輕機槍,比如捷克式和從日軍手裡繳獲的歪把子。
捷克式威力大、射程遠,精度也相當不錯,是班組支援火力的首選。
如果沒有捷克式,日軍的歪把子也能頂著用,但供彈比較繁瑣遠沒有捷克式好用。
至於重機槍、迫擊炮這類重火力,八路軍基本上是沒有的。
按照1937年的八路軍編制,全軍的重機槍總共只有12挺,迫擊炮更是隻有24門,根本不可能在戰場上起到太大作用,八路軍在火力水平上肯定是被日軍碾壓的。
可以想見當年的八路軍能堅持抗戰有多麼不容易,很多時候支撐八路軍戰鬥的往往就是一腔熱血和愛國熱情。
不懼犧牲的八路軍
即便裝備不如敵人,但八路軍一直在用更精妙的作戰戰術和官兵們無畏的勇氣彌補和敵人戰鬥力的差距,而且八路軍也不僅僅侷限於在敵後作戰,很多八路軍都參與到和日軍的正面對決當中。
比如1944年爆發的平型關戰役。
當時八路軍守關部隊其實只有一個營,實際兵力不到300人,而日軍人多勢眾,還裝備了坦克和裝甲車等重灌備。
但這支八路軍部隊愣是在當地堅守了快20天,擊退日軍無數次進攻嘗試,最終聯合援軍,讓日軍放棄了進攻平型關的企圖,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蹟。
相比之下國軍多次在大型戰役中佔據兵力絕對優勢,最後還輸的一敗塗地,也難怪後世對老蔣多有詬病。
但凡老蔣沒那麼多心眼,願意搞好八路軍的後勤工作,國共兩軍聯手必然能獲得更大的戰果。
雖然八路軍的很多官兵都是社會底層出身,但他們的戰鬥意志不弱於出身正規軍事學院的國民黨精銳,在抗戰中戰鬥到全員陣亡的八路軍部隊比比皆是,戰死沙場的八路軍指戰員更是難以計數。
如果沒有八路軍在敵後堅定抵抗牽制日軍,國軍在正面戰場面臨的壓力還會更大。
遺憾的是,當代很多八路軍題材的影視作品,並沒有表現出八路軍當年的艱苦情況,哪怕是備受好評的經典電影《地道戰》,裡面的八路軍偵察兵也是衣著整齊穿戴制服,這其實是有悖於史實的。
畢竟作為偵查員,最好的辦法就是隱匿於人群當中,他們不會身著辨識度極高的八路軍軍服,同時當時八路軍也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大多數戰士都是在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艱難環境下作戰的。
當然八路軍也不是沒有我們印象裡的正規部隊,但大多數歸屬在八路軍旗下的作戰力量都沒有這樣的條件,如果能夠還原這一點,其實能讓更多後人理解當年八路軍抗戰的艱辛。
不過條件艱苦也不是沒有好處,長期在敵強我弱的環境下作戰,讓眾多八路軍指戰員都錘鍊出一套過硬的指揮水平。
比如在朝鮮戰爭中,西方國家都認為志願軍在火力被完全碾壓的情況下無法作戰,但實際上從抗戰中走來的我軍將領們早就習慣了火力和裝備被敵人碾壓的情況。
我軍在不利的戰場態勢下,仍然可以保證足夠的戰鬥力,這就是艱苦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強悍戰鬥力。
資料來源:
【1】原來是這樣!細看八路軍、新四軍軍服 - 中國軍網.中國軍網.2017-11-17 [引用日期20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