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華為小藝語音助手升級支援大語言模型
10月,小米澎湃 OS 將 AI 大模型植入系統
11月,vivo釋出藍心大模型、OPPO釋出安第斯大模型
2024年1月,榮耀釋出自研魔法大模型
至此,國產五大廠商都接入了手機端的大模型系統,並且陸續運用於旗下的各款新品手機。如果以實裝的角度來看,把2024年稱為手機端的「大模型元年」是完全沒有問題的。畢竟,就連懶得跟進賣點,至今仍未推出摺疊屏的蘋果,也推出了名為Ferret的多模態大語言模型,並有計劃在更多產品中加入AI。
手機端大模型,爭議不小
儘管廠商們在AI大模型的動作上,取得了步調和認識上的一致。但市場上的聲音,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對於業內人士而言,大模型意味著更新的機遇,以及更大的風口,同時,還是產業完成整體升級的契機。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就表示:「2024年,智慧手機廠商再不佈局大模型就沒戲了,必定會影響到市場競爭力。未來在公司技術的戰略規劃中非常明確,就是在現有的明確賽道中持續加大投入。其中,效能、影像以及AI方面是作為最優先順序。」
手機端大模型的出現,對於以晶片為首的供應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聯發科的天璣9300,就率先加入了AI處理器,支援10億、70億、130億,最高330億引數的端側AI大模型語言,高通的驍龍8 Gen 3,也透過Hexagon NPU,支援包括MetaLlama 2在內的多模型生成式AI。
除了晶片之外,手機端的大模型,記憶體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門檻,目前主流的安卓手機想要支援大模型,記憶體至少需要12G以上。結合此前記憶體市場表現低迷,需要依靠漲價來改善盈利狀況的現狀,不難得出,如果手機端的大模型順利推進,對於記憶體行業也是一劑強心針。
然而產業鏈的另一頭,使用者的想法卻是截然相反。有使用者就認為,現階段的手機大模型,就相當於前兩年的「戰術鏡頭」和5G,感知不強,但如果沒有的話,在營銷上就會陷入劣勢;具體到消費者而言,現階段的感知並不強,甚至在未來,還有可能淪為廠商宣傳的引數遊戲,空談效能,卻缺乏實際的應用場景。
畢竟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而言,現階段的AI和大模型,多少還是有點「陌生」。GPT、文心一言們的使用門檻之高,應用場景之有限,讓使用者們的體驗,僅僅只停留在了「雲」的層面。體驗有限,那麼大家對於實用場景的想象,就只能依靠媒體宣發、以及科幻作品的想象了。
因此,手機端大模型的普及,確實是讓使用者真正能夠體驗到AI魅力的第一步。而能否走好這一步,關鍵就在於能否提升感知,營造場景,產生新需求。
大模型的實際感知,到底強不強?
想要創造新需求,首先要告訴使用者:我的大模型能做什麼。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看到,各家廠商在自家新機發佈會上,用了較大的篇幅描寫大模型的應用。並且新機的許多功能,都是圍繞AI來展開的。
以OPPO Find X7為例,這臺手機就透過大模型,實現了通話智慧摘要以及AIGC消除等功能。實際體驗,AIGC消除功能的表現基本能夠符合操作者的預期,在大部分場景下,基本能做到「無PS痕跡」。
而vivo的X100,除了根據描述自主繪畫之外,還可以將輸入的圖片動漫風格化,並且配好社交平臺的釋出文案,甚至還可以透過簡單的描述,在相簿中找到對應的照片。
當然,這些需求能否成為消費者的剛性需求,還有待市場檢驗。但能夠在這個方向做出努力,並且提供不錯的體驗,依舊值得肯定。倘若能夠結合更自然、更流暢的語音互動,屆時的手機端大模型,將會有著更強的吸引力。
手機上的大模型,到底是戰術鏡頭,還是新的風口,我們還不能很快地下一個定義。但毫無疑問,在大模型的新時代,每個廠商都有機會迎來自己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