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14年,IBM賣掉PC業務、x86伺服器業務,逐步淡出公眾視野,變成一家安靜的2B廠商。
作為IT行業唯一的百年廠商,IBM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推出大型主機,八十年代推出個人電腦,一直引領技術變革和理念創新。1997年,IBM“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第一次讓AI走入公眾輿論的中心。
不過,過去二十年,IBM總體上沉寂。直到去年12月,世界第一款超過一千量子位元的Condor(禿鷲)超導量子處理器正式釋出,IBM這才重回技術世界的雷達螢幕,再一次實現引領。
下注量子計算,“禿鷲”“蒼鷺”釋出
在“安靜”的二十年裡,IBM每年投入60億美元搞研發,在全球專利榜上長期霸榜。2018年,IBM又出資340億美元,併購全球最大的Linux開源軟體公司Red Hat(紅帽),填補自身的技術空白。
著眼於現實的報表平衡,IBM下注於混合雲技術,與雲計算三巨頭亞馬遜、微軟、Google競爭。著眼於未來,IBM押寶量子計算,試圖又一次大象起舞,彎道超車。
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規律,透過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原理實現平行計算,基本處理單位為量子位元(又稱量子位)。由於量子計算可實現指數級加速,公認為未來算力跨越式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量子計算發展路線圖上,量子位元數目、計算速度、容錯率為三大關鍵指標。
IBM的Condor量子處理器包含1121個量子位元,第一個跨過千個量子位元門檻。與此同時,IBM又釋出效能更高、但量子位元數只有133個的Heron(蒼鷺)量子處理器,將單量子位元量子門錯誤率控制在萬分之2.72,處於世界領先。
“禿鷲”“蒼鷺”釋出之際,IBM又一次更新量子計算發展路線圖,設定2028年之前的目標引數指標:量子處理器的量子位元數維持在156個,將七個處理器連結,可實現1092個量子位元的量子處理器,同時又不斷提升量子門的可靠性,發展容錯量子計算。
軒然大波,阿里放棄量子計算
實際上,在量子計算領域,IBM一路保持領先,在2016年上線全球第一個量子計算機線上平臺,又在2019年推出全球第一套商用量子計算機。
對於量子計算,中國廠商也在奮力追趕。去年初,本源量子向客戶交付了第一臺量子計算機。2024年初,本源量子研發的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執行,搭載包含198個量子位元的“悟空芯”,可程式設計、可商業化交付,被業內視為一項歷史性突破。
當然,並非所有的人都看好量子計算。去年底,作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公開表示,量子計算可以解決的問題,經典計算同樣可以有效解決。
同是在去年底,一度投入巨大資源的阿里達摩院也宣佈放棄量子計算,在業界引發軒然大波。阿里達摩院退出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技術上量子位元的穩定性、量子糾錯、量子通訊等難題待解,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才能突破;一是大規模應用場景尚未出現,商業化前景不明朗。
這兩大難題,同樣困擾在量子計算投入最多、鑽研最深的IBM。IBM對外公佈的技術藍圖由六條互相交匯的技術路線組成,分別為混合雲、人工智慧、資料、自動化、安全和量子計算。其中,量子計算穩定性、可靠性亟待證明,遲至2027年才會進入混合雲環境。在IBM看來,多雲計算、無邊界計算將在2030年之後成為主流,投資量子計算,就是投資未來。
專注混合雲+AI,驅動戰略轉型
平衡當下的報表,IBM聚焦於混合雲+AI。
雲計算轉型,IBM一度落後,完美錯過公有云的一場盛宴,造成的後果是,營收連續六年下滑,股價跌至十年來的最低水平。2018年340億美元併購Red Hat被視為IBM押注混合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當時,彭博社評論說,收購Red Hat,又讓IBM成為雲計算的可靠參與者。時至今日,Red Hat的OpenShift已成為IBM核心的混合雲產品之一,去年第四季度為IBM軟體業務貢獻8%的銷售收入。
在此之後,IBM又完成一系列小型併購,例如去年併購Apptio、Manta等,逐步豐富混合雲技術儲備。生成式AI興起之後,IBM又將人工智慧列為戰略重點,在去年5月釋出企業級AI與資料平臺watsonx。watsonx與IBM原有的AI Watson產品無縫對接,提供了一個包括AI開發平臺、湖倉一體方案、AI治理在內的工具包,助力客戶在跨業務場景中快速訓練、部署AI能力。
IBM上週釋出的2023財年Q4及全年財報顯示,去年營收619億美元,同比增長2%;淨利潤75億美元,遠高於2022年的16億美元。第四季度,IBM營收174億美元,同比增長4%,軟體、諮詢、基礎設施三大業務板塊均實現增長。
這一季度,由watsonx帶動,IBM的生成式AI業務量上漲了一倍。Global X一位分析師說,IBM正經歷一場戰略轉型,由舊的業務模式轉向AI驅動。
IBM中國四十年,由邊緣重回中心?
2024年,是IBM進入中國四十週年。中國的IT基礎設施現代化,IBM深度參與,在金融、財稅領域一度無可替代。IBM的大型主機與Oracle的資料庫、EMC的儲存系統,業內稱之為IOE,長期為國內大型系統的標配。
2013年,“稜鏡門”事件曝光,是一個轉折點。由一系列政策引導,國產化平替一再加速,關乎國計民生的核心繫統去IOE化,早已為業界共識。另一方面,雲計算高速發展,公有云技術突飛猛進,成為技術主流,下注混合雲技術的IBM逐步被邊緣化,國內的雲計算潮流由阿里雲、華為雲、亞馬遜雲科技引領。
危急之下,IBM中國不得不改弦更轍,與騰訊雲等公有云廠商化敵為友,深度合作。去年,騰訊雲推出高效能計算(HPC)解決方案,便是與IBM合力打造。2022年,IBM中國又實現管理層變陣,從聯想挖來老將陳旭東,擔任大中華區董事長、總經理,發動又一輪市場攻勢。
去年11月,IBM董事長兼CEO Arvind Krishna又一次到訪中國,在烏鎮網際網路大會發表主旨演講,向中國客戶推銷AI平臺watsonx。
不過,多年沉寂之後,“藍色巨人”在國內IT圈的影響力早已是今非昔比。當主流雲廠商一再強調“公共雲優先”的戰略,IBM長期株守的混合雲技術,真能讓其由邊緣重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