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是:如何以人數稀少且經濟文化落後的滿族,去統治人數眾多,佔據廣闊疆域且經濟文化發達的漢族?清朝統治者所想到的其中一個辦法就是:創立八旗駐防制度,把八旗軍隊中的一半左右,大約10萬人,分駐全國各要地,控制著除京師外全國最重要的軍事據點,從而以點控面,對廣大漢人以及由漢人組成的軍隊——綠營,進行監視、控制和威懾,從而鞏固自己的統治。
隨著清朝疆域的不斷擴大,統治者統治思維的深化,八旗駐防制度也隨之發展,除了漢人外,也在威懾、控制其他一些民族,比如蒙古族、維吾爾族。
從順治開始,經過不斷調整最佳化,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最終在全國形成了13個最高的將軍級的八旗駐防單位,每個單位設定將軍一名,作為其最高長官。分別是: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江寧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成都將軍、荊州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綏遠將軍、伊犁將軍。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是14位的,加上管理外蒙古的烏里雅蘇臺將軍。不過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烏里雅蘇臺將軍正式名稱是定邊左副將軍,是大軍出征時臨時所設,不是常職。在清朝的官書如《大清會典》中,並不把其列入八旗駐防之列。
這些駐防將軍由中央直接管轄,其實權雖然比不上地方上的封疆大吏——總督、巡撫,但是長時間裡地位卻比總督高。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前,駐防將軍一直是正一品,而總督只是從一品或正二品。在發出的公文上署名時,除非總督有特殊的兼銜,一般情況下將軍的名字要在總督之前。
各地駐防將軍的職責以軍事為主,除了遇到戰事、率軍出征外,平時要組織當地的八旗軍隊進行軍事訓練、選拔兵丁等。
不過,各地駐防將軍因所在地區實際情況的不同,管轄的事情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比如像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伊犁將軍等,由於他們所在的地方沒有實行行省制,所以不存在總督、巡撫這類的行政長官,這些地方都屬於將軍轄區。因此,他們還要管理當地的民政事務。除了是當地駐防八旗軍隊的最高軍事長官外,還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
從順治到康熙前期,關於是否要在地方上設立八旗駐防,建立一個由滿族人直接掌握、控制的武裝力量,這股武裝力量又該發揮怎樣的作用,其實並沒有考慮清楚,也沒有下定決心。當時清朝派駐地方的八旗軍隊,大部分都是臨時駐紮,要麼是為了配合軍事行動,要麼是打下一個地方後局勢未穩而暫時不撤離。但是,一旦軍事行動結束,或者當地統治穩固了,他們就會撤軍。除了極個別的幾個地方,才會長期駐紮。
對此,內部也有爭論,反對者認為:八旗軍隊數量不多,其中至少一半要在京師,剩下的能派出去的就只有10萬人左右,全國那麼多的戰略要地,根本顧不過來。而且人家綠營幹得不是也挺好的嗎?八旗還過去幹啥呢?
還有,這些八旗軍隊對地方的騷擾太厲害了,他們拖家帶口,每到一個地方所需花費都要由地方供給,他們還強佔漢人的民宅,索要糧食、金錢等,這樣很容易激化民族矛盾,不利於清朝統治。
然而,後來一件事情的發生,最終讓清朝統治者下定決心,必須要在全國各大戰略要地派遣八旗軍隊進行長期駐守。這件事就是三藩之亂。三藩之亂讓清朝統治者意識到,只有自己民族的武裝——滿人的軍隊才是最可靠的,漢人靠不住,於是便開始有意識地、主動地去構建八旗駐防體系。
清朝設定的這13位八旗駐防將軍,有6位主要是防漢人用的,就是:江寧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荊州將軍、西安將軍。
其中江寧將軍、杭州將軍、西安將軍,早在順治初年就設定了,他們三個的設定一開始主要是為了滿足清朝統一全國的需要。
清朝入關後,陸續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與南明的弘光政權,先後佔領了西安、江寧(今南京)、杭州。但是並未完成內地的統一,西南還有大西軍,東南也有南明的隆武政權以及之後的永曆政權。
而西安位於關中平原,號稱四塞之地,易守難攻,向南可以攻佔大西軍的根據地四川,也可以防止大西軍北上。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扼守南北交通,是東南中心,杭州也是東南重鎮,如果想要經略南部各省,消滅南明的隆武政權以及之後的永曆政權,就必須以此為根據地。於是清廷就向這三個地方派遣了八旗軍隊長期駐守,並設定了駐防將軍。
除了軍事方面的考慮,還有政治因素的影響,中國歷史上曾有多個政權在這三個地方建都,因此,清廷必須要佔據它們,防止有人用它們來作為抗清的政治中心。
等清朝後來徹底消滅了大西軍、南明,完成了內地的統一,這三個地方的戰略價值依然沒有消失,西安是西北中心、清廷向西北用兵的大後方,南京與杭州所在的江浙地區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朝廷的財賦重地,只讓漢人防守,朝廷不放心,於是江寧將軍、杭州將軍、西安將軍的設定便繼續留了下來,以便八旗軍隊可以對當地漢人以及由漢人組成的軍隊——綠營,進行監視、控制和威懾。
康熙時期設定的福州將軍、廣州將軍、荊州將軍,都與三藩之亂有關。
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福建,清廷將其消滅後,派八旗軍隊進駐福建省會福州,並將耿精忠的部分舊部進行整編,編入八旗漢軍,這兩部分就組成了八旗在福州的駐防軍隊,並設定了福州將軍進行管理。
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之信鎮守廣東,三藩之亂結束後,清廷將尚之信的舊部進行整編,編入八旗漢軍,並設定了廣州將軍進行管理,後來又從其他地方派來了部分八旗漢軍,與之組成了八旗在廣州的駐防軍隊。
周星馳主演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裡,吳孟達飾演的就是蘇乞兒的父親廣州將軍,這可不是什麼芝麻綠豆的小官,所以蘇乞兒才能在當地那麼猖狂。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福州、廣州的八旗駐防軍隊只有八旗漢軍,這在清朝設定的13個將軍一級的八旗駐防單位裡,是唯二的兩個。
大家知道,八旗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朝廷最信任、最依賴的是八旗滿洲,雖然無法做到全部由八旗滿洲單獨駐防,但一般也要有八旗滿洲的參與,與其他兩部分合駐才行。像南京,還有下面我們要提到的荊州,甚至只有八旗滿洲和八旗蒙古駐防,八旗漢軍都不讓參與。
但是福州、廣州的八旗軍隊卻只有八旗漢軍,主要是因為八旗軍隊人數本來就少,八旗滿洲就更少了,要是都讓八旗滿洲參與駐防,根本不夠用。二是,這兩個地方遙遠且位於南方更靠南的位置,八旗滿洲長途跋涉,水土不服。三是,當地形勢很複雜,還要管理商務、洋務,必須得由熟悉當地情況的漢軍負責處理才行。
直到乾隆前期,為了解決八旗的生計問題,下令將大量八旗漢軍“出旗為民”,一些八旗滿洲軍隊才進駐福州、廣州。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位於兩湖中心地帶,向東可順流而下攻打武漢,向南則可攻下長沙,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三藩之亂的時候,吳三桂攻下了湖南,清廷馬上派八旗軍隊率重兵坐鎮荊州,使得吳三桂不敢北上。因此,在三藩之亂結束後,清廷就正式設立了荊州將軍。
清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處八旗駐防的任務、目的是不同的,並不都是為了防漢人、威懾漢人的。像綏遠將軍、寧夏將軍的設定,更多的還是為了防蒙古人。
別看當時滿蒙聯合是國策,可是漠西蒙古長時間裡都和清朝對立,雙方戰爭不斷,康熙三徵噶爾丹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漠南蒙古雖然早在清朝入關前,雙方就結盟了,但是由於漠南蒙古臨近京師,且與滿族的大本營東北接壤,清朝在與其交好的時候,也並不完全放心。
到了康熙中期,三藩之亂平定了,臺灣也收復了,南方安定了,在當地該設定的駐防將軍也都有了。而此時漠西蒙古崛起了,噶爾丹不斷東進,與清朝爭奪漠北和漠南。於是,整個國家的軍事戰略重心轉向了西北,此時在西北設定的不少的八旗駐防單位,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威懾內外蒙古。
而將軍一級的八旗駐防單位的設定要到雍正、乾隆時期了。到了雍正時期,青海和碩特蒙古的羅卜藏丹津起兵反清,年羹堯率軍平叛,西寧一戰,使得寧夏府的位置一下就重要了起來。雍正三年,和碩特蒙古歸順清朝,於是朝廷下令在寧夏府的駐地銀川,設立了寧夏將軍,總管當地的八旗駐防軍隊。
綏遠將軍的設立與漠南蒙古(主要是今天的內蒙古)有關。雍正十三年(1735年),為加強西北邊防,控制漠南蒙古,下令在歸化城(今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的舊城)東北2.5公里,另築駐屯八旗軍隊的新城。乾隆四年(1739年)六月建成,命名為綏遠城,設定綏遠城將軍。
綏遠將軍,其權力比一般駐防內地的八旗駐防將軍要大,除統帥綏遠城的駐防八旗官兵外,還管理內蒙古西二盟旗的蒙古王公、民眾,遇有戰事,還有節制調遣宣化、大同二鎮綠營兵,節制沿邊道、廳等權力。
綏遠將軍的辦公場所與住宅——綏遠城將軍衙署,現在都還在,這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為完整、地位等級最高的清代邊疆駐防將軍衙署,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下。
清廷在寧夏與綏遠的八旗駐防,不僅僅是為了控制和治理當地周邊的少數民族,還有就是作為下一步向邊疆用兵的軍事基地。
四川成都的八旗駐防的設定最早也與蒙古有關,在康熙後期,西藏地區受到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入侵,這不僅會讓清朝失去對西藏的控制,還會威脅與西藏接壤的四川。在平叛的時候,一部分軍隊是從四川出發的,這部分軍隊中有一部分是從荊州的八旗駐防軍隊中抽調入川的,等平叛完成後,這部分軍隊返回了成都。
考慮到四川在西南的重要戰略地位,康熙下令將此時在成都的部分荊州八旗駐防軍隊,留駐成都,設立副都統1名統領,此後成都一直是中層次駐防單位,也可以看成是荊州駐防的一個分支。
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平定大小金川后,升級為將軍了,稱為成都將軍,這也是清代的八旗駐防將軍裡最後設定的一個。成都將軍的權力比較大,除了統帥八旗軍隊外,涉及當地少數民族的相關事務,他也有權干涉。
在清代的13位八旗駐防將軍裡,有4位是很特殊的,這就是: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伊犁將軍。由於他們所在的地方沒有像內地一樣實行行省制,所以不存在總督、巡撫這類的行政長官,這些地方都是將軍轄區。因此,他們還要管理當地的民政事務。除了是當地八旗駐防的最高軍事長官外,還是當地最高行政長官。
黑龍江將軍、吉林將軍、盛京將軍,這是今天東北三省的前身,東北是清朝滿洲統治者的故鄉,是其“龍興之地”。而且東北還與漠南蒙古、漠北蒙古相鄰,而與蒙古尤其是漠南蒙古的聯盟是清朝得以統治全國的重要基礎,這裡可以說是滿洲統治者的大後方和根據地。
因此,在這三個地方設立八旗駐防將軍的目的,就和內地的那些八旗駐防將軍不一樣了,不是為了鎮壓、威懾當地人民,而是作為大後方,備有一支隨時可用於調遣的軍事力量。
這三個地方,即使在清朝入關後,長時間裡也一直在將不同民族、不同部落的人收入八旗之中,並且保持了“入則為農,出則為兵,耕戰二事,不曾偏廢”的八旗傳統。此地的八旗軍隊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比較精銳,所以才能成為清朝源源不斷地八旗軍隊的來源。
伊犁將軍的設定與清朝徹底將新疆納入版圖有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徹底平定了準噶爾部,清朝三代皇帝,花了將近70年的時間,最終取得了清準戰爭的勝利。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又鎮壓了回部大小和卓之亂,從此天山南北全部平定。
天山南北的統一,意味著來自西北的邊防威脅被徹底解除。為了加強對當地的控制,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設立了伊犁將軍,這是新疆最高的軍政長官,總管新疆一切事務。這個地方的八旗駐軍,不像內地的那些八旗駐防軍隊一樣,比如南京、杭州、廣州等,軍隊集中在一個城裡,而是分散駐於轄區內大大小小的城鎮關隘。
清朝的這13位八旗駐防將軍,雖然權力大、地位高,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也是自己人,需要藉助他們來威懾、鎮壓地方上的漢人、蒙古人等,以鞏固滿人的統治地位。但皇帝是不會完全信任任何人的,哪怕是自己人也不行。
首先,除了位於北部邊疆的將軍轄區的駐防將軍外,除非有特別規定的,否則,其他地方的駐防將軍與地方的總督、巡撫互不干預。原則上,駐防將軍無權干涉地方事務,無權干涉督撫行使職權。
在康熙中期以後,地方上的治安只由總督管轄的綠營負責,這樣做的目的,除了限制駐防將軍的權力、緩和民族矛盾外,更重要的是讓八旗軍隊不要為其他繁雜事務所幹擾,認真訓練,保持武力,從而更好地起到威懾地方、監視綠營的目的。
其次,除了清廷特殊規定外,大部分駐防將軍只能指揮所在地的八旗軍隊,無權統率綠營,綠營歸屬總督節制。而且即使一些特殊的駐防將軍,比如成都將軍,他除了能指揮四川的八旗軍隊外,還擁有部分四川綠營的指揮權,但是也只是部分,這與四川總督節制四川全體綠營官兵還是不一樣的。
第三,駐防將軍不得掌握地方財權,八旗駐防軍隊所需軍餉由當地巡撫、布政使負責發放。而且但凡涉及到賞賜、恩恤、蠲免等經濟上的事情,朝廷都會讓駐防將軍向兵丁反覆強調這是“皇恩浩蕩”,要感謝皇帝,是朝廷、皇帝養著他們的,他們的效忠物件是皇帝,而不是駐防將軍。
除了許可權上的規定外,朝廷還讓地方官員監視駐防將軍,把他們的行為舉止秘密報告給朝廷。所以,千萬別以為皇帝只是讓駐防將軍監視地方官員,這種監視是互相的,互相制衡,最終皇帝穩坐釣魚臺。
對於皇帝來說,八旗駐防將軍位高權重,因此,必須要對其權力進行制約,對其行為進行監視,才能確保其不會與地方勢力勾結,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這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皇權與臣權的矛盾。
參考資料: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