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禎時期,大明朝的氣勢已經遠遠不如開國時期的朱元璋、朱棣時代了,那時萬國來朝,大明儼然是世界的中心。到崇禎帝時期,大明內有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起義,外有大清虎視眈眈,內憂外患已經到了極致,大明朝也是危在旦夕了。這時大明朝仍然有一批猛將,但是他們最終也沒能拯救大明朝。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這10位猛將。
1、祖大壽
祖大壽是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曾是明朝遼東抗金名將,他在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兩次佐守寧遠的戰事中立下大功。崇禎元年(1628年),袁崇煥督師遼東後,擢升祖大壽為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
崇禎四年(1631年),祖大壽督兵修築大淩河城,皇太極率兵圍困大淩河城,祖大壽在糧草用盡後投降了後金,不過不久之後祖大壽就逃回錦州城,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
祖大壽
崇禎十五年(1642年),在錦州城被圍困一年之久後,錦州城再次出現殺人相食的慘狀,祖大壽在不得已之下再次降清。皇太極摒棄前嫌再次給予祖大壽以禮遇,仍命其為總兵,隸漢軍正黃旗。
順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壽在北京病逝,終年77歲。順治帝按漢官一品大臣例賜祭,並加祭二次。
2、左良玉
左良玉是山東臨清人,少時早孤,雖不識字,但多智謀,善撫士卒。明崇禎元年(1628年),率軍援遼與後金軍作戰。不久奉調山西、河南等地鎮壓農民起義軍,漸升至總兵。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隨著勢力的擴大,左良玉也開始變得日益驕橫跋扈,擁兵自重。
左良玉
後來左良玉又率領部隊與農民軍作戰,他先是在瑪瑙山擊敗張獻忠的農民軍,後又在河南朱仙鎮等地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左良玉被晉封為侯,加太子太傅。
因其受知於東林黨侯恂,權臣馬士英、阮大鋮擔心東林黨依靠左良玉、對己不利。後來左良玉擔心自己被害,就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不過走到九江時就病逝在軍中了,其子左夢庚率所部投降了清朝。
3、曹文詔
曹文詔是山西大同人,素以兇狡驍悍著稱。初從軍遼東,先後隸隨熊廷弼、孫承宗,積戰功為遊擊將軍。農民起義軍爆發後,曹文詔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農民軍作戰,明崇禎四年(1631年)六月,在山西陽城一帶用計擊破農民軍王嘉胤部,升臨洮總兵。此後先後追剿農民起義軍於陝西、山西等省,擊殺點燈子、張飛、紅軍友等農民軍首領,成為各部農民軍之勁敵。次年十二月,奉命節制陝西、山西諸將。
曹文詔
明崇禎六年(1633年),曹文詔與左良玉等部官軍圍剿農民起義軍于山西、京師南部和河南北部。因恃勝驕倨被劾,移調大同。復因抵禦後金軍失利,論罪充軍邊衛,以山西巡撫吳甡薦改援剿總兵官,立功自贖。明崇禎八年(1635年)六月,率部追擊李自成等部農民軍,至真寧湫頭鎮中伏陷入重圍,兵敗自殺。
4、陳奇瑜
陳奇瑜是山西保德縣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進士,擔任大理寺觀政,後來農民起義軍爆發後,陳奇瑜也開始參與剿滅農民起義軍。崇禎五年(1632年),陳奇瑜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延綏,鎮壓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甚力,名噪關陝。
陳奇瑜
崇禎七年(1634年),陳奇瑜被擢升為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進馳均州,調集諸將圍擊各路起義軍。李自成農民軍被迫退入興安(今陝西安康市),困於車箱峽,因明軍包圍嚴密,於是詐降,傳檄所過郡邑。後來被圍的義軍走出棧道,連破寶雞、鳳翔、麟遊,州縣告急,各省巡撫、朝廷言官交章彈劾,於是陳奇瑜被罷職流放,後來被釋放回到家鄉。
清朝順治五年(1648年),陳奇瑜遭宣大總督申朝紀陷害,以不遵剃髮令為由,遭到殺害,時年58歲。
5、吳三桂
吳三桂算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自幼便粗通弓馬騎射,以武舉承父蔭,後來官至總兵。吳三桂長期鎮守遼東,曾統帥關寧鐵騎與清軍作戰。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軍曾攻打關外八城的最後一城——寧遠,遭到吳三桂的重創,被迫撤退。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吳三桂上書降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跟隨清軍入關,受封平西王。此後,吳三桂作為將領,先幫清軍消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進攻南明雲貴地區。
吳三桂
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開始鎮守雲南,後來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之一。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令撤藩,吳三桂聽聞後舉兵反叛,由此爆發了三藩之亂。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周,改元昭武,不久吳三桂就病逝了,三藩之亂也很快被平定了。
6、盧象升
盧象升也是明朝末年由文轉武的大臣。他在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曾先後在戶部和大名府任職,崇禎六年(1633年)因防備農民軍有功,得到崇禎帝賞識,此後歷任鄖陽撫治、湖廣巡撫,在湖廣地區鎮壓農民軍。
崇禎八年(1635年)八月崇禎帝委任他經理南直隸、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後加山西、陝西,稱“七省總理”,賜尚方寶劍,與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分別從東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圍剿農民軍。
盧象升
崇禎十年(1637年)冬,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再次獲賜尚方寶劍,防範清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加兵部尚書銜。同年丁父憂,適逢清兵入塞,他奉命入衛京師,並督天下援兵,第三次獲賜尚方寶劍,期間力主對清抗戰。然而因為與兵部尚書楊嗣昌及關寧總監高起潛不合,處處受到掣肘,被崇禎帝褫奪兵部尚書銜,以侍郎銜督師。
崇禎十一年(1639年),盧象升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年僅三十九歲。後獲崇禎帝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南明弘光時,追諡“忠烈”。
7、袁崇煥
袁崇煥是廣東廣州府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後來官至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犯。在抗擊清軍(後金)的戰爭中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
袁崇煥
崇禎帝繼位後,袁崇煥被重新啟用,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擊退皇太極,解京師之圍後,魏忠賢餘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煥被崇禎帝認為與後金有密約而遭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並抄沒家產。
8、洪承疇
洪承疇是福建泉州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進士,崇禎初年,洪承疇累遷至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鎮壓陝西農民軍。後晉升為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等處軍務,曾擊敗高迎祥、李自成部。崇禎十二年(1639年)調任薊遼總督,開始與清軍(後金)作戰。
洪承疇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統兵十三萬出山海關,救援錦州,在松錦之戰中為清軍所敗。次年在松山被俘,於是投降了清朝。
順治年間,洪承疇南下總督軍務,招撫江南諸省。順治十年(1653年),奉命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賜“經略大學士”印,駐紮長沙,主持進攻南明永曆政權。順治十五年(1658年),授武英殿大學士。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去世,終年72歲,康熙帝追贈他為少師,賜諡號“文襄”。
9、孫傳庭
孫傳庭是山西代縣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進士,獲賜同進士出身,與袁崇煥是同榜進士,曾擔任過永城知縣、商丘知縣,因不滿魏忠賢專權而棄官歸鄉,在家賦閒近十年之久。
崇禎八年(1635年),孫傳庭得以回京任職,次年調任陝西巡撫,與洪承疇一起鎮壓農民起義,擒獲“闖王”高迎祥,消滅十五股義軍,穩定了陝西的局面。
孫傳庭
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盧象升戰死後代其總督各鎮援兵,翌年升任保定總督,不久以失聰為由請求辭職,遭到崇禎帝懷疑而下獄。
崇禎十五年(1642年)獲釋,任陝西三邊總督,在崇禎帝催促下出潼關進剿李自成,在郟縣之戰中敗退陝西。崇禎十六年(1643年)加督師、兵部尚書銜,再次出關進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戰中潰敗,不久後陣亡於潼關,享年五十一歲。
孫傳庭死後僅五個月,明朝就被李自成推翻,因此《明史》有“傳庭死而明亡矣”之說。
10、孫承宗
孫承宗是保定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考中進士,先後擔任翰林院編修、諭德、洗馬、左庶子等職。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自請督師山海關外。
孫承宗在關外四年,前後收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開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後來因為與魏忠賢不和離職回鄉,崇禎二年(1629年)復職。
孫承宗
崇禎四年(1631年),孫承宗再出關整飭松山、錦州軍務,因部將祖大壽降清被劾,稱病歸,屢召不赴。崇禎十一年(1638年),率家人守高陽城抗禦後金,城破自縊而死,終年75歲。
孫承宗打造的山海關防線和關寧錦防線,此後的20餘年間,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都未能打破這道壁壘森嚴、佈防嚴密的軍事防線。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山海關關門寧靜,狼煙不舉,基本穩定了京師東大門和遼西走廊的軍事形勢。
小結:
這10位明末將領,大部分都為明朝盡忠,也有部分人在戰敗後投降了清朝。他們要麼是在鎮壓農民起義軍,要麼是與清軍作戰。然而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即使他們能力再強也無法挽回明朝滅亡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