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個獨屬於刑罰的詞彙——“流放”,作為傳統刑罰中的第四“刑”,其懲戒力度不亞於死刑。漫長的旅途以及未知的命運,以至於光是聽到“流放”兩字便足以令無數人魂飛魄散。
於是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將“流放”與痛苦、折磨、神秘劃上“等號”,但你知道嗎?養育你的家鄉在古代很可能就是那令人避之若浼的“流放地”。
這些古代最為著名的“流放地”究竟是哪?這些流放地如今又是怎麼樣的呢?
«——【·寧古塔—雪中的遺忘之地·】——»
“朕已經下旨,甄遠道及其家屬流放至寧古塔”
看過《甄嬛傳》的朋友或許都對這句話記憶尤深,正是因為這句話才導致了甄嬛的“黑化”。但不知你當時是否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那所謂的‘寧古塔’究竟是哪裡呢?”
透過翻閱典籍,我們發現這所謂的“寧古塔”大概是在如今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大概範圍則是圖們江以北,以及烏蘇里江以東的區域。
為何這片區域會成為清朝最為著名的“流放地”呢?其實在古代這裡是人盡皆知的“苦寒之地”,室外溫度平均零下40攝氏度。況且寧古塔距離京城約1300公里,即便古人日行50公里,也需要走上一個月的時間。
因此寧古塔便成為清朝最好的流放地,在清朝所統治的276年裡,接近有150萬人被流放至寧古塔。在這片常年風雪覆蓋的土地上,他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僅能在冰天雪地中祈求著早日刑滿。
可在這裡他們將承受折磨遠不止於此,自古以來寧古塔便是軍事重鎮,數以萬計計程車卒常年駐守在這裡,因此這些人有了一個稱號——披甲人。而這些犯人們之所以會被流放至寧古塔,便是來為披甲人充當“奴隸”的。
在這白雪皚皚的世界,他們作為“奴隸”需要為披甲人開墾荒地、種植糧食,頂著零下40度的風寒,身著粗麻製成的單衣,在雪地上不停地勞作。期間他們甚至還會遭到主人的打罵,即便勞作結束,他們也僅能擠在狹小的茅草屋裡抱團取暖。
期間,數以萬計的犯人被活活凍死、打死、累死,以至於寧古塔的白雪有著數之不盡的累累白骨,而那些犯人們則是需要經歷十幾年甚至數十年這樣的生活,這也是古人們畏懼“流放”最為根本的原因。
但不可否認的,犯人們的流放,也為寧古塔帶來了活力與生機,因為有大量的人口進行擴荒,也使得寧古塔擺脫了最初荒蕪淒涼的景象。
«——【·嶺南—古代的“瘴癘之鄉”·】——»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初讀這首詩時你或許會感嘆“嶺南萬戶皆春色”的場景,但你知道嗎?這首詩實際上是蘇軾被貶至嶺南惠州所作的曠世之作,而古時候的嶺南更是令人談聞色變的“瘴癘之鄉”。
曾經的嶺南泛指如今廣東、海南、香港、澳門等地區,或許你會感嘆如今的這些地方大多都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但你怎知百年前的這裡卻是一片蠻荒之景。
嶺南地區自古以來便盛產水果,但其中這是因為古代嶺南的絕大部分地區都被原始森林覆蓋,以至於蚊蟲肆虐、野獸橫行,並且這裡環境潮溼、佈滿瘴氣,以至於大多流放至此犯人多是染病去世。
由此可見,古時候嶺南地區的環境條件究竟有多麼惡劣,甚至於很多來嶺南地區走馬上任的官員,還沒到嶺南可能就先自我了斷了。
畢竟當時的嶺南地區與中原環境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即便能走到嶺南也大多會因為水土不服而染病,最後在煎熬與痛苦中離世,若是真的如此還不如早早結束自己的痛苦呢。
那為何在蘇軾筆下這裡卻變成了“世外桃源”了呢?其實這只是蘇軾在抒發自己身處蹉跎囹圄之中的無奈之情,雖說當時嶺南的地域環境已經有所改善,但也絕非蘇軾所描繪的那般享受。
早在秦朝時期,嶺南地區便被定為著名“流放地”,歷史上許多的文學巨匠如韓愈、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都曾有過被貶至嶺南的經歷。據統計,光是宋朝就有接近五百人被貶至此,其中更是不乏宰相、執政這類高官。
而隨著人口的輸送,嶺南地區也逐漸獲得了發展,不久後這裡便成為了國內外商業流通的主要聚集地,誰也想不到一片蠻荒的嶺南有朝一日竟會變得如此繁榮昌盛。
«——【·房陵—如今的“文化古城”·】——»
如果是自古以來有哪個“流放地”最受皇帝關注,那必然是被譽為“文化古城”的房陵了。
房陵位於如今的湖北省的西北部地區,早在秦朝時期,秦王嬴政掃滅六合,便將趙國的最後一位君王趙王遷流放至此,可以說房陵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流放地”了。
而且流放至房陵的名人並非僅僅只有趙王遷,就連秦始皇的伯父呂不韋也曾被髮落至房陵,
只不過在被流放之前呂不韋便服毒自殺了,但其血脈親族卻受到連累,在房陵的荒郊野外被活活餓死。
可以說相較於普通人而言,被流放至房陵的大多都是皇親貴族,亦或是高官侯爵,根據史料記載,前後共有16位君主、16位帝王以及13位將相被流放至房陵,其作為流放地的歷史資歷更是遠超嶺南及寧古塔,也難怪它會成為歷代皇帝最為關注的“流放地”了。
而相較於歷史的描繪,如今的房陵反倒成為裡一座充斥著古色古香的歷史城鎮,那些飽經風霜的歷史建築,彷彿見證了這片土地的荒蕪與繁榮,也在不斷向外來者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崖州—遙遠的“天涯海角”·】——»
你敢相信嗎?在古代有著這樣一個“流放地”,它被古人稱為“天涯海角”,卻令無數現代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這個所謂的“流放地”便是崖州。
崖州,位於我國海南島地區的最南端,或許在很多現代人看來,這裡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是最適合旅遊度假的地區,可在古人心目中,崖州卻並沒有那麼美好。
早在秦朝時期,崖州便已經作為“流放地”被使用了,因其地理位置距離中原較遠,且四面環海,因此也被稱為“天涯海角”。
在古代犯人心中,寧願自己被就地處死,也不願意被流放崖州,這是為何呢?其實古代被流放至崖州的大多都是“九死一生”,幾乎沒有能夠活著回來的,相較於死刑而言,這無異於是在死前再遭受一遍折磨。
崖州真的有那麼恐怖嗎?你可別不信,古時候崖州的發展程度遠不是當今能夠比擬的,因為其惡劣的自然環境,流放至此的人連一口水、一口食物都是極難獲取的,因此經過跋山涉水來到崖州的犯人,大多都是被活活餓死的。
而古時候的崖州地區是生活著土著居民的,他們世代生存在這裡,還與中原人為敵,可想而知即便那些犯人僥倖存活了下來,也有可能遭到土著們的殺害。
況且相較中原而言,崖州地區白天干燥夜晚潮溼,很多犯人都會因水土不服惹上疾病,因此很多歷史學家也將崖州稱為“殘酷的天堂”。
«——【·結語·】——»
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那些荒蕪的“流放地”,如今大都變成了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只能說時光荏苒、世事如夢,時間的流逝總會令人感嘆。
這些歷史上著名的“流放地”,其中是否有你的家鄉呢?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不為人知的“流放地”嗎?評論區交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