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之前先把時間推移到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11年,這個時期處於東周後期,各國進入了大亂鬥模式,人才爭先恐後的出現,這個時間段被後人稱之為戰國,而其中最著名且規模最大的戰役當屬長平之戰,秦軍兵力60萬,趙軍兵力45萬,這是一場上百萬人的戰役,這一戰使白起封神,成為著名的人屠,而趙括則成了紙上談兵的標榜,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相反趙括不僅有真才實學,而且從小熟讀兵法,跟隨其父趙奢南征北戰,在如此環境下趙括耳濡目染,對山川地理,以及局勢看得非常透徹,趙括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是個無能之輩,你可以想想他才20多歲就能統領45萬大軍,那些說趙括紙上談兵的,倘若給你45萬大軍你能統領不!很有可能你連局勢都分不清……
在一次朝會中括大論用兵之道,變更廉頗的防守策略,括言:用兵貴在,速戰,速決,速勝,一者不宜無故拖延,否則,士氣疲憊,銳氣皆無,二來久戰必然物力枯竭,國資耗盡,甚而危國,速戰速決之將缺,卻未聞久戰者少,是故征戰之道,久戰與敗相差無幾,如現在之趙國,若不決斷恐有覆國之危!
而後立即發表五勝之說:知勝者知勝之道也。知可以戰者與不可以戰者,勝!
知敵我雙方兵力多寡而善應對者,勝!
舉國臣民,軍中將士,同心協力者,勝!
以有備之師對決懈怠之軍者,勝!
將領深諳兵道,精於權變,君主知而信者,勝!此五者致勝之道也。
從趙括的發言我們不難發現,他是有真才實學的,對於兵法的理解在趙無人能出其左右,其父馬服君也辯不過其子,由此可見趙括能力出眾,而且能言善辯。
長平之戰足以看出其才能,他壓根沒把王齕放在眼裡,認為只有武安君白起才值得他認真對待,全力謀劃,而白起則使出偷天換日的計謀,誤導趙括以為敵軍主將是王齕,因此橫渡丹水,轉守為攻,秦軍一路敗退,誘敵進入準備好的包圍圈。
趙括策略的第一步鼓舞士氣,撤換掉一批中基層幹部,給年輕人提供上升空間,激發士兵的鬥志,言語激勵,一時間士氣高漲,第二步主動發起進攻秦軍,秦軍久攻不下也是多有疲憊,面對士氣正盛的趙軍只能節節敗退,此刻的趙括並不知敵方主將就是白起,可能大家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趙括不探明敵情就貿然進攻,探一定是探了,只是白起秘而不宣,以趙括之才安能不知道知己知彼的道理,主動攻擊正對應了趙括的用兵之道,速戰,速決,速勝。
即便後面陷入敵軍包圍圈,面對這種幾乎絕望的戰局中,趙括依舊在鼓舞士氣,思索出詐降這一條奇謀,但是他面對的是秦國武安君白起,他的任何策略在白起眼中都是透明的,這感覺就像和一個下棋厲害的人對弈,似乎自己的每一步都在對方的計算之中,即便如此趙軍被圍,還是缺糧草的情況下也堅持了46天。
趙括只是出新手村的小白,就直接遇到戰神白起,相當於滿級玩家吊打萌新,即便如此秦軍也損失了20萬人,秦軍兵力上有優勢,括開局就讓天一子,如此驚才絕豔之人,卻被後人說成只會紙上談兵,人家哪怕被圍也是臨危不亂,依舊選擇鼓舞士氣,這心智也非常人可比。
因此勿以成敗論英雄,若是王齕為將,趙括未必拿不下,王齕根本入不了括的法眼,括戰敗乃是心高氣傲成導致的,並非沒有真才實學。
以上就是個人對趙括的理解,本文到此就結束了,歡迎各位網友點評……
宣告:此文非首發 個人原創禁止搬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