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1年,德國在精心籌劃許久之後,執行了巴巴羅薩計劃。
德軍兵分三路,從三個方向以閃電戰的形勢進攻蘇聯。希特勒最初計劃在三個月之內攻佔蘇聯首都,同時也是蘇聯最為重要的經濟、政治中心莫斯科。
蘇聯因為對德國的戰略防備不足,戰爭開始時,蘇軍節節敗退。轉眼間,德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就在這裡,德軍侵略的步伐也在此停止了下來。
(莫斯科保衛戰)
一、戰爭之前
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所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1939年,剛剛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蘇聯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僅僅兩年之後,德國人就會把軍隊開往蘇聯進行侵略。
在這一條約簽訂之時,德國已經做好了侵略準備,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後顧之憂,那就是如果開戰後蘇聯摻入戰爭,那麼德國將會面臨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腹背受敵的情形。
這對德國來講是非常不利的,並且當時的德國對同時與多個大國進行作戰也並沒有信心。
(蘇、德領導人簽署互不侵犯條約)
而當時蘇聯則是為了擴張領土,從而獲取更加寬闊的戰略縱深,為自己捲入戰爭時,贏得足夠的時間進行準備。
於是,兩國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簽下了《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簽訂之後,德國就立馬向波蘭發動了閃電戰。不久後,波蘭被擊潰,德國將侵略的箭頭指向了西歐的各個國家。而此時,蘇聯為了擴張領土,集結軍隊佔領了芬蘭。
蘇德兩國的關係,此時看上去還十分友好。然而,在和諧的假象之下,德國納粹正在密謀一個更大的陰謀。
(德軍閃擊波蘭)
二、巴巴羅薩計劃
在德軍閃電在1940年閃電一樣的佔領法國後,希特勒開始計劃下一步侵略蘇聯的戰略部署。
這並非他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計劃。在他宏偉的戰略版圖中,蘇聯早就劃為了日後希特勒帝國的一部分。希特勒和他的幕府、將軍們進行了周密的考察和計劃,製作了一份周密的作戰計劃——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開始實施,德軍從三個方向同時入侵蘇聯。在希特勒閃電戰的策略方針下,德軍攻勢勢如破竹,迅速的佔領了蘇聯的許多領土。
(德軍進攻路線)
戰火瞬間瀰漫到莫斯科城下。這是蘇聯最後的陣地,蘇軍決定在莫斯科拼死一搏,斯大林在紅場的閱兵儀式更是鼓舞了無數紅軍戰士的信心。
在莫斯科,德軍遭到了在整個歐洲大陸前所未有的抵抗,部隊停滯不前,後勤供給不足,之前“三個月攻佔蘇聯”的口號在此破滅。德軍在莫斯科和蘇聯紅軍陷入了漫長的絞殺戰中,傷亡慘重。
其實,在這場戰爭開始之前,兩國的統領都犯下了錯誤。
剛剛在西歐戰場取得重大勝利的希特勒此時無比自負,他認為當下的德軍天下無敵,戰力第一。同時在芬蘭戰場上,蘇軍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才取得艱難的勝利。
(斯大林在紅場閱兵)
這和德軍的作戰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認為此時的蘇聯內部已經腐敗不堪,紅軍的戰力也不足為懼。
所以,他極其自負的制下了三個月攻佔蘇聯的口號。儘管他的參謀們告訴他一旦入侵蘇聯,德國將會面臨戰線過長,而且兩國鐵軌尺寸不同等後勤問題。
希特勒對此不以為然,他甚至沒有準備德軍的冬季物資,因為他認為在冬天之前就能擊潰蘇聯。
(戰場上的蘇聯紅軍)
而斯大林這邊犯的錯,則是錯誤的估計了局勢。
儘管開戰前,有無數情報告知他德國有對蘇作戰的預謀,而斯大林則是認為這些情報都是英法等國想要讓蘇聯捲入戰爭的假情報。
並且他堅信德國不可能在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兩年內就侵犯蘇聯。這使得蘇聯邊界的駐軍沒有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導致戰爭開始時蘇軍的節節敗退。
三、莫斯科的嚴寒
德國在經歷了前期作戰時的所向披靡之後,很快他們就在莫斯科戰場上陷入了被動。
(斯大林照片)
而德軍陷入被動一方面,是蘇軍已經熟悉了德軍的作戰意圖。並且經過閱兵之後的蘇軍士氣高昂,在莫斯科英勇作戰。還有一大原因就是當時莫斯科寒冷的天氣,帶給了德軍非常大的困難。
當時,莫斯科氣溫驟降,在十月氣溫已經跌至零下三十度左右。這讓習慣了溫暖天氣並且沒有冬季戰略物資的德軍戰力銳減。有些在前線的德軍,甚至沒有用來抵禦嚴寒的棉衣。
這時候肯定會有人有疑問,既然德軍自己沒有冬季物資,那他們為什麼寧願活活凍死,也不去搶奪蘇軍的物資呢?
實際上,並非當時的德軍願意凍死也不去搶奪蘇軍的物資,而是他們根本搶不到蘇軍的物資。
(戰士)
蘇軍當時實行“堅壁清野”戰略,即蘇聯先與德軍進行交戰。如果之後的戰事吃緊,需要撤退,蘇聯就將所有的百姓和物資都進行轉移;如果有實在無法轉移的物資,就直接放火燒掉,總之是不留給德軍一點可以使用的物資。
這使得德軍在佔領了蘇聯的土地之後,無法繳獲任何冬季物資。他們就算想去搶奪,也找不到可以搶奪的物件。德軍只能從蘇聯人民和士兵的屍體上,找到一些可以禦寒的棉衣,但這對於在莫斯科眾多缺衣少糧的部隊來說,只能是杯水車薪。
就這樣,德軍既無法從自己的後勤部隊中得到冬季物資,也無法從蘇聯人那裡搶奪到任何有價值的物資。他們只能在寒冷中進行作戰,這給德軍造成了非常大的傷亡。
(莫斯科的冬天)
莫斯科的寒冷使得德軍陷入泥沼,此時德軍冬季物資準備不足,後勤補給不到位等問題暴露無遺。
當時的德國國內還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戰略物資不能及時生產,後勤運輸等也存在困難。而當時的蘇聯已經是一個工業強國,戰略物資非常充足,戰士們能夠得到充足的補充。
另一個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當時蘇聯採取全民參戰的策略,百姓們都投入生產,國內產值很高。
而德國則不能採取這種方式,因為這與希特勒給德國人民的承諾相悖。他答應要給德國人民一個安全、富足、輕鬆的生活環境,這也是他為什麼能當上國家元首的原因。
(蘇聯勝利日閱兵)
德國在蘇聯戰場上表現的問題,最終也造成了他們的戰敗。歸根結底,失敗的原因是德國綜合國力的不足。
毛主席當年在知道德國入侵蘇聯的訊息後就預言德軍必敗。不論是德國的失敗還是蘇聯的勝利,背後都有許多的原因等著我們去總結。而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值得我們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