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反映抗日戰爭的影視劇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敵人開著坦克在我軍陣地上,肆無忌憚,橫衝直撞,把我軍陣地切割包圍,使我軍各部首尾不能相顧。
面對這些“鐵甲蟲”,我軍戰士,會在火力掩護下,近距離靠近它,把點燃的炸藥包,扔向坦克,把它炸掉,自己也壯烈犧牲。
(炸坦克)
那時候,敵人的坦克數量不多,這種方法很奏效。但在抗美援朝的朝鮮戰場上,美軍每一個師,都配有坦克營,坦克數量達149輛之多。
坦克防護能力好,機動力強、火力猛,在戰場上,坦克叢集,戰鬥力呈指數倍上升,老方法不適應新情況了。
趾高氣揚的美軍,依仗自己的優勢,挽回了不少敗局,長津湖戰役中,他們本已經被我軍包圍,但他們憑藉著坦克開道,成功突圍。
(美軍從長津湖撤退中)
但他們沒有想到,在文登川,他們的坦克營,遭遇了“滑鐵盧”,97輛坦克,打了24天,愣是沒有衝出一條僅9公里的山谷。
讓他們裹足不前的志願軍部隊,到底是如何打敗美軍的坦克衝鋒的呢?還是讓我們回到那精彩的戰場上去看看吧。
一、文登川坦克之戰,美軍的滑鐵盧
20軍團68軍204師610團,是負責阻擊美軍坦克營的志願軍部隊。611、612團是他們的後衛,擔任縱深防禦任務。
(抗美援朝宣傳畫)
文登川這個地方,是朝鮮人民軍在駐守。志願軍是來換防的。進攻文登川的美軍是10軍第2師,它有70輛坦克。
1951年10月10日這一天,我軍剛接防沒兩天,周圍情況地形還不熟悉,美軍跟在幾十輛坦克後面,就耀武揚威地衝進來,我軍將士一看,這還了得,就用手中的步槍手榴彈機關槍,一起向坦克開火。
但這些火力,對坦克來說,就是撓癢癢,根本造不成傷害,坦克照樣大搖大擺衝過去,形勢異常危急。
(戰鬥中的我軍)
這時前沿陣地的戰士們,接到命令,不打坦克,打坦克後面的步兵。戰士們調整策略,瞄準坦克後面的美軍士兵,一陣狂轟濫炸後,坦克一看後繼無人,不敢往前衝,乖乖地退了回來。
第一次較量,我軍僥倖成功。
美軍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吸取昨天的經驗教訓,改變了自己的部署,這次人多坦克少,用10輛坦克兩個營的兵力,第二天,又氣勢洶洶地來猛攻了。
(我軍繳獲的美軍坦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志願軍也調整了自己的戰術,成立了反坦克大隊,把全師的火箭筒、野炮等重武器全部集中到610團,供他們打坦克用。
志願軍手裡有了殺器,看見美軍坦克,那是分外眼紅,一頓火力猛轟後,還是看到了5輛坦克,朝著他們的反坦克陣地,衝了過來,只有3輛趴窩,2輛炸燬。
還是埋伏在山谷兩側的戰友,用機關槍猛掃坦克後面的敵軍,把敵軍擋在了山谷之外,讓坦克落了單,坦克才退回去,沒有衝到他們陣地。
(美軍坦克)
第二次戰鬥,我軍險勝。
美軍又來攻擊了。這次可是拼上了家當。一次性出動48輛坦克,還讓航空營、重炮營也來參戰。
航空營出動飛機,對我軍陣地輪番轟炸。炮兵營動用大炮,對我軍陣地炮擊。陣地上,塵土飛揚,火光沖天,硝煙味,焦糊味充斥在空中。
一個多小時後,美軍以為我軍一定損失慘重,48輛坦克在大量步兵的擁簇下,準備衝鋒。
其實,在敵機轟炸我方陣地時,戰士們在坑道中躲藏,看敵機的熱鬧。等美軍進攻時,我們的戰士出場了,大炮怒吼了。
(裝備齊全的美軍)
我軍火炮不炸坦克,專炸坦克後面的步兵。埋伏在山谷兩側的戰士,在大炮的掩護下,抬著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把前面的坦克炸傷,堵住後面的坦克,然後炮擊坦克群。
但敵人也很聰明,馬上轟擊兩側的公路和山坡上的我方陣地,掩護坦克衝鋒,一部分坦克還真衝了出來,幾乎衝到了指揮所。
(志願軍戰鬥中)
關鍵時刻,反坦克大隊,把野炮拉到美軍坦克對面,與他對射,把領頭的幾輛坦克摧毀。美軍沒有見過這種對決法,其它的坦克嚇得掉頭就跑。
這天,美軍從上午打到下午,始終無法突破志願軍的防線,被迫撤回。這次進攻,美軍出動48輛坦克,被擊傷擊毀18輛。
此後,美軍又組織了不少次衝鋒,皆被志願軍輕鬆化解。一直到11月初,美軍一共報廢40輛坦克,也沒能跨出一步,越過文登川。
(行進中的美軍坦克)
這場讓美軍記憶深刻的戰鬥,在瞭解了我軍的兵力部署後,簡直是無地自容,欲哭無淚。
二、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
我們先看看美軍的兵力部署。
美軍一個師都配有炮兵團,炮兵團有4榴炮營,每營擁有18門炮,共72門。還有一個師直接管轄的高射炮營,裝備64門當時最先進的自行高射炮。
每個師下有3個步兵團,每團有一個重迫擊炮連,一個反坦克連,配炮少則12門,多則16門。
(美軍在給坦克補充炮彈)
每個團下屬的營中,也有一個直屬迫擊炮排和無後坐力炮排,有4門炮。每個連隊,也編制有輕迫擊炮和無後坐力炮班,有3門炮。美軍的火炮,真是裝備到了極致。
美軍的師團,都有1個坦克營。一般情況下,美軍一個師配備的各式各樣的大炮,高達352門。
美軍一個師,還有一項特權,隨時要飛機,對對方進行空中打擊。美軍在輕武器方面,以7.62毫米的步槍、卡賓槍、機槍為主,全師裝備m1加蘭德步槍、阻擊型步槍等等,各種各樣的槍支數萬支。各個作戰單位,還配有火箭筒546具。
(志願軍在二次戰役中殲敵場景)
相比於美軍,我軍裝備的情況,實在是不值一提。
我軍每個師有2個炮兵營,一個是隻有12門炮的炮兵營,一個是有12門重迫擊炮的迫擊炮營。
師部還有1個火箭炮營和1個直屬榴彈炮團,各配炮9門、16門。每師下有三個團,每團直轄一個迫擊炮連和一個炮兵連。炮兵連配4門92式步兵炮,迫擊炮連配炮可多可少,多時配6門,少時就4門,規格一般為81/82毫米。
(美軍坦克群)
每連下屬一個炮機炮班,配60毫米迫擊炮2門。算下來我軍一個師共有333門迫擊炮,108門直射炮,190門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
我軍一個師沒有一輛坦克,更沒有一架飛機,還面臨著後勤供應不上的窘境。我軍裝備的輕武器,基本上還是解放戰爭中經常使用的步槍,手榴彈,機關槍、衝鋒槍很少。
從雙方的火力配置來看,我們和美軍在此方面,簡直就是天地之別。
特別是迫擊炮的炮彈,我國不能自給自足,主要靠從敵人那裡繳獲,經常出現斷炊的現象。很多時候,戰士們都不捨得用大炮,除非非常關鍵的戰役,才會使用火炮。
(前進中美軍裝甲部隊)
從美軍的火力配備上,可以看出美軍火力配備遠近結合,層次分明,曲直交叉,體系完備。難怪美軍在戰場上這麼自信。
但在此次炮擊坦克之戰中,美軍在飛機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出動一個師的兵力,我軍真正與之交戰的,僅僅是610一個團。
難怪美軍瞭解我軍兵力配置真相以後,認為這是奇恥大辱,也許從那一仗之後,他們和中國人打仗,就沒有了信心。
(美軍坦克)
裝備再先進,武器的威力再大,也有致命弱點,人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戰爭的勝利,將領的英明指揮,起著關鍵的作用。204師的師長曹玉清就不是等閒之輩。
三、一代將領,戰功卓著
作為一名將領,曹玉清具有《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說的素質:將者,智、信、仁、勇、嚴。足智多謀,賞罰有信,對部下真心關愛,勇敢果斷,軍紀嚴明。
(曹玉清將軍)
而他的這些素質,都是從戰爭中培養出來的。曹玉清,湖南新晃縣人,侗族,出身貧苦家庭。為餬口1924年參加國民黨軍。
1929年,曹玉清率部投奔黃公略領導的紅軍部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後來由於負傷,被編入15軍,進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還參加了那裡的反圍剿鬥爭。
曾參加西路軍西征,失敗後被捕,後國共合作,才被釋放,回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抗日戰爭中,參加和領導了開闢洪湖抗日根據地的革命鬥爭。
(曹玉清與夫人合影)
中原突圍前,他任1旅3團團長。中原突圍後,他的部隊和蘇北的新四軍會合,在蘇北,他參與指揮了漣水戰役,萊蕪戰役和兩淮保衛戰。
1945年底他任1旅副旅長,後1旅改為新四軍獨立師,他任副師長,參加了孟良崮戰役。
1948年,他任晉冀魯豫14縱隊41旅旅長,1949年7月14縱改為70軍,他任70軍209師師長。率部參加解放安陽、新鄉、邯鄲戰役。
(淮海戰役中繳獲的國民黨坦克)
直到1951年,他入朝作戰,任志願軍68軍204師師長。他如此豐富的作戰經歷,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參加了淮海戰役的孟良崮之戰。
正是在這個戰役中,他有了打坦克的經驗。他清楚地記得:他的部隊針對坦克的弱點:履帶底盤容易破壞,戰術指揮缺乏重點,車內乘員訓練水平較低,自創“挖眼揪耳”戰法,用泥巴糊住坦克的瞭望鏡,拔掉坦克的通訊天線。
淮海戰役後期,杜聿明集結10坦克,企圖跳出解放軍包圍圈:解放軍先打掉坦克後面的步兵,卸掉坦克的鎧甲,使坦克變成了“光腚”鐵龜。
這些經驗,都給他打美國坦克奠定了基礎。此次炮擊坦克之戰中,美軍在飛機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出動一個師的兵力,我軍真正與之交戰的,僅僅是610一個團。
四、文登川之戰留名戰史
(志願軍痛打美軍宣傳畫)
文登川是通向朝鮮北部的咽喉要道,美軍要往北進發,是必經之路。否則,就要繞很遠的路,時間就是戰機,戰機稍縱即逝。
美軍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來爭奪這個地方,我軍搶先佔領公路兩側的高地,陣地上還有防空襲的坑道,這些對我們非常有利,可以補足我們武器裝備的不足。
一旦和美軍交起手來,只要根據戰場上情況的變化,調整戰術,打敗美軍的機率,是很大的。幾十年的作戰經歷,使曹玉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戰機,這是他的能力強項。
(志願軍取得勝利)
事實也證明,曹玉清在這次戰鬥中,指揮得當,時機把握準確。戰士反擊及時,作戰效率高,成果顯著。
陳毅元帥在《魯南大捷》這首詩中,有這樣的詩句:“…坦克都成廢鐵堆。…徐州薛嶽掩面哭,南京將賊應垂淚”,來形容此時此刻的美軍,也很形象貼切。
致敬志願軍的將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