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也就是從1900年之後,我國的政治進入了動盪時期,有帝國主義,有軍閥,有資本主義,還誕生了共產主義。政治風波之下,就是一場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持續了超過20年的混戰。
日本早在十八世紀明治維新的時候,就想對外擴張。他們還制訂了稱霸世界的五個步驟,其中的第一、第三、第四步都是針對我國的,分別是出兵臺灣,進軍滿蒙和“滅亡”中國。
可是為什麼,在我國最混亂的時候,日本不乘火打劫,完成自己的計劃,反而是默默無聞地隔岸觀火呢?這背後基本不涉及侵略陰謀,只因為有兩場戰爭幾乎賠掉了兩個日本!
今天就來分析一下,日本沒有早一步出兵我國的原因。
(日軍)
一、日本為何不趁虛而入?
按理說,如果日本在辛亥革命時期,或者是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就對我國出兵,應該可以更順利地完成自己的擴張計劃。
日本為什麼不這樣做?
要知道,我國當時就是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自由、民主”的新世界。
這對於中國人民是個解放的機會。同時對於當時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方勢力,也是一次重新分配地位和大洗牌的機會。
滇系軍閥龍雲、皖系軍閥段祺瑞,都是起家自辛亥革命前後。
(辛亥革命)
為了在大洗牌中獲得利益,軍閥混戰開始了。
兩次直奉大戰,曹錕和張作霖為了地位和權力,將中國拖進了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在隔岸觀火。從他們的侵略視角來說,在政治動盪和軍閥腐敗的情況下,如果出兵中國,應該會比30年代之後更順利。
而且這還有一點對日本不利。
那就是中國在蔣介石的北伐之下完成了統一。雖然那次統一是腐敗的,不是民心所向的。但這總歸會成為日本侵略道路上的“絆腳石”。
(蔣介石北伐)
這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在做戰前準備。
日本在二戰法西斯軸心國中,屬於是發展比較晚的,這導致他們的工業和歐洲的德國和義大利比起來相對較差。
這也不怪日本,主要是他們的國土面積、人數和資源太有限了。
再加上18世紀末,軍國主義在日本誕生。明治天皇以一句:“布國威於四方”,基本敲定了日本將會走向另一條道路——全力支援軍事發展,以純武力對外擴張。
1874年,在歐洲國家正因為工業革命蒸蒸日上的時候,日本開始了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出兵臺灣。
(日軍出兵臺灣)
當時日本已經投資軍隊達10年之久,將全國每年的七成收入用來發展軍隊。另一邊清政府也已經多年病危,內部腐敗嚴重。
可即便是這樣,日本還是輸掉了那場戰爭。
後面的朝鮮問題,袁世凱也率領軍隊對侵略朝鮮的日軍進行了鎮壓。
由此可見,日本因為自己的情況,即便是在軍隊上大力投資,也不能立見成效。
再加上後來還爆發了甲午戰爭,我國損失慘重進而兵敗,日本在我國獲得了大量的利益。然而在那場戰爭中,他們的損失也不小。
(甲午海戰)
這都提醒了日本,還是要做好一切準備,不能對我國進行貿然行動,哪怕是在我國的動盪時期。
那麼日本具體是怎麼做準備的呢?比如日本在北洋時期,支援了東北軍閥張作霖的事業。
而這也引出了日本“坐山觀虎鬥”的第二個原因——列強爭霸。
日本投資奉系軍閥的同時,英、法兩個國家也在投資皖系的段祺瑞。皖、奉的明爭暗鬥,也變成了日本和西歐多國的競爭。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肯定不能貿然對中國採取行動,否則就會破壞這原有的平衡。
(列強統帥合照)
為什麼這麼說?
當時日本侵略中國的藉口,只能從張作霖入手,如果沾上軍閥,自然會動了皖系及其背後英、法兩個國家的蛋糕。
第三,日本經濟出現問題。
致使日本經濟有所崩壞的,不是別的,而是幾場戰爭。比如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朝鮮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戰等。
這其中,屬日俄戰爭和出兵西伯利亞戰爭對日本影響最大。
幾乎就是賠掉了兩個日本。而這也是當時日本不在戰略關鍵時刻,向我國出兵的最重要的原因。
(日俄戰爭)
二、日俄戰爭:日本損失太大了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沙俄和清政府簽訂了《交付東三省條約》。富饒的黑土地,東北三省歸沙俄實際控制。
這時候日本不願意了,他們也想從中分一杯羹,而且東三省也一直都是他們策劃侵略中國的大門。
如果沙俄從此之後都掌握東北,那這對於日本對外擴張的第四步——進軍滿蒙,就是最大的阻礙。
因此在《交付東三省條約》簽訂的同時,就意味著日本和沙俄必有一戰。
(中俄《交付東三省條約》)
這是為什麼說日本在此前的侵華戰爭中,雖然獲利,但自己損失也不少的原因。倘若他們在八國侵華之後賺得盆滿缽滿,又怎麼會急於向沙俄發起衝突。
說白了,就是慾求不滿。
那場戰爭從1904年爆發,持續到了1905年。
日本和沙俄,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我國東北土地上發動了戰爭!這是對我國領土主權的強烈踐踏,是對東北人民乃至全國人民沉痛的傷害!
為了獲得那場戰爭的勝利,日本軍隊在乃木希典的帶領之下,出動20萬人打沙俄。最後以13萬人的傷亡,贏得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
光是聽傷亡人數就知道,日本在那場戰爭中的損失一定不會少。
在旅順一戰中,日本出兵13萬,最終以陣亡6萬人為代價贏得勝利。那一戰,成為了日俄戰爭日本獲勝的轉折點。
捷報傳來,日本上上下下都想狠狠地敲詐沙俄,以補充自己在那場戰鬥中的損失。
於是有日本民間團體,建議向沙俄索賠30億日元被日本採納。沙俄雖然戰敗,但態度強硬拒不賠償,雙方在這個問題幾經交涉無果。
日本當時的情況確實不好,所以在戰爭還沒有一個完整結尾的時候,日本就徹底停戰撤兵。
(日俄戰爭)
日本民眾聽說之後,紛紛聲討日本政府,稱他們放過了沙俄。日政府也是有苦難言,如果惹怒沙俄再打一次,那日本可能真的就撐不住了。
最後,日本將沙俄勢力趕出東北,獲得了在東北駐紮軍隊的權力,同時還獲得了滿蒙鐵路的實際控制權。這也讓日本完成了稱霸世界的第四步。
日本獲得了很多,可經濟上的損失也確實不少。
根據後來的統計,在日俄戰爭中,日本損失了18億日元。1904年,日本的國民總收入是11億日元。這場戰爭讓日本人一年半的經濟收入清零。
(日俄戰爭)
一個國家白活一年半,還造成了軍隊的大量損失。哪怕日本勝利,他也註定是個失敗者——毫無疑問,這對於日本的影響非常大!
在這樣的基礎下,日本又對西伯利亞出兵。這又對經濟造成了衝擊。
三、屋漏偏逢連夜雨:出兵西伯利亞又吃虧
1918年,俄國十月革命大獲成功,沙俄帝國主義覆滅。十幾年前的日俄戰爭沒有獲得經濟賠償,讓日本一直都憋著一口氣。
這下機會來了,沙俄馬上就要成為歷史。日本、英國、美國、法國等當時列強向西伯利亞出兵。
(俄十月革命)
原因有二,其一是為了鎮壓社會主義萌芽;其二是為了掠奪西伯利亞的資源。
日本原以為自己可以在那場戰爭之中賺到手癢,卻沒想到最終卻是“竹籃打水”、“黃粱一夢”。
從8月份日本出兵,到11月日本兵力達到頂峰,約有7.8萬日軍入侵到了西伯利亞。從這裡就能看得出來,日本對於那次搶劫行動非常重視。
剛剛進入蘇聯的時候,日本是極為順利的。因為當時蘇聯紅軍只有30萬人,面對是十多個國家的侵略,他們疲於奔命。
在多次戰役之中,日本都大獲全勝,繳獲了蘇聯紅軍的大量彈藥槍支。
(俄十月革命)
正在日軍沾沾自喜的時候,5萬頂級戰鬥力捷克軍隊,因本國內政而失去鬥志,經蘇聯幫助,半路退出了戰場。
沒有了捷克軍隊,蘇聯紅軍士氣大漲,日本開始遭遇滑鐵盧。
美國等其他國家都看明白了,再這樣下去,非旦不能獲利,還有可能影響到自身。於是他們紛紛退出西伯利亞,只剩日本還在貪婪地堅持。
最終,日本因為國內經濟下滑問題嚴重,在1922年6月主動退出了蘇聯。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
大力投資之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卻是這樣一個結果,不僅什麼都沒有得到,還失去了近20000日軍。他們成為了當時列強中的“小丑”。
日本在出兵西伯利亞的過程中,投資的9億日元,也全部打了水漂。
1918年,日本的國民總收入是40億,日本直接虧損了民眾一個季度甚至半年的收入。
更嚴重的是,經濟問題直接影響到了日本的米價,日本社會也因為“大米危機”陷入了一段時間的混亂。
還沒完,後又有日本軍隊貪汙軍餉事件爆發。
(日本出兵西伯利亞)
幾近於“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日本怎麼還能有心出兵我國?
再反觀美國等列強,他們一開始的目的就是斂財,收手也比較及時,所以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虧損。
日俄戰爭,加上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兩次戰爭一共讓日本損失軍隊15萬人,而且還基本損失了兩個日本。一個是1904年的日本,一個是1918年的日本。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最應該做的,就是從東北進行滲透,透過軍事支援,拉攏軍閥為自己所用。而不是再率領軍隊進入我國土地。
否則,日本很有可能比二戰時期輸得還慘。
(日軍)
這基本上就是日本為什麼不在我混亂時期出兵最重要的原因了。
四、隱含原因——多年運營仍然被中國軍閥坑蒙的日本
北洋時期,日本主要滲透的就是我國各方軍閥。重點扶持統領東北,也就是日本侵華大門的“守衛”,張作霖。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郭松齡率部反叛戰中,日本都為張作霖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尤其是後者,當時郭松齡部已經兵臨巨流河,再向前就是奉天,那裡是張作霖的大本營。
張作霖得知之後,準備下野帶著妻眷逃回到海城老家。
(張作霖)
這時候日本出面了。他們用滿蒙鐵路所謂“懸案”為條件,只要張作霖答應,就出兵鎮壓郭松齡的叛軍。
張作霖為了自己的老家底,只能妥協。滿蒙懸案,實際上是對我國主權的一種侵害。
日軍和東北軍隨後成功鎮壓郭松齡。
從那之後,張作霖迎來大發展,一路成為了民國最高領導人。這時候,日本開始要求張作霖履行自己當初的諾言。
(郭松齡)
張作霖雖然不是什麼好人,但是個中利益榮辱他還是清楚的。他拒絕為日本人解決所謂“滿蒙懸案”。
蔣介石北伐打到北京,張作霖連夜下野坐火車返回奉天。日本人清楚,只要張作霖回到奉天,他就再也沒能力解決滿蒙懸案。
為了報仇,日軍在皇姑屯提前埋設好炸藥,當晚炸燬張作霖的專列,張作霖於第二天清晨重傷不治身亡。
日本成功雪恨,不過他們也確實被張作霖耍得團團轉。日本多年對他的支援,成為了永遠都不能追回的損失。
(皇姑屯事件)
後來日本還想在張作霖繼承人張學良身上下手,沒想到張學良剛統領東北軍,就易幟帶著全東北歸順了國民政府。
日軍因為不能追回自己的損失,在多年之後先拿東北軍開刀,發動九·一八事變。
而在那之前,他們也仍然在準備。畢竟坑蒙日本的不止張作霖。這方面的損失,也是需要日本花時間補充的。
另一個坑蒙日本的,就是皖系軍閥段祺瑞。
軍閥混戰時期,段祺瑞大量收購日本先進武器。袁世凱時期,段祺瑞和日本簽下了1.5億日元的武器借條,史稱《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
後來日本來討債,段祺瑞關門不見。
段祺瑞下野之後,日本想從其繼任者中追回損失。沒想到對方卻說:“老段借的你找老段去啊!他簽得借條和我有什麼關係!”
就這樣,日本又被段祺瑞坑蒙。背地運營、滲透,日本尚且吃虧,倘若兵興中華,日本可能就是自討苦吃。
這就是我國在混亂時期,日本不出兵的隱藏原因。經濟重壓下,日本還要遭受軍閥“無賴”,損失越多,出兵一事就越會被擱置。
(段祺瑞)
另外還有一些小原因。比如日俄戰爭中,日本為了勝利曾向英國貸款。我國動亂時,也正是他們還債的時候。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總之當時的日本就一個字——慘。
從1904年和1918年日本的國民總收入就能看得出來,他們雖然一直吃虧,更沒有在最合適的機會進行侵略活動。但是他們的進步是飛速的。
1937年,日本終於攢夠本錢,發動了侵華戰爭。
可那又能怎麼樣?最終日軍還是淹沒在了中華民族保家衛國堅定意志的汪洋之中!
(紅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