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因二戰原因而分裂,朝鮮韓國至今對立,德國卻能得到統一。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被一分為二,西方和蘇聯分別控制兩邊,並最終形成兩個不同意識形態的德國。
到了上世紀末,東西德國得到統一,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武力衝突,此外越南也曾分裂,但最終武力統一。
相反同是在二戰結束後,形成的朝鮮與韓國,時到今日仍舊是水火不容的狀態,無論是武力統一還是和平統一都以失敗告終。
那麼兩國分裂歷史高度相似,為何朝鮮半島兩國沒能統一,反而是位於冷戰核心地帶的德國最先統一,德國究竟是如何統一的呢?
0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最先派兵攻陷柏林,因此軍事佔領德國的東部,美國等國則是佔據西部。
在最初的討論中,美蘇兩國都曾表明德國是要統一的,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冷戰的興起,德國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後來,美英法在德國的西部實行了新的幣制改革,為的就是先行擺脫蘇聯的影響這讓蘇聯大為不滿,於是東西德開始對立。
到了1949年,西方三國在他們的佔領區成立聯邦德國,企圖向蘇聯施加壓力,蘇聯也再東部建立民主德國,從此德國一分為二,分別實行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
不過由於蘇聯的財力遠遠比不上美國,聯邦德國在美國的幫助下,發展越來越好,許多,人民生活水平上漲。
相反蘇聯控制的民主德國,由於進行計劃經濟,生活遠遠比不上聯邦德國,於是東德的人民開始悄悄逃到西德。
蘇聯為了阻止這一現象,修建了柏林牆,徹底阻礙兩國人民的見面,但仍有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翻越。
美國趁機再給蘇聯出難題,隨即表示只要是東德人,護照順便辦理,直接導致一大部分東德人前往西德。
所以除了在政治層面,這些民間的德國人還是更向往繁榮的西德,蘇聯對民主德國的掌控力越來越弱。
到了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時期,東歐多數國家都漸漸不滿蘇聯的掌控,紛紛向西方靠攏,東德亦是如此。
東德甚至在大街上出現了遊行活動,無數的市民走上街頭大喊祖國統一的口號,並要求政府脫離蘇聯。
直接導致民主德國的政府垮臺,親蘇領導人全面辭職,聯邦德國對此表示歡迎,但兩德合併還有著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兩國分割已經長達五十年,由於不同的經濟政策以及世界市場的影響,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要遠遠高過民主德國。
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兩國合併之後只能有數不清的矛盾,那麼這一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02
上世紀末,德國分裂五十年仍能得到統一,朝鮮依舊處於對立。
根據兩國境遇來看,兩國有著極高的相似度,為什麼德國卻能得到統一呢?
1990年,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民主德國受邀參加,但這只是一個藉口,民主德國的真實目的是與聯邦德國的總理見面。
在這一次的見面上,聯邦德國的總理提出了兩國貨幣要統一,所採用的合法貨幣就是聯邦德國的馬克,得到了民主德國的統一。
雖然蘇聯極力反對,但它自己內部政治危機四伏,根本管不到民主德國了,於是為了德國能儘快合併。
東德隨即宣佈國內新的貨幣採用西德的馬克,得到了大量百姓的支援,不過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由於政府改組加之貨幣轉變,一下子就掏空了原本就不富裕的東德。
於是民主德國找到了聯邦德國,希望能提供百億的馬克貸款,幫助民主德國渡過過難關。
然而聯邦德國心內卻另有盤算,表示只願意提供六十億的貸款,因為在當時的民主德國內部,執掌國家政權的依舊是民主社會主義黨,是共產主義黨派。
聯邦德國想用剩下的四十億作為資本,迫使民主德國進行新一輪的政府執政黨選舉,並把一部分資金用於支援民主德國內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黨派,這是一個受西方扶持的政黨。
雖然民主社會主義黨也贊成兩德統一,但這是有一定要求的的,聯邦德國並不想為自己帶來負擔,於是有了改變民主德國執政黨的想法。
民主德國為了繼續拿到資金,於是答應了聯邦德國的提議,並表示在三月份就可以進行一次脫離蘇聯影響的秘密選舉。
到了三月,民主德國在政府內部進行了一次秘密選舉,在聯邦德國的影響下,基督教民主聯盟直接拿到了四成的席位,而民主社會主義黨只有兩成的席位,直接從執政黨淪為在野黨。
民主德國新政府一上臺,就表示要消除蘇聯的形象,全面引進聯邦德國的各項政治制度,儘快實現德國的統一。
隨即還表示在七月就要全面流通聯邦德國的馬克,並多次強調在四月底就要公佈新政府關於貨幣改革的具體內容。
一般來說,貨幣改革是需要大量時間去制定政策的,民主德國新政府剛剛建立不久,就要在一個月內拿出具體方案,表現得很著急。
其實民主德國的新政府將在5月進行地方上的選舉,當時的民主德國百姓對經濟極為重視,所以民主德國早一點拿出貨幣方案出來,可以在地方上拿到更多的票,並減少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影響。
在新舊貨幣上,為了得到民主德國人民的支援,新政府在與聯邦德國的交涉中,堅持1:1最多就要1:2兌換聯邦德國馬克,得到了東德人民的支援。
不過當時的民主德國的經濟制度是計劃經濟,一時間要轉變也不是一件極為容易得事情,那麼這件事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03
德國的統一最為關鍵的一環就是經濟,朝鮮半島卻無這樣的基礎。
民主德國在蘇聯的控制下,實行計劃經濟,那麼在加入德國前夕,民主德國在經濟與社會上的改變又是怎樣進行的呢?
民主德國願意進行合併,聯邦德國也需要讓出一些利益,然而聯邦德國的人民卻不這樣想。
在他們看來,民主德國必須按照聯邦德國的要求,不能有其他額外的條件產生,因此在貨幣兌換上,聯邦德國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在新的貨幣兌換政策中,民主德國的人民可以用1:1的兌換比例,換到最多2000的存款,其他的資金要遵循2:1的兌換比例。
當這件事在民主德國傳開之後,瞬間引起了不滿,大量東德人民走上街頭抗議政府不講誠信。
原來在地方選舉中,為了獲取選票,當時跟東德人民表示,所有的私人存款都可以1:1兌換,結果現在只能換兩千。
於是民主德國向聯邦德國提出抗議,聯邦德國在國內的呼聲中,並不選擇退步,兩國就這樣不歡而散。
後來經過談判,聯邦德國願意把兌換額度從兩千提升到四千,但是其他依舊沒有多達變化,民主德國人民再次感到不滿。
兩國又展開了第三輪談判,反正聯邦德國的底線是不能1:1兌換,這將極大拖累聯邦德國的經濟。
經過多次交鋒後,聯邦德國選擇進行一定的讓步,分年齡段劃分不同的比例,不滿十四歲的孩童有兩千的1:1兌換,孩童到六十歲以下的可以換四千,六十歲以上就能到六千。
超過的部分只能2:1兌換,民主德國的反對聲音漸漸變小,並在1990年5月兩國達成一致。
如果按之前的比例來算,東德人一年的工作所得,在西德只要兩個月就能得到,這是對東德人民的不公。
儘管這份條約並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貨幣的統一,導致之前的民主德國舊馬克直接升值三倍。
讓東德之前與東歐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市場,瞬間失去,這些國家紛紛買不起民主德國的商品,轉而尋找新的賣家,讓民主德國的對外貿易遭受巨大的順勢。
國內的人拿著升值的貨幣,選擇全世界旅遊,造成大量年輕人主動辭去工作,民主德國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影響。
不過從此兩國經濟開始慢慢走向重合,除開經濟層面後,兩德在後面的統一中,再也發生過較大的衝突,因此兩德統一的過程中,經濟統一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而對於朝鮮半島來說,自從上世紀兩國分別建國以來,兩國間的交往在民間幾乎沒有。
特別是在朝鮮戰爭之後,兩國的人民就處於一種相互敵對的狀態,,這對於統一來說是最大的阻礙。
相反跑到其他對方國家後,還會遭到嚴格的審問,相反德國對民間交流則是有過一段時間的交流。
甚至在管控最嚴的時候,兩德的人民也可以透過護照相互交流,韓國和朝鮮這方面卻是一直沒有起色。
如今的韓國和朝鮮分別採用不同的貨幣,根本沒有經濟往來,所以在經濟上,也沒有聯絡起來。
可以說朝鮮與韓國唯一的相同點就是同一民族,但民間與經濟的交流可以說幾乎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下,兩國人民相互敵對,誰也不肯讓步,統一依舊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