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趙國名將廉頗,智者藺相如,兩個當世俊傑,卻都不被自己的國家所惜用,離開人世時,又有誰會記得他們給國家立下的汗馬功勞?
原來,歷史並不總是英雄主義的。當年意氣風發的人物,也難逃被遺忘的命運。他們的一生,是令人唏噓的。
趙國年輕君王的野心與昏庸
公元前260年,在位僅6年的趙悼襄王駕崩,其子趙孝成王登上王位。這位新君主個性果斷,野心勃勃,一心想要透過戰功彰顯自己,立下大業。
上任伊始,趙孝成王就將目標鎖定在鄰近的上黨地區。上黨自古便是中原諸侯爭奪的重地,擁有極為豐富的資源。趙孝成王垂涎已久,立志要將其納入囊中。
趙國丞相藺相如是一個政治家出身,深諳大義,老辣聰慧。他極力勸阻趙王,不要與秦國開戰。藺相如判斷,秦國實力強大,新君趙王若與之開戰,必然難以取勝。然而趙孝成王眼中只有上黨的富庶,對藺相如的諫言不予理會。260年九月,趙軍進犯上黨,與秦軍爆發戰爭。史稱長平之戰。
趙國良將廉頗屢建戰功
長平地區連綿的山巒起伏,地勢複雜。秦趙兩國主力部隊在此形成對峙。趙國一方,以名將廉頗為主帥。廉頗生性勇猛,善於用兵,曾率軍為趙國打下多個城池,戰功顯赫。他深受趙國士兵愛戴,號稱“趙國良將”。
長平之戰伊始,廉頗指揮有方,採取穩紮穩打的策略。秦軍雖略佔上風,但整體實力均衡,雙方互相僵持。
秦國反間計離間廉頗
趙孝成王為人輕佻,一心想快速取勝。可長平之戰膠著狀態讓他十分焦慮。與此同時,秦國一方也急需戰果。秦王始終牢記著藺相如的諫言——速戰速決。於是秦軍決定使出殺手鐧。
秦國名將白起推薦自己擔任主帥,率軍親征。同時秦國還利用反間計,進行離間活動。最終說服趙王將廉頗調離前線,由趙括取而代之。趙王中計,接受了建議。戰局由此產生逆轉。
藺相如再三諫言不為將 無奈慘敗難逃
藺相如強烈反對廉頗被撤換,但趙王不聽。見大勢已去,藺相如又前往趙軍大營,面見趙括,嚴厲警告他不可擔任主帥。
趙括自恃天才,不把藺相如的忠告放在眼裡。還威脅要殺他洩憤。藺相如無奈返京,再無力迴天。到了260年九月,秦軍策反趙軍內應,成功將趙軍主力圍殲在長平城外。
這場慘敗對藺相如的打擊極大。他本就身體欠佳,此時病情惡化。不久,政治家藺相如因病去世,年僅56歲。一生忠心侍奉趙王,卻沒能阻止國家步入滅亡深淵,臨終前的藺相如該是何等絕望!
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 擊退秦軍
巨大失敗使趙王清醒過來。為挽救危局,他重新起用了廉頗,拜他為上將軍,統率趙軍。此時的廉頗已年過花甲,但他仍然意氣風發、銳氣滿懷。
得知重新統軍的喜訊,廉頗激動難耐。在他的指揮下,趙軍在激戰中擊退秦軍,多次成功保衛都城邯鄲。廉頗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趙國得以喘息。
王命難違 再無迴歸之日
245年,趙孝王駕崩。其子悼襄王繼位後,廉頗再度失勢。新王有自己的一套計劃,全面更換父王時期的舊臣。年邁的廉頗也在排斥之列。對此廉頗非常痛心。他立下大功卻再度失去重用,真是命運弄人。
廉頗離開趙國投奔魏國。他仍念念不忘趙國,想重返故土。然而悼襄王置之不理,始終沒有召他回國。最後一次見面機會因為奸臣中傷而化為泡影。郭凱誣陷廉頗“上三四次廁所才吃完一頓飯”,已經成了一個食古不化之人。趙王信以為真,就此放棄廉頗。
晚景淒涼 遺忘乎鄉關
在魏國難以發揮用武之地的廉頗心力交瘁,又輾轉投奔楚國。楚國當權者背信棄義,同樣沒有重用他。
廉頗在楚都壽春度過了餘生。終老異鄉,為國效力幾十年的他,即使在臨終前也沒能回到故土。趙悼襄王后來後悔莫及,想起用廉頗,卻已經為時過晚。年過八旬的廉頗,與生俱來的意氣已經消散殆盡。
在異地城池裡漸漸老去,廉頗不知是不是也常常望向北方故國,嘆息自己一生的命運。趙國的兩大名臣藺相如、廉頗,都以生命的代價證明了一個道理:世事難料,英雄難逃被遺忘的命運。
他們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為國盡力;卻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被國家拋棄。這真是一個叫人唏噓的故事。許多年以後,當有人在歷史長河裡尋找他們的名字,或許能想起他們年輕的時候,為趙國建立的功勳;卻一定想不到,他們也曾如此淒涼地走完了人生。
結語
英雄無用時,便被遺忘,這似乎是每個朝代都經歷的故事。藺相如死在病榻之上,那時的他是否會想到,數十年如一日輔佐君王的自己,到頭來只能承受戰敗的絕望;廉頗在異鄉終老時,是否也在痛苦中回想,自己不惜為國捐軀多年,卻得不到一點憐惜。
他們都曾是意氣風發的時代傑出人物,功勳卓著。然而一旦沒有利用價值,便被拋棄在歷史長河中。興亡、成敗,不過轉眼之間。當年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也難逃被遺忘的命運。
這就是歷史的無奈。每每想到這,不免讓人唏噓和反思。英雄們用生命詮釋的道理,並沒有被後人銘記和學習。這樣的景象在漫長曆史長河中重複上演。我們又能從中汲取些什麼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