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面對李自成大軍的強勢逼京,崇禎帝知道自己的王朝大勢已去,他決定要以死殉國。但作為一國之君也是兒子的父親,他不忍心自己的王朝就此銷聲匿跡、自己的骨肉就此年少殞命,一線生機也要極力爭取。於是,有一天晚上他叫來自己的三位十來歲的皇子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做了最後的叮囑:萬一生還,一定要光復社稷!隨後,便命人將三人送出宮去,三位少年淚流滿面跪別父親,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就這是句殉國之主悲情的叮囑,後來讓清王朝頭疼夢魘了近百年。
當時三位皇子中,年齡最大的是太子慈烺。據清官方記述,慈烺出宮後即被李自成所獲,繼而挾帶到山海關。李自成在一片石戰敗後,朱慈烺也消失於亂軍之中。但在明末清初的婁東詩派開創者吳偉業的《綏寇紀略》則記錄了一條當時的傳聞:李自成撤離北京西行時,有人親眼看到太子“緋衣乘馬”隨往山西……
總而言之,三位皇子出宮後就沒了確切訊息。誰知,幾個月後,南北兩地幾乎同期出現“太子”蹤跡,攪得天下風生水起。1645年3月,一個自稱太子的人在南京出現。經過南明的刑部與錦衣衛聯合審訊,得知這個18歲的皇太子假冒者,名叫王之明,生於保定。由於長得像明太子,被南明鴻臚寺少卿高夢箕的奴僕穆虎等人利用並突擊培訓,出來冒充皇太子,南明朝廷迅速定讞,公佈真相,甚至將審訊的記錄文字,刊刻頒佈天下。然而,公眾對小朝廷不信任,明朝的軍政大臣也攪和進來了,使事態變得複雜起來。後來,德高望重的兵部尚書史可法站了出來,宣佈這個王之明個假的,輿情才稍安定一些。
與此同時,有一天,在北京,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突然來到了崇禎帝老丈人周奎府第,自稱是前明太子。狡猾的周奎不認,並將這個“太子”交給了當局。清廷很重視,立刻將其送交刑部會勘,並傳喚有關人證。包括前明宮中太監、錦衣衛等當堂認證,都說是真太子。“太子”被收獄中的訊息傳播開來後,京城計程車紳百姓紛紛上書,為“太子”辯護。為平息輿論,攝政王多爾袞親自在便殿升堂垂問案子進展情況。在堂上,大臣們分為兩派,爭得不可開交。攝政王震怒,索性將這個“太子”殺了。至於南京那個“太子”,幾經周折被豫親王多鐸擒走後竟沒了訊息。
南北兩“太子”疑案尚未塵埃落定,又蹦出了個前明的“朱三太子”,而且愈演愈烈。
“朱三太子”最早出現在1651年,也就是順治八年,有人告發一個茶葉販子是崇禎帝的三皇子。1655年2月,漕運總督蔡士英又奏告,江西南昌人朱周鎮,號稱“朱三公子”,假稱三十場軍門,“暗通海賊,潛謀叛亂”。第二年,清兵又在直隸拿獲朱慈焞,此人自稱是崇禎帝之子,亦欲舉事抗清,後來被證明這些都是假的。
“朱三太子”的隆重登場是在1673年,也就是康熙十二年,類似情節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也有。這一年十一月,吳三桂在昆明起兵反叛。為了營造漢人反清復明的輿論氛圍,他在《反清檄文》中為當年投降清廷作了辯護,說他當年由於矢盡兵窮,“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為此,他還編造了一個周、田二皇親抱來先皇三太子“寄命託孤”的故事,來證明自己多年一直在韜光養晦,密圖恢復。
好巧不巧的是這一年的12月21日,康熙帝正式得知吳三桂起兵的確切訊息。而就在這天晚上,北京城中一名楊起隆的人自稱“朱三太子”,密謀起事。幾天後,計劃洩密,楊起隆在清廷抓捕中逃走,也不知所蹤。
到1707年,也就是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蘇州又有人以“朱三太子”起事,“以紅布裹頭,豎大明旗號”。不久,這位“朱三太子”在山東汶上縣被抓獲。據這位75歲的“朱三太子”交代,自己叫朱慈煥,是崇禎帝第四子,流落南方後在鳳陽被一王姓鄉紳收養,改名叫王士元。後入贅浙江餘姚縣胡家。他曾在一種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被幾夥人所擁戴過。為躲避清廷追查,他舉家遷到湖州府長興縣。後來,由於不堪壓力但他的一妻一妾、三個女兒和大兒媳都上吊而死,三個兒子也被收入監牢。後來,經會審辨認,此人也是假冒的,被康熙凌遲處死,三個兒子也被斬立決。
到1721年臺灣朱一貴起義爆發,還是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甚至到了雍正年間,在江南又有甘鳳池、周昆來、張雲如等人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在活動……
這些“朱三太子”到底是真是假,已永遠成為懸案。那三名乘夜色逃走的少年,從小養在深宮錦衣玉食弱不禁風,在那樣戰火紛飛的時局中,必定是凶多吉少,那些層出不窮的“朱三太子”們,不過是民間與江湖上反清復明勢力的一種號召、一面旗幟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