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73年的一幕驚人事件中,一位名叫胡惟庸的人成為了揭開朱元璋心結的關鍵人物。胡惟庸於四年前被李善長推薦給朱元璋,出任右丞相,卻在短時間內升至左丞相,成為朝政的得力助手,令人驚訝不已。
這位平民百姓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嶄露頭角,實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然而,權力的獲得容易,失去卻是難以預料的。
胡惟庸初任丞相時深得皇帝信任,而在1377年秋天,朱元璋釋出詔書,提拔他為左丞相,降低原左丞相李善長的職位。這一決定在朝野引起轟動,因為胡惟庸只是一個來歷不明的平民,卻在短短四年內從右丞相升至左丞相之位。
朝野紛紛猜測朱元璋的用意,其中最為靠譜的猜測是,他可能希望透過胡惟庸逐步削弱丞相制度的權力,為將來廢除丞相制度做準備。胡惟庸初任左丞相時表現出色,處理政務果斷機敏,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皇帝的判斷。朱元璋因此對他更加信任,將許多重要任務交給他處理,使得胡惟庸在朝中成為頭面人物,無人敢違抗他的意見。
然而,好景不長。在1379年秋天,一宗讓朱元璋大怒的事件發生了。占城國派遣使團前來進貢和稱臣,本應是一件喜事,彰顯了明朝在海外的強大地位。然而,胡惟庸卻瞞報此事,試圖私自收受賄賂謀取個人利益。朱元璋對此極為不滿,意識到胡惟庸已經失控,必須予以嚴懲。
朱元璋發出詔書,將胡惟庸和左丞相黨羽汪廣洋等人全部拘捕入獄,進行嚴刑逼供。果然,在刑訊逼供下,胡惟庸招認了一個驚人的秘密:數年前,他與御史中丞塗節等人勾結,密謀在明廷造反,推翻朱元璋的統治。這些年來,他以權傾朝野的姿態,廣結黨羽,為這一陰謀打下基礎。
朱元璋聽到這一訊息後大怒,意識到自己對胡惟庸的信任竟被背叛利用。這位曾經的平民百姓竟敢背叛,對於朱元璋而言是莫大的奇恥大辱。
在1380年的正月,朱元璋採取果斷行動,頒佈詔書將胡惟庸及其黨羽塗節等人全部處決。他還下令株連胡惟庸的全族三萬多人,悉數斬殺,以徹底清除其奸邪!
然而,朱元璋並未止步於此,他趁機廢除了丞相制度,並明文規定:胡惟庸的子孫後代,不得再有復辟之舉。丞相制度由此正式退出明朝的歷史舞臺。胡惟庸等人謀逆的野心也隨之煙消雲散,最終導致他和全族的慘死。
這一政治血案讓整個朝堂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大臣們生活在擔憂與恐懼之中,個個自危,生怕成為下一個被牽連的物件,付出生命的代價。
面對大臣們的憂慮,朱元璋更加顯得得意風發。他曾一度詢問左右:“朕治天下,可有過失?”大臣們都不敢直言批評,紛紛回答“無過”,這更加堅定了朱元璋繼續實施殺戮的決心。
在接下來的數年間,朱元璋頻繁釋出誅連全族的命令。僅在1380年這一年,就有數萬人因此喪生於酷刑之下。此後數年,更是有數十萬士民因此喪命,社會動盪不安,民不聊生。直到這時,朝中才有人敢站出來勸諫。
這位勇敢的人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李文忠剛正不阿,眼見朱元璋濫殺無辜,百姓苦不堪言。他三次上書直言諫諫,批評皇帝的錯誤,希望他能收手停止殺戮。
然而,李文忠的勸諫不僅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招致了朱元璋的怒火。在1382年冬天,李文忠再次上書,直斥朱元璋的暴虐無道,一意孤行,這引來了皇帝的狂怒。
“小子無禮,竟敢忤逆朕命!”朱元璋怒不可遏,親自持劍欲斬李文忠。幸好在場的大臣們紛紛勸阻,李文忠得以保住性命。然而,他也因此被免去官職,被軟禁在家中。大臣們焦慮不已,但卻無法改變皇帝一意孤行的決心。
在這緊急關頭,馬皇后得知事態後迅速採取行動。她命人帶來一件舊時的素服,這是他們當年貧困時的衣物。然後整齊地穿上,前往朱元璋的御前。
朱元璋看到她這樣打扮,不解地問:“皇后為何穿著此衣前來?”馬皇后答道:“這是我們當年普通百姓時的衣物。我穿上它,可以回憶起許多往事,從最艱難到如今的富貴,我們都是靠這些補丁衣度過的。”
朱元璋聽後茅塞頓開,想起了年輕時和馬皇后一同經歷的困苦,以及李文忠的母親、自己的二姐。二姐早逝,李文忠成了他的外甥,他對李文忠猶如親人一般呵護。
種種往事湧上心頭,朱元璋不禁紅了眼眶,對馬皇后說:“皇后所言甚是。我終於明白了,不再殺李文忠。只是免去他的官職,讓他好好反省。”危機在馬皇后的巧妙化解下漸漸平息,朝野為之鬆了一口氣。
在接下來的數年裡,李文忠過上了隱居的生活。然而,1383年冬天,他突然生病,臥床不起。這一訊息傳到朱元璋耳中,他深感擔憂,親自前往探望。面對李文忠的奄奄一息,朱元璋握著他的手說:“外甥辛苦了,我知道。你一定要保重身體,有什麼要求都提出來,我一定滿足你!”可惜天不遂人願,李文忠最終在次年3月病逝。朱元璋對此感到悲痛不已,而李文忠因為生前敢於直言進諫,成為後人稱頌的忠臣。
總的來說,儘管李文忠以身殉道,但他的犧牲換來了後來數年間朝野的太平。這也算是他為了一時衝動而獻身的價值所在。人生充滿了無奈,但唯有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