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老師去珠海會同村了。應該是在元旦前後吧,當時她拜會董明珠,特意去了一趟珠海最美村莊—會同。
她讚歎會同村濃濃的嶺南風與西洋風結合的美,讚歎會同村簡約而高階的審美,超前而靈動的設計。感嘆會同村這樣一個地方,給人類以文明,給歲月以靜好。
濃濃嶺南風與西洋風相碰撞
文藝人最好的生活,是住在一個修繕好的明亮的古宅裡,享受著先進文明。而珠海會同村正符合,它既不是純粹的破落,也不是純粹的高樓大廈。
會同村是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唐家灣鎮下轄村,始建於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紀念開村始祖莫會同而取名會同村。該村坐落於鳳凰山北脈丘陵地區,屬鳳凰山古道沿線村,村東有介木坑河,村旁有正坑水庫。
會同村不張揚,不鋪張,灰瓦、青磚、飛簷,沒有讓人彈眼落睛的色彩。建築佈局整齊,外形色調一致,嵌填在“棋盤式”方格網形成的整齊的宅基地中。一幢素樸的嶺南民居與西洋風的繁花和露臺相結合,中國古風和西洋建築完美地在生活中融合。
嶺南灰牆花磚與西式教堂鐘樓一般的雕樓,顯示出主人肩挑著東西文化。讓每個前來探訪她的人強烈地感受著這座著名嶺南古村中西合璧的獨特魅力。
簡約高階的審美與超前靈動的設計相融合
村口不見大紅燈籠,不見氣派門樓,以一堵低矮的古牆代之,邊上一條護村河,需兩人合抱的百年古樟木,靜立一側,穿越亙古歲月而來。
不同於一般的古村落,會同村街道寬闊,從民居到祠堂有完美的動線圖。以至於一開始以為會同村是徹底推倒重來,修舊如舊的。在確認之後才知道,村子初建的時候就是如此,結構早就設計好,俗稱三街八巷,設計相當現代。
會同村的祠堂、民居建築質量上乘,多采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樑架體系,抬梁、山牆承重混合使用,而在外簷處雕刻石柱代替木柱以避風雨潮氣為當地特色,石樑託、雀替、牛腿的透空雕刻工藝非常高超,100多年來未失風采。
我們也有如此簡約而高階的審美,如此超前而靈動的設計。會同村的超前審美背後是巨大的財富根基。
原始財富的積累與血脈文脈的承載相輝映
會同村是廣東、福建人下南陽經商的典型,村裡的莫仕揚、莫藻泉、莫幹生祖孫三代,從1870年到1931年,擔任原香港英資四大洋行之一的太古洋行代辦。他們為太古洋行的船運業、製糖業、船舶工業、保險業和進出口貿易等產業積聚了財富。然後1000多位族人鄉親被帶出鄉門,成為揉和東西方經營之道的先驅者,在香港、廣州、上海、福建遍地開花。創辦了一大批新興的民族工商企業,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程序。
經商之後,照例要讀書從政、回鄉祭祖,會同村因此成為血脈和文脈的承載地。
其中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園林式禪院,名叫棲霞仙館。由莫仕揚的嫡孫莫詠如於20世紀10年代為紀念他的妻子建造,也是這位成功買辦消暑度假、交朋結友的鄉間會所。
它使會同村在1922年成為香山縣第一個用上電和放映電影的村子,因為熱心桑梓的莫詠如不僅把棲霞仙館向鄉人開放,使棲霞仙館成為會同村具有半開放性質的花園,還從香港購回了柴油發電機安放在棲霞仙館為整個會同村供電,甚至每隔數月就特意從香港請來電影隊在棲霞仙館為鄉人放映卓別林的電影。
現代文明與歲月靜好相邂逅
更知名的孫中山,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的老家離此村不遠。會同村隱隱有一縷文化氣息纏繞,香港浸會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施施然坐落在村口。幾張年輕的臉,在下午的陽光下,穿梭於村頭巷尾,呼吸般自然。
走入一幢民居,有大伯守著一個三尺小櫃檯,賣著茶果。街角精緻的小店,有兩個女孩賣著自制的花生芝麻糖,據說是個畫家開的店。
會同祠已經是一家鄉村書店,乾乾淨淨地放著一些書與文創。選書也講究,陳列著《周縣官的銀兩》《古代中國內陸》等非熱門書籍,堅守自己的意趣。
虎頭帽、馬克杯是當地大學生自己創作的。他們是如此可愛,不由得笑出聲來,給朋友買了一頂,“強迫”戴上。
宜人的海風吹拂,明豔的花朵在街頭巷尾搖曳,楊桃低垂。
給人類以文明,給歲月以靜好。原來真的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