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襄陽市樊城區牛首鎮坍塌的蔬菜大棚。(受訪者供圖/圖)
隨著天氣好轉,湖北省內的交通開始恢復,滯留旅客們陸續抵達目的地。但對於在這場凍雨中受損的農戶們來說,他們的災後重建才剛剛展開。
“就像放炮子一樣”,2024年2月5日凌晨,武漢市蔡甸區某農產品配送經營部負責人吳向陽聽到他的大棚正在坍塌,他用“家裡放長鞭炮”來比喻坍塌聲。
一座大棚倒塌得很快,“就那麼幾秒鐘”。可那天夜裡,吳向陽聽到坍塌聲足足持續了半個小時。白天呈現在他眼前的景象是,鋼管從兩邊折斷,大棚中間塌陷……
實際上,為了應對此次大範圍持續雨雪冰凍天氣,農業農村部在1月29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也下發技術指導意見,深入一線指導。
固棚、燒炭升溫、割膜保棚……農戶們也都做了能做的一切。但連續數日的凍雨和大雪依然超出他們的預料,這些用盡全力的準備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
“重點是大棚受災”
“全都塌了,一個不留。”吳向陽嘆息道,他在此次凍雨天氣中的損失約為700萬。他從2013年步入這一行,有450個蔬菜大棚,面積相當於300畝農田,主要種植大白菜、毛白菜等葉類蔬菜。
“整個蔡甸區的大棚基本上全倒了。”吳向陽無奈地說道。
武漢市東西湖區東山農場葡萄種植戶殷浩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從2014年開始種植葡萄,在一百多畝的農田裡擁有73個大棚,品種包括夏黑、陽光玫瑰和乒乓葡萄。
殷浩稱凍雨造成的損害是“毀滅性的”,“發了三四片芽的葡萄藤被棚塌壓垮,完全沒救了”。他種植的葡萄95%以上是早熟品種,凍雨來臨前已經發芽。
實際上,“情況很普遍,大部分都塌了”,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一名幹部在2月3日至5日巡查農場受災情況時發現,黃陂區的某個1400畝農場裡僅有一個大棚未垮塌,“農戶已經預先在大棚中間加固,還將棚膜割開”,但依然無法力挽狂瀾。
受影響的不只武漢。湖北省荊州農業科學院高階農藝師梁紅豔在近幾日走訪過程中發現,荊州的簡易蔬菜大棚垮塌率超過95%,“比2018年下大雪時更嚴重”。她指出,厚冰層上的積雪硬度很高,不利於人工除雪,更重要的是,相同體積下,冰層重量遠遠高於積雪,大棚承壓過高,直接垮塌。
凍雨“擰在一起”,吳向陽將其形容為“像一個鋼板附在大棚頂上”。他觀察到,凍雨落下後直接結成冰塊,再接著下暴雪,形成冰雪混合物,在大棚表面層層累積,要比北方粉狀雪的重量更重。
吳向陽在2月6日看到,大棚頂部積存冰雪的厚度基本都超過20釐米,而他的大棚所能承受的極限僅為10釐米積冰。他估算,1平方大棚承重有100斤,而他的每個大棚約為400平方,也就是說,一個大棚的承重竟然高達4萬斤。
2月5日,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汪華帶領團隊趕赴襄陽市樊城區牛首鎮黃豐村檢視小麥苗情,指導防災減災工作。他指出,襄陽“重點是大棚受災,以及果樹上有少數凍害”。
連續數日的低溫雨雪天氣本就容易對植物造成凍害。梁紅豔介紹,蔬菜可以短時間內在低於臨界溫度的環境中生存,但連續幾天,葉面一直被冰塊包裹,“它們就凍得像開水燙過一樣”。
2月5日,梁紅豔去到小區旁的菜市場,她看到白蘿蔔的下半截凍得已經半透明,“就像北方的凍梨”。
此外,極端天氣也為採收和運輸帶來困難。梁紅豔所認識的大棚種植戶和蔬菜販子原本商量好2月4日調貨,結果大棚在2月3日晚上全部垮塌,“進入採收期的蔬菜全在其中”。
梁紅豔說,設施農業一旦受損,農戶們往往幾年都翻不了身。
“劃破棚膜,冰也掉不下來”
為了應對此次大範圍持續雨雪冰凍天氣,農業農村部在1月29日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和蔬菜等“菜籃子”產品穩定供應。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這次預報很早,從中央到省裡都開過會議,“天天晚上開會”,主要是抗災方面的技術指導。
從2024年1月31日起,湖北省農業科學院針對蔬菜、油菜、小麥、家禽等不同養殖產業,連續釋出11條應對低溫凍害天氣的指導措施。汪華說,“在大雪來臨之前開始準備,提前的預防措施比期中的督導來得更實在”。據他了解,他們所“副研究員以上的基本上都往下面跑過一次”。另據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在大棚頂部凍住後,他們還曾教農戶用無人機撒融雪劑。
接到天氣預警後,農戶們自己也有所準備。
最常見的方式是固棚。2月2日,吳向陽從手機上看到雨雪冰凍天氣預警後,就陸續在棚內增加立柱。他採用直徑32毫米的立柱,也就是俗稱的“三二管”,“開始間隔八米加一根,後來哪裡覺得不行就加哪裡”。但開始操作時,吳向陽發現面積太大,壓根加不過來。
雨雪來臨時,他們只能人工除冰雪。2月2日晚上,凍雨來臨,經過兩天雨雪,棚頂的冰雪累積得越來越厚,他和工人們在4日早上開始除雪。
但除冰雪速度遠遠趕不上降水速度。“我們白天除冰,但凍雨天氣集中在晚上12點到凌晨4點,剛除完冰,新一波冰雪又來。”雖然他們的除雪隊伍有十二三人,但還是根本來不及。
殷浩也發現人工除冰效率很低,“大棚三米多高,邊緣勉強可以除雪,但中間夠不到”。
此外,他們還擔憂人工除雪會造成人員傷亡。吳向陽說,2018年武漢大雪時,“工人除雪,大棚垮塌直接將人砸死”。
鑑於此,殷浩選擇棚內加溫除雪。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他就在朋友圈看到不少農戶選擇在棚內燒炭升溫。
然而,“這麼大的雪和凍雨,那點溫度壓根沒用”,吳向陽覺得,想要實現加溫除雪,可能得用汽油點很大的火。
汪華介紹,大棚頂部有層膜,底部是鋼構,“如果鋼構垮塌,損失就很大”。為了保護鋼構,他們也會建議農戶割掉棚膜,“割破後積雪可以滑落,降低鋼構承壓”。
殷浩也嘗試過劃破半畝地棚膜,但令他沮喪的是,“凍雨落在棚上形成的冰層是一大塊一大塊,劃破膜,冰也掉不下來”。
截至2月4日下午,吳向陽10%的大棚已經倒塌。那時,他還未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凍雨從2月4日晚上9點左右開始越下越大,他的大棚在2月5日凌晨1點發生大規模倒塌。等他早晨起床檢視,“所有大棚已經全部坍塌”。
這也就意味著,他的大棚加固舉措也已失效。
梁紅豔在荊州也看到,有農戶在大棚內用水泥柱進行加固,“水泥柱現在還立著,但棚膜和鋼管全部倒塌破損”。
讓吳向陽倍感無奈的是,他們一家就住在大棚旁邊,但是幾天來“什麼都做不了”。這次大範圍持續性的雨雪冰凍天氣完全超出他和家人的預料,“我長這麼大都沒遇到過”。
2月7日,他去了武漢市漢南區的蔬菜大棚,“倒得比我還多。一千多畝地,還不是一個不留”。
“設施農業應對風險的能力還比較有限。”梁紅豔指出,不管是雪災冰災,還是洪水,每次出現天氣預警,他們都會提前透過電視臺錄節目、接受採訪等方式科普指導意見、技術措施。“其實農戶也懂這些,但關鍵是沒有能力一下子完成,特別是蔬菜這樣的高耗人工行業。”
梁紅豔解釋說,像水稻從播種到收割可以全方位機械化,但蔬菜產業農機融合程度並不高,種類太多,管理過程複雜,要依靠人工來完成。這也就導致,“一旦風險來臨,靠雙手永遠搶不過天氣和外部環境的變化”。
2024年2月5日,汪華一行人在湖北襄陽市樊城區牛首鎮麥地考察麥苗。(受訪者供圖/圖)
災後如何重建
截至2月5日,武漢市已出動68個工作組,2100餘名種植、水產、畜牧、農機等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實地檢視災情,指導防災減災。
吳向陽表示,對於後續重建,只能等冰雪融化後人工清理。“農作物就算了,只要能出資把大棚重新建起來,就知足了”,他記得2018年雪災投保的農戶一畝地獲得1.5萬元補貼,能夠覆蓋建造新棚的成本。
他的300畝農場中能夠修復的大棚鋼管數量佔比為30%,預計需要投入20名工人花費三四個月來修復。
但殷浩認為,災後重建比當初建園的難度更大。“建園時棚內僅需清除雜草,現在災後留下的水泥柱和鋼架都需要清掉。即使能夠留下10%的葡萄樹,我也不可能為此重新在原地修復,代價太大。”
由於經歷過2018年的雪災,武漢當地的很多農戶都購買了保險,但仍有部分農戶沒有買保險,後者相對更加憂心忡忡。荊州市公安縣的一名大棚種植戶劉博有275個簡易大棚,目前只剩下七八個沒塌,由於未買保險,需要自行承擔一千多萬元的損失。
災後重建對他而言也遙遙無期,“在倒塌的每個棚內,還有近萬斤的碎冰”。他們目前只能等待,等待天氣轉好,冰塊自行消融。
南方週末記者以農戶身份前往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詢問如何補償農戶損失的問題。對此,負責接待的工作人員表示,農戶買了保險就找保險公司賠付;對於沒買保險的農戶,他們正在幫這部分人爭取救濟金。武漢市農業農村局要求及時做好和農業政策性承保單位的銜接和工作提示,確保農民受災後及時開展現場查勘、定損和理賠工作。
目前,武漢市農業農村局已經催促部分保險公司開始預賠付。2月6日,武漢首筆雨雪冰凍災害農業賠付已到位。在湖北銀保監局黃陂監管組的陪同下,武漢精耕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收到人保財險黃陂支公司的預付賠款24.5萬元。
“此次凍雨對小麥、油菜的影響相對較小。”汪華指出,但對於種植小麥、油菜的農戶而言,接下來還有一關。
他提醒,田間冰雪積存還很厚,而溫度很快要升到13度,升溫融化後,容易大量積水,特別是溝邊上的、非標準農田旁邊的鬆軟土塊,“凍住後突然解凍,水一衝,容易造成田間積水”。
“積水對小麥和油菜類的,特別是土壤的根部病害影響較大。”因此,他建議農民儘快開始排水。不同於大棚蔬菜的受災,次生災害對於小麥、油菜種植的影響更為致命,“成為糧食增產的障礙”。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大棚質量。劉博在另一個種植基地裡還有四十多個符合國家行業標準的大棚,“一個沒塌”。但他表示,(簡易大棚和標準大棚)二者成本相差十倍,而“農民沒有那麼多錢投”。
梁紅豔認為,有必要提高南方簡易大棚的建設規格,提高鋼管的厚度與搭設密度。她舉例說,當前簡易大棚的鋼管厚度大約為1.2㎜,如果提升到1.5mm,就可提升大棚的承重能力。
她指出,災害天氣是偶然性的,可以採用無人機除雪等科技手段提高大棚應對災害天氣的能力。據她瞭解,未買保險的農戶多是出於成本顧慮,因此,她建議國家可降低設施農業的投保門檻,以鼓勵更多農戶投保。
梁紅豔還表示,臨近年關,大棚垮塌對於保供也有不利影響。“本地蔬菜的供應會受到影響,受凍之後蔬菜品質可能有所降低,價格也會有輕微波動。”但她表示,在強大的物流支援下,福建雲南的蔬菜依然可以運過來,“保障基本民生應該不成問題”。(應受訪者要求,吳向陽、殷浩、劉博為化名)
南方週末記者 魏翠翠 南方週末實習生 林書棋 許語芹 陳陽 陳丹
責編 錢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