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與希特勒:光與影的纏鬥》,作者: (日)大野裕之,版本: 商務印書館,2023年9月。
推薦理由:
查理·卓別林與阿道夫·希特勒的出生日期只相差四天,不過,這兩位在公眾印象中都留著標誌性小鬍子的男人一個成為了為無數人帶去歡笑的喜劇大師,另一個則成為了將世界拖入戰爭深淵的惡魔。日本卓別林協會主席、劇作家大野裕之的這部別開生面的作品把這兩個從未直接碰面的大人物並置在一個舞臺上,講述了一段精彩的“幽默挑戰強權”的故事。提到這個主題,讀者可能會立馬想到卓別林創作的《大獨裁者》,大野裕之在書中著重對這部電影作了精彩的歷史語境還原。
作為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它剛好拍攝於希特勒統治最為黑暗的時期,而它講述的故事——一戰時期託曼尼亞王國的獨裁者對猶太人發起的殘酷攻擊——無疑直指希特勒的暴行。它將卓別林帶入種種風險之中,也成為了他勇氣的證明。相較於其他反納粹影片更為獨特的一點是,即便在二戰結束後,《大獨裁者》依然在“冷戰”、伊拉克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中向權力發起質詢,製造著一輪又一輪的風波。在大野看來,《大獨裁者》充分體現了卓別林獨特的才華。在電影的末尾,理髮師慷慨激昂地進行和平演說,劇情戛然而止。聽理髮師演說的觀眾並不存在於電影中,而是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卓別林透過這種打破“第四面牆”的留白,邀請每一位愛好和平的觀眾都參與到反抗極權的藝術實踐中,這也讓《大獨裁者》能夠不斷在再闡釋中獲得新的生命。
同時,大野還認為,卓別林的幽默藝術對歷史的洞察力遠不止停留在單純對政治權力的省察,而是還進入到媒介的層面。大野對《大獨裁者》中出現的“議員”這一角色作了非常精彩的分析。電影中,獨裁者希克勒的演說是一種混合了德語和英語的“胡說八道”,需要經過一名譯員的轉譯才能被理解,而譯員的轉譯卻和原意相去甚遠。媒介營造的擬態環境塑造了人們感知到的現實,某種程度上,它才是真正值得警惕的“權力”。卓別林和希特勒生活的年代,大眾影像媒介開始崛起,大野評價,圍繞《大獨裁者》的鬥爭,其實也是深諳影像力量的希特勒和卓別林之間的博弈。就像希特勒借助影像抹黑猶太人一樣,卓別林也成功地用《大獨裁者》徹底腐蝕了希特勒的媒介形象——如今在網際網路上已成模因的《帝國的毀滅》中的元首,幾乎完全脫胎於卓別林的創造。因此,卓別林與希特勒的纏鬥才不僅是幽默與權力的對決,更是光與影永不停息的纏鬥。媒介製造的幻象是現代社會人們面臨的基本境況,解放與被奴役的可能性並存其中。
編輯/宮子 劉亞光
校對/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