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爺爺生病住院,孫子考完試一個人坐公交轉車來看爺爺,爸爸見到後趕緊給他點了外賣。
爸爸說:孩子就是學習差點兒,孝心還是可以的。
網友評論亮了:
有網友說:他只是榜上無名,並不是腳下無路。
也有網友說:三觀正,比啥都好。
學習不是一個人的全部,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更會有適合自己走的路,不必刻意強求學習。
曾有言:“父母本是在世佛,何須千里拜靈山。”
有孝心的人,這輩子的運氣總不會太差。
二,
都說孝敬父母是最大的福報,那為何還有很多人不懂得孝敬父母呢?
我認為可能的原因有兩種:
一種是,父母對孩子太過溺愛,100%的付出,沒有教會孩子感恩的行動。
當孩子認為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麼過度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便會養成,更會養成“公主病”,成了“啃老族”。
現在很多父母對於自己的父輩都沒有做到足夠的尊重,同時又對孩子百般寵愛,這樣就讓孩子感覺到,長輩對晚輩照顧是應該的。
與此同時,晚輩對於長輩要如何,他們透過自己父母的言傳身教,得到的經驗就是,不用在乎長輩的需求。
另一種,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相對的。
很多人都知道孔子曾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出自《史記·孔子世家》。
對於這句話,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
字面理解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
如今很多人提到三綱五常,提到道德標準時,都會提到這句話。
然而有一些人對這句話卻有誤區。
比如有的人認為:
我是你老闆,你是我的員工,我給你工資,叫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
我是你長輩,你是我的孩子,孩子就該聽父母的話,我讓你做什麼,你就要做什麼。
有了這樣的理解,就有人會認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似乎員工就像奴隸一樣要聽老闆的,晚輩就要像家中的僕人一樣聽長輩的。忤逆上級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
真正認真理解過史記,研究過孔子的人就會知道,孔子實際上是個非常開明的人,而且,孔子說過的很多話,都是二元對立的。
就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解釋是相對立的。
在《禮記·禮運》中有云:“何為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這兩句話有著相似的意思。
倘若君是個為人仁義的人,那麼作為臣子的也會效忠於他;倘若君不仁,那麼臣子自然不會忠誠,甚至會把他幹翻。
做父母的如果很仁慈,那麼孩子也就會孝順他們;倘若為人父母做不到仁,那麼就別怪孩子不會孝順。
有些做父母的經常惡意對待孩子,那麼孩子如果以後不仁這樣的父母,也是讓人理解的。
所以,不要覺得,你是父母,孩子就一定聽你的。
三,
俗話說: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
年輕的時候似乎還不覺得父母養育自己的辛苦,也不能理解為何有時候父母會忙的顧不了家,甚至不能理解,為何父母要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認真讀書。
如今長大了才知道,父母對我們說了許多,只是不想讓我們走上他們曾經走過的認為錯誤的路。
很多的人際關係的和解,都是源於互相理解和接納。
要知道,每個人做事的動機都是好的,沒有誰會為了害了誰而處心積慮,更不會一邊給自己內心添堵還一邊用心照顧著誰。
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很多,外柔內剛的人亦有很多。
無論一個人說了些什麼,都不如看這個人是如何做的。
無論何時,從自己做起,做孝順長輩的事,自己的福報也就來了。
你若相信因果迴圈,那麼,你就會明白,如何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我們無法要求別人,那就從要求自己做起吧。
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有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百善孝為先,那麼我們就從孝字開始吧!
孝字在心,天道開也,故而,孝順指引腳下的路。
四,
為人處事經驗有很多,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但人心不變。
這幾日學愛佛僧老師的《史記》課程,更是感受到愛老師所說的:
認知是接觸很多東西,之後自己對其去汙,去辨清適合自己的那部分。
世事難料,很多事情不容易把控,就比如攢錢這件事,我們只能鍛鍊自己應對的能力。
對於《史記》,哪怕弄懂其中的一半內容,認知的提升也會突飛猛進。
一年又一年,每天我們都在經歷各種各樣的人事物,那些打動我們的事情,總能在歷史的長河裡窺見一二。
曾有云“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
《史記》就是這結合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經典文學,倘若你也想同我一起精進《史記》的學習,可以給我留言,新的一年,我們一起向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