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歲的火箭專家楊南生迎娶了27歲的張嚴平,這是一場不被看好的婚禮,只因為他們的年齡相差懸殊,整個婚禮沒有酒店裡的高朋滿座,只有陋室中的家徒四壁。
他們相差整整27歲,因為一次採訪而結緣,精神上的高度共鳴讓他們從相識到相知,從相知到相愛。
即便如此,在結婚的時候張嚴平還是不太瞭解楊南生真正是怎樣的一個人,直到27年後丈夫去世,她才逐漸瞭解到,丈夫在生前曾經創下了怎樣的豐功偉績。
楊南生究竟創下過怎樣的豐功偉績?
他們27年的婚姻有著怎樣的特殊經歷?
忘年交轉變為愛情
27歲的張嚴平是新華是的一名記者,在剛剛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人們的結婚年齡還都較早,27歲的張嚴平已經算是一個大齡女青年。
父母為之著急,希望她早日成家擁有自己的幸福,可是張嚴平絲毫不急,每次談到這個話題都讓父母為之操心,並很是不愉快。
然而令父母沒想到的是,令他們不愉快的是,讓他們不愉快的事情還在後面,女兒意外收穫了愛情,而是愛情的物件,卻是個已經60多歲老頭。
當時正處於兩會期間,張嚴平負責採訪內蒙古、陝西和甘肅的人大代表,她按部就班地一一登門造訪,按照提前準備好的問題來進行採訪工作。
雖然每天要說很多話,但是內心幾乎波瀾不驚,因為她早已習慣,而採訪其中一位叫楊南生的陝西代表時,張嚴平卻感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愉快。
敲開門之後,眼前是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笑吟吟地說道:“原來是記者同志啊,請進。”
張嚴平有些拘謹地走進屋,坐下來開始了採訪。
楊南生是我國卓越的固體火箭專家,起初張嚴平採訪的問題主要停留在工作上,但是固體火箭的研發內容有些是保密的,而張嚴平作為學識淵博的記者,問的問題總是非常直接地觸碰到保密內容。
楊南生回答的時候不得不盡量避免直接回答,這讓張嚴平感到著實有些為難,她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把這次採訪順利進行下去,只想儘快按照提前準備好的問題把這場採訪做完。
張嚴平本以為這場採訪就會這樣在枯燥中結束,沒想到楊南生的一個問題,頓時改變了採訪的氛圍,也給今後的二人帶來了特殊感情生活。
為了避免尷尬,楊南生突然轉移話題,和張嚴平聊起了藝術:
“你們80後都喜歡聽什麼音樂,喜歡看什麼書?”
這一下子吸引了張嚴平的興趣,開始表達自己在藝術方面的興趣,興致勃勃地和楊南生聊了起來。
他們聊到舒城的詩、貝多芬的音樂、的古今中外的優秀小說,聊得不亦樂乎,好像是兩個相識多年的好友,早就忘了彼此之間的年齡差距。
張嚴平27歲,楊南生63歲,這次聊天讓他們彼此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被理解,有了知音的感覺,尷尬的氛圍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兩人的歡聲笑語,張嚴平甚至已經忘了自己正在進行一次採訪,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談天說地,十分暢快。
在愉快的聊天中,兩個小時的採訪時間很快過去,張嚴平在楊南生的相送下走出門來,道別離去。
回去的路上張嚴平依然意猶未盡,她多麼想能夠再有機會與這位知音見面,也許是上天的安排,他們見面的機會很快到來。
走入婚姻殿堂
幾天後在代表團駐地,他們再次見面,楊南生的面容依然是那樣慈祥柔和,攤開兩隻手開玩笑地說:“記者同志又要採訪了!”
這次張嚴平並沒有問什麼問題,她更想聽楊南生滔滔不絕地發表他對藝術、對各種人事物的見解。
張嚴平在一旁靜靜地聽,從楊南生的話語中,她既能夠讀出學者的淵博,也能夠感受到孩童般的純真,聽他說話真的可以說是一種享受,而楊南生的眼睛更是散發著孩童般的清澈,彷彿從他的眼睛中一眼就可以看到其內心。
不知不覺間,張嚴平對眼前這個比自己大36歲的男人著了迷,在聊到盡興時,張嚴平帶著爛漫的神情好奇地問了一個問題:“你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楊南生以最鄭重的語氣給出了最浪漫的答案:
“我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在天上轉的人造星星裡,有我親手摸過的東西!”
這樣的交流讓張嚴平感到完全陶醉其中,彷彿自己的每一個藝術細胞都被完全打通,聊著聊著就忘了時間,這次分別時,張嚴平再也不願意放棄再見面的機會,向楊南生要了通訊地址,從此以後兩人就開始了書信往來。
接下來的時間裡,他們給彼此寫的信分別有近百封,信中談天說地、訴說衷腸,兩個僅僅見過兩面的人,在兩年的書信往來中變成了相識相知的知己,變成了相差36歲的忘年交。
從書信中,張嚴平深深瞭解了楊南生這顆孩童般純真的內心之下,所具有的豐滿而曲折的經歷。
楊南生1921年生於福建,在戰亂中成長和學習,考入了西南聯大,畢業後到美國留學,後來與同學莘耘尊在英國結婚,育有一雙兒女。
在國外的生活給了楊南生開闊的眼界,也給了他很好的工作機會,在優渥的生活條件下,他的靈魂變得愈發豐滿而有趣,事業有成,生活也非常幸福。
如果是擁有這樣的條件,有些留學生可能會選擇就此待在國外,而楊南生則更加心繫祖國,沒有選擇加入外國國籍。
1950年拿到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學位後,楊南生迫不及待領著家人回國效力,作為卓越的固體火箭專家,他參與了人造衛星的研發工作,為新中國的航天工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本來他可以和同期的科學家一起獲得“兩彈一星”等功勳稱號,可是楊南生專心於工作,對處理上下級關係這類事情很少操心,因為向領導提意見都遭到冷落,從功勳科學家漸漸變成了被忽視的一個人。
事業的不順並沒有讓他氣餒,他說:“只要我參與研發的東西能讓國家更強大就足夠了,其他的我不去想他。”
對於楊南生來說,只要自己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就已經心滿意足,至於有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懷抱,並不是他所在意的,這種豁達的心胸無不來自於他那豐滿而柔和的靈魂。
然而命運並沒有因為他的樂觀而放過他,1980年妻子因為肺癌而去世,從此孑然一身,一直到遇到張嚴平。
在你來我往的情感表達中,他們有了在一起的打算,當65歲的楊南生把自己的打算告訴兒女時,兒女送上了祝福:“我為爸爸能夠再次獲得愛情而高興。”
而當27歲的張嚴平把自己的打算告訴父母時,卻讓整個家裡充滿了爭吵聲。
母親說:“那麼多優秀年輕人你不考慮,卻偏偏要嫁給一個60多歲的老頭,你究竟中了什麼邪?”
朋友們勸她:“你們之間相差36歲,他根本陪不了你多久,等到他去世時間,你也老了,到時候再尋找新的伴侶就難了。”
反應最為激烈的是張嚴平的父親,拍著桌子向女兒吼道:“你要是和那個老人在一起,我就和你斷絕父女關係,你以後就別進這個家。”
父親的話讓張嚴平難過得流淚,但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她還是選擇了離開,收拾行李獨自從北京的家裡來到了西安。
在西安楊南生住處,他們舉辦了簡單的婚禮,沒有熱鬧的儀式,沒有高朋滿座的酒席,甚至沒有雙方父母在場,張嚴平的親朋好友中僅有幾位要好的朋友來參加了婚禮,這場婚禮就像是在掛著喜字的陋室中吃了一頓家常便飯。
雖然婚禮簡單,住的房子也簡陋,但是張嚴平甘之如飴,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在一起就是因為愛情。”
完婚後,楊南生決定搬到北京去,因為張嚴平在新華社工作,需要經常在北京,楊南生要去北京陪她。
楊南生在工作上並不如意,他願意讓這個二人家庭以妻子張嚴平為中心,為了妻子能夠安安心心地工作,兩人一起生活在北京。
在北京沒有房子,也不方便住在張嚴平的父母家,他們就住在單位給楊南生安排的航天大院裡,雖然生活中甜甜蜜蜜,精神無比富足,但是物質上卻受了不少苦。
精神富足,物質清苦
楊南生的戶口搬到了北京,但是由於單位裡有人在給楊南生使絆子,他的單位關係卻沒有轉到北京,依然留在西安。
這讓他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都非常不方便,甚至連居住的頂層房子因為年久失修而漏水,都沒有人願意給予修理,因為需要楊南生單位開具相關材料才行。
每次下雨兩人都要忍受漏雨,在暴雨之夜中,90歲的楊南生常常嚇得不知所措,張嚴平看著無比心疼,下定決心要解決住房問題,讓丈夫安安心心度過一個晚年,
為此她開始上訪,前前後後做出了一年多的努力,在航天大院的幾個朋友的幫助下,終於把楊南生的單位關係轉到了北京。
她給相關部門寫信,極力陳述楊南生曾經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得到了航天部門的高度重視,航天科技集團在後來還專門為楊南生出版了個人傳記,讓這位功勳卓著的科學家在晚年獲得了他應有的榮譽和體面。
2013年3月5日,楊南生在安詳中離開了人世,享年92歲,56歲的張嚴平失聲痛哭,悵然若失,久久無法從悲傷中走出。
後來為了緬懷和丈夫之間的感情,她決定去重新走一遍丈夫當年在大江南北走過的路,從上海到北京,從北京到西安。
越是深入瞭解丈夫的過往經歷,她越是佩服丈夫生前是多麼偉大的一個人,她覺得如果重來一回的話,她或許在知道了丈夫的功績之後根本就沒有勇氣直接和他在一起,因為她可能沒有底氣。
丈夫生前對國家付出了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其他的精力全然給了第一任妻子和兒女。
後來和張嚴平結婚後,又給了張嚴平最大的愛,就連反對他們在一起的岳父岳母,他都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包容。
起初張嚴平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決然離開家和楊南生結婚,很久都沒怎麼和家裡聯絡,是楊南生勸她還是去修復一下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後來張嚴平開始給父母寫信,接著楊南生也開始和岳父岳母通訊,就這樣透過多次通訊之後,張嚴平的父母終於認識到了這位女婿是多麼好的一個人,逐漸放下了心中的芥蒂,接納了這個比自己年齡還大的女婿。
結語
在他們27年的婚姻裡,張嚴平是幸福的,雖然物質不富裕,但是精神就像泡在蜜罐裡,後來她寫了一本回憶錄《君生我未生》,全書洋洋灑灑24萬字,盡是對他們點滴幸福的記憶,在張嚴平的心裡,楊南生在她生命中的地位是無人可以替代的,正如她所寫的那樣:
“南生,父母給了我生命,你給了我靈魂。”
- 作者:魯道夫
- 編輯:魯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