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孤閱,有很多關於自由的討論,或宏大或微觀。看似抽象的概念和討論,其實都是希望能幫你看到那些身邊的、關於你自己的、再具體不過的「自由」。
自由是你不必按照大多數同學的方法去耗過大學生活,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去設計你要如何學習。
自由是你不必像多數留學生一樣僅僅挖掘學校的資源,融入當地社群更是你的身份帶給你的不可多得的機會。
自由是你不必亦步亦趨攘攘商人常規的資源尋找路徑,線上或是線下,你都可以用自己的雙腳踩出屬於你的路來。
自由,是你擁有自定義人生的勇氣。
首先我糾正一件事,「唯績點論」是在學校裡面的一個迷思,出學校之後你會發現它是個謊言,社會不是「唯績點」的。
其次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所謂「高績點」,什麼叫高?有個理論叫「二八法則」,你花 20% 的精力,達到 80% 的效果,剩下的 20% 你可能需要花 80% 的精力才能達成。
絕對意義上績點肯定是越高越好,但問題就在於你為了取得那 0.1 的優勢,你放棄了什麼?我考慮的不是越高越好,而是你的機會成本。
那些留學機構要求「高績點」,是基於他假設你是沒有機會成本的,但是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為了獲得更高的績點,你放棄的可能是申請中其他的優勢,比如你的託福成績,你對政治哲學、倫理學的瞭解;
你的眼界如何?你讀了多少篇論文?你有沒有自己的原創性研究?你有沒有文獻綜述的能力?你有沒有問題意識?你對未來有沒有清晰的規劃?你有沒有法學院要求的其他的加分項?
準備這些都是要花時間的,所以當我說「機會成本」的時候,意味著你花在提高績點上的時間是以其他的事情完不成為代價的。
如果這個時候你評估自己時間真的是非常的多,不睡覺也要什麼都學,這些東西全都能兼顧,那確實是成績越高越好。
所以要求「績點高」不是問題,「唯一績點高」才是問題,只有在學校里老師會告訴你績點很重要。
當然也不能太差,比如說 3.0 以上就夠了,或者如果出國是要讀理工科的話,確實需要一個非常高級別的成績,比如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學科,這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不是以上這些情況,那麼現在你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的建議是可以更多地為未來的申請積累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花更多的精力在通識、實證分析等等這方面,可能的話再跨個學科之類的。
更加具體一點我會建議你(直播連麥者),未來要不要讀法學之類的問題,可以先 gap 一年再做決定,比如參考我當年的路徑:大二到大三之間 gap 一年,想清楚了,後面兩年還有時間轉向,也就是說可以帶著這個問題繼續讀本科。
你現在需要做的就是,保持當前的學習狀態,同時將燎原學院的工具用起來。
在燎原裡面你更多地去關注問題意識、學科框架、政治哲學等等提綱挈領的知識,以及「北大學霸課」裡面的工具型的課程就可以在學校的學習中用起來。
比如開學之後,你把這一個學期的課程轉變成——不僅是上課記筆記、完成考試、寫一篇非常水的論文等等——你的主線任務是,如果某位老師在業內有些名氣的話,你可以對他的學術思考進行一些探索。
拿我舉例子,本科時給我講中國史的那些老師都是國內的巨擘,都是很厲害的人,著作等身。他們在講課的時候會提供一個課綱,叫《中國古代史》,也就是發了一本教材。
理論上講想過這門課很簡單,你對照考試題型,把教材和課件裡面的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等的主觀題搞清楚,考試是不可能低分的。平時的論文在保證學術規範的基礎上也能過,只是可能分不會很高。但是這樣就是暴殄天物了。
當教授給出課程大綱的時候,第一件事是去找這個教授最近幾年發表了什麼論文,看他試圖在最近十年挑戰什麼樣的問題,他寫過什麼樣的書等等。
有了這些東西,再把他往年的課件拿出來對比,我當時發現課件上的側重點其實跟他的研究方向是直接相關的。
比如不同的人講中國古代史,側重點一定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注重的是官僚制度的演進,有的人注重的是政治鬥爭,有的人注重的是軍事史。
這一件事情就能一箭雙鵰——針對他過去十年的研究讀了幾十篇論文之後,我基本上能猜出來他最後期末考試要問什麼,其實就是在問他自己當年研究的那個問題,考題幾乎就是他從自己過去寫的五十篇論文裡面選了三篇,出成了三道題。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師資配置,或者類似的思路,你可以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做這件事,它不僅能讓你覺得學習是有意義的,而且也很有意思。這樣學起來不僅不累,最後收穫還比較多,成績也是不會降的。
甚至你花的時間可能會更少,你能在頭一個月就學完整個學期四個月的內容,後面上課就可以隨便聽一聽了。在燎原學院裡面你能學到很多這一類學習方法的方法論。
首先你的出行要先搞定,駕照和車。在國外稍微偏一些的城市沒有車太不方便了,買輛二手車,那種一兩千刀就能啟動起來的車,能上路就行。
然後你可以做的有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去參與一下當地的教會。你和你的寄宿家庭商量一下,在他們禮拜的時候一起去,找教會給你安排做一些當地的義工;
或者無論你是做義工還是什麼其他的和當地社群有互動的事情,這些都是要在教會里面做的。這樣至少能夠讓你在當下出不去遠門的情況下,或者說在你步行範圍之內,每天都有一件可以做的事情。
而且這樣的經歷很難得,因為以後如果你再自己出來的話,你是絕對不會選在這個地方的,除非你未來可能在美國結婚之類的,但那樣這個機會也是在很後面。
如果僅僅是體驗的話,這個機會確實很難得。而且你放心,more connected to local community 這件事肯定是有收穫的。
另外一件事就是在線上打造個人品牌。你去學一些東西,可以是在孤閱,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學,還是跟思辨、知識結構等等相關的東西就行。
1 月 26 號是孤閱的十週年,到時候我們會有很多新的計劃,有面向老成員的,也有新成員的一些准入通道之類的,都會開放。很多老師也會迴歸,有很多有意思的活動。到時候你可以來參加,找找夥伴和新的機會。
往後你(直播連麥者)回國讀漢語國際教育的這個想法,我跟你先說一下這個行業的大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的就業一般是在海外的語言學校,這樣的語言學校有兩種,一種是本地人開的,類似於中國的新東方,這樣的他更懂本地人;
另外一種就是類似於英孚、華爾街這種,是外來的和尚在中國唸經。中文教育也是一樣的,只不過中文教育的外來和尚是孔院。
讀對外漢語教育或者漢語國際國際教育的時候,最終實際上還是要考一個證,叫作「漢語教師資格證」。這個證能保證漢辦或僑辦機構能把你送到孔院裡讀書。
如果你以後不想走體制內的話,可能這就不是一條特別好的路,因為真正在國外做漢語教育比較厲害的,還是私營部門,孔院更像是一個意識形態滲透的地方。
我的建議是你有機會的話去一些當地有名的中文學校,私企或者老華僑辦的,要不然就是不僅教中文,可能主打的是日韓等等相關教育。
然後你問一下成為對方的漢語教師需要什麼,是否是需要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還是說要求有本地的雙語教學的證明。
因為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在這種機構不一定是被承認的,只是從理論上講,如果你拿到了這個證,你就成為了大外宣的一部分。
你仔細想好,要不要花幾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紅色」對外輸出的一份子。當然你可以這麼選,我也見過不少人是這麼選的。
當年我的方法很野,分為線上線下兩種。第一種是線上,我會直接在淘寶或者 1688 上搜索某個商品,先訂一些貨,然後藉機去和商家溝通。
比如說當時我要搞茶具這件事,我覺得烏金石茶盤挺好的,就先花了 3000 塊錢訂了五個茶盤,其實我並不需要茶盤,但是藉此機會就留下了老闆的聯絡方式。
之後我就和他打了幾個電話,搞清楚他的工廠在哪兒,然後告訴他我正好在附近。大概是這樣就和泉州的幾個老闆建立了聯絡,包括當地的茶農茶商之類的,也都是這種方式去拿到資源。
以及還問了一些家裡做生意的朋友,去對方工廠裡實地看了看。然後我就請這些人吃飯,和對方表明來意,表示自己可能現在沒有非常大的需求,但之後準備出海去做生意,看對方有沒有拓展海外市場的意向之類的。
這些老闆一聽有機會開啟海外市場,就又叫了更多的朋友。然後就透過這樣吃吃喝喝聊聊天的方式,去了解他們,哪些人是靠譜的、能做實事的,哪些人可能會虛頭巴腦一點等等,這樣來做一些篩選。
第二種方法是線下,比如後來我又去了德化,然後發現一般做 ToB 生意的製造業,有些會在某條街聚集式地開一個門店,店裡的人可能百無聊賴地抽著煙、喝著茶。
我就直接進店裡,跟老闆說我們一起喝個茶、聊聊天。我當時還準備了十幾包 Golden Virginia 的菸草,金弗吉尼亞的手卷菸絲,到一個地方就給老闆分享這個手卷煙,教他們怎麼卷之類的,他們會很好奇這是什麼,這樣下來我們就變成了煙友(哈哈)。後來熟絡起來之後他們就帶我去他們的廠子裡參觀。
所以我當時是透過這種方式,認識了最開始的那一撥人。當然也有可能去某個地方全程會撲空,沒有任何結果,這就要看你能不能承受得了這樣的冒險;
也要看你隨機應變的能力,因為你人都去了,其實有一萬種方法等著你去發現,也都不是教科書能教你的。
現在讓我去做,線下可能去展銷會是一種辦法,線上可以去找各個平臺做不起來的那種賬號,比如你會看到有些賬號拍的影片很抖、很糊,但是隱隱約約能看到他家的貨還不錯。
這種可能是家裡的孩子讓爸媽把短影片做起來,但這個孩子自己沒時間幫父母,父母又不太會,做得很不專業——你從影片裡可以反推他們是什麼樣的情況,這樣你的目標也就找到了。
當然如果想做電商的話,有好多平臺會有線上線下的課程教你怎麼做,你就可以把這個當做交一張門票,不要指望他們真的能教你什麼,但這至少是一個突破口,你和對方溝通看能不能給你介紹一些類似的資源或者路徑。
其實好多事情開始都是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拿點小錢,砸出這個行業裡面的第一個人,然後透過他去擴充套件。開啟行業的第一批人是最重要的。
掃碼免費解鎖孤閱公開課
進入「驚奇分享」觀看更多船長連麥診斷集錦
—— 連麥徵集 ——
船長一對一連麥診斷開放免費申請通道
每場連麥活動不設定主題限制
大學畢業生、創業者/副業者/Gapper、家長
皆可輪番上麥提問
你將有機會讓船長提供針對性的決策建議
掃碼填寫【連麥申請表】
小雅線上時間:週一週二、週四週五 14:00 - 22:00
部分小雅因在海外有時差,線上時間有所調整
連麥名額有限,有意向請儘快填寫申請。
小雅會在一個工作日內檢視申請結果,並邀請符合條件的船員加入連麥群。
編輯、排版:雅婷
諸位孤獨的閱讀者們,大家好。
由於公眾號推送規則的調整,很多讀者可能無法及時,甚至難以再看到孤閱的推文了。對此我們非常遺憾。
如果你還願意繼續和孤閱保持聯絡,希望能將孤獨的閱讀者公眾號設為星標,或者時常點開推送、在看、留言、轉發等等。
謝謝你來,希望我們能一直敢於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