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的皇帝位是李斯趙高密謀矯詔得來的?
我們在讀秦朝歷史時,關於始皇帝的皇位繼承人有很多看點。
正史中把秦二世胡亥繼承的皇位定義為矯詔得來,而扶蘇則是始皇帝真正的繼承人選。
之所以是這樣,皆因太史公《史記》中所記載:
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在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所,未授使者。
高乃與公子胡亥、丞相斯陰謀破去始皇所封書賜公子扶蘇者,而更詐為丞相斯受始皇遺詔沙丘,立子胡亥為太子。
以上這兩句出自《秦始皇本紀》中,這記錄的是始皇帝最後一次出巡,在沙丘病故前後的事件。
除此之外,該事件還在《李斯列傳》中多有詳細記載。
透過對這些資料的研讀,我們可以看出始皇帝屬意讓長子扶蘇到咸陽主持他的喪葬事宜。
雖沒明示讓扶蘇當太子,但也比較明顯有這層意思,否則大老遠的非讓他過來主持喪葬幹嘛。
但我們也發現這個事件中,絕大多數都是趙高、李斯以及胡亥三人之間密謀對話。
而謀劃的就是如何讓胡亥繼承皇帝位,並如何把扶蘇及蒙恬除掉。
最終的結果就是李斯親自更改始皇詔書,明言胡亥為太子,再者發假詔以扶蘇“為人子不孝”為由讓其自裁,而蒙恬“為人臣不忠”為由賜死,蒙恬死後的三十萬大軍交由王離接管。
這些都作為正史記載於司馬遷的《史記》中。
為此我們是不是有疑惑,在沙丘始皇帝病危乃至病故,趙高李斯胡亥三人如此秘密之事,還有第四人知道嗎?
太史公司馬遷是如何知曉他們三人周密而又完備的矯詔計劃以及相關交談內容?
就像是我們在看電影一樣,影片中三人正在一間隔音很好的馬車上密謀,作為觀眾的我們,當然知道他們三人密謀的是什麼。
或者也可以說是,三人的密謀正好被錄影到或被錄音到,以致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聽到。
但古代可沒有錄影機錄音機,司馬遷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況且太史公寫《史記》時,始皇帝駕崩已過去一百多年,根本不可能親歷事件。
話題說到這,我們的問題也來了。
問題一、司馬遷是從哪裡得到該事件的訊息,以記錄如此詳實的史事?
問題二、胡亥真的是與李斯趙高密謀改詔得承皇帝位嗎?
問題三、秦始皇想傳位給誰?扶蘇還是胡亥?
我們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
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史料來源有很多,除了當時存世在民間的各類書籍外,他本人還親自到全國各地蒐集資料,這當中也包括口口相傳的口述內容。
還有一非常重要的來源,那就是原秦朝皇宮的官方檔案,也就是秦國曆代乃至統一後的秦朝歸整收藏的史料。
如《秦記》,它內中記載的應該是秦國秦朝歷史事件,原始版本記載些什麼樣的內容或文字如何記述的我們不得而知。
但從《史記》中我們能找到些痕跡,因為司馬遷正是參考了《秦記》當中的內容。
只是語言表述上作了些改變或區域性刪除,如歌頌秦國秦朝及秦始皇之類的,多少會被他更改。
如:...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
這句是《秦始皇本紀》中李斯向始皇帝奏請的一段話。
可能李斯有說過類似的話,也被秦朝史官記錄到《秦記》當中。
但原話可能被司馬遷作了些修飾,這樣就改變了李斯的本意,讓我們從中看到的李斯是一個“焚書”極力推動者,他連《詩經》、《尚書》、諸子百家的書都無法容下。
從上面內容中,我們也能看出,李斯只是建議民間不得藏詩書。
但史官和博士官(負責文獻編撰歸檔並教授學問的官職)可以,也就是說當時秦朝官方是有很多這類藏書的。
所以司馬遷相當一部分史料是參考了秦朝官方收藏的書籍。
這應該也得益於劉邦在進入咸陽時,蕭何將這些書籍收集起來。
後面漢朝建立後,自然也成為漢朝廷的官方檔案典籍。
但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在沙丘的密謀之事,則肯定不會出現在秦朝廷的官方史記中。
趙高李斯兩人智商高決不會幹出將自己的陰謀昭示後人的行為。
胡亥雖沒他兩人的高智商,但至少智商是個正常人的水平,他難道會不清楚自己如是篡位,被天下人所知,那意味著什麼。
正因為這樣的推斷,司馬遷不可能從史料中知曉他們三人當時的情況。
那唯一的可能性,只有從他人口中得來的資訊,既然是這樣的史料來源,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秦二世時,農民起義點燃了滅秦的熊熊烈火,各路反秦義軍都將秦朝定性為“暴秦”。
但反秦總得有些個說辭讓眾人信服,不能只口頭說“暴秦”就完事了,得加點料讓它坐實。
所以三人“密謀矯詔”這樣的故事就流傳出來,以示秦二世得位不正。
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這段出自《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和吳廣起義時,宣稱二世皇帝非實際接班人,扶蘇才是真正的秦二世。
大澤鄉的起義宣言就是以這樣的理由對天下公示。
陳勝的用詞是“聞”,也就是從別人那聽來的,保不準可能是陳勝和吳廣兩人私下杜撰的。
陳勝的話被司馬遷記錄到《史記》中,這個史料的可靠性還是比較高的。
因為陳勝在當時應該是對著所有起義軍講的,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史書上說當時有900多人,因此有這麼多人親耳聽到,就會被流傳出去。
從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司馬遷應該是以流傳已久的傳聞作為參考,中間也可能加入了各種版本的口述,結合自己的思想進行編撰,得出胡亥趙高李斯“密謀矯詔”的故事。
如《秦始皇本紀》中記載讓扶蘇回咸陽的內容是:與喪會咸陽而葬。
而《李斯列傳》中則是: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多了一句“以兵屬蒙恬”。
為什麼會多出這麼一句呢?
我想可能是本紀寫好後,司馬遷又從其他人口中得到關於此事件的補充訊息。
他篩選後將此句加入到後者傳記中。
這也證明了“密謀矯詔”的確為透過傳聞而編撰出來的。
好了,由此我們就可以解答問題二:
胡亥真的是與李斯趙高密謀改詔得承皇帝位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沒有任何實證或人證,只是傳聞不足以說明。
沒有密謀改詔,那秦始皇實際就是傳位給胡亥而非扶蘇?
是這樣嗎?這是我們的第三個問題。
在《李斯列傳》中記載了以始皇帝的名義發給扶蘇的“偽詔書”內容。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司馬遷應該將此“偽詔書”定義為李斯和趙高密謀的傑作。
我們先不論此詔書是否真偽,只看此詔書原文是不是這樣的。
從內容上來看,按常理來說,此類詔書在事後應該會詔告天下的。
否則一個秦朝公子和一個戍邊將軍突然不明不白的死了,無法對天下有個交待。
所以必須公示出來,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們因為什麼而死。
因此,這個詔書內容原文天下人都知道,司馬遷也就沒必要去作特別修飾更改。
在此詔書中,始皇帝斥責扶蘇在邊地督軍沒有尺寸之功,十多年來,還多次上書誹謗自己,諸多不滿皆是因為沒讓他成為太子,對自己實在不孝,讓其自裁。
另外對蒙恬也不滿,不好好勸扶蘇,又知而不報,沒有盡到人臣的責任,所以賜他自盡。
個人倒覺得,這詔書出自始皇帝本人意願的可能性很大。
通常,人到晚年多少會有神智不清的時候,雖說他在死時只有49歲,但我們不能按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古代。
扶蘇的儒之寬仁與始皇帝的法之鐵血,兩者政治理念完全不同,也因此常常起衝突,以致扶蘇被罰下放到北地。
或許那時候始皇帝是有意讓扶蘇成為接班人,下放也只是鍛鍊鍛鍊他的心志,讓他明白治理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有多麼的不容易,讓他吃吃苦頭清醒清醒,別再那麼迂腐。
但十多年來扶蘇從未改變初心,這在始皇帝眼中是絕不允許的,越往後就越對他沒有信心。
既然沒有信心,也就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太子之位另尋其他兒子。
我們設身處地的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集團公司的董事長,辛苦創業得來的大好局面,晚年考慮接班人時(假設子女有二十多個),會將與自己理念完全相背的兒子考慮進去嗎?
況且自己為了長壽在很多山上做了很多善事,而這個兒子非但不理解自己,還時常寫信說自己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等等,這麼不孝你說氣人不?
我想你應該不會考慮這個兒子吧。
要想公司長遠好好的發展,那經營理念必須得和自己一致吧,至少是相近才行。
所以,始皇帝晚年時應該不考慮扶蘇作為接班人了,而更中意得“法家真傳”的胡亥。
那想好要傳位給胡亥,始皇帝必須得為他掃清以後可能出現的不利因素。
或許始皇帝本意不想殺扶蘇,但年齡大了又有重病在身,神智一時發昏,難免做出些違背本心的事來。
因此,他寫下詔書,讓扶蘇和蒙恬都自裁也就好理解了。
綜上等等跡象分析,扶蘇並不是秦始皇心中的皇位繼承人。
秦二世胡亥得位也並非《史記》中記載的那樣“密謀矯詔”而來。
始皇帝在沙丘病重之時,極有可能真正下了詔書立胡亥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