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磚
編輯|青磚
鏢局是專門保護行商以及富商大賈、達官貴人的財物和人身安全的一種民間機構。
那麼,鏢局這種特殊的行業究竟什麼時候、由誰第一個先開始創辦,或者開始從業的?
史料沒有詳細的記載,而且專家們也說法不一,但是,鏢局在清朝興盛是眾人認可的。
武術是鏢局得以實現功能的基本手段,鏢局的產生依賴武術的發展。
那麼,清代鏢局對武術傳播體現在哪些方面呢?而走鏢鏢師真的是個個武功高強嗎?
一、鏢局產生的條件
清朝是中國武術最為繁榮,並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
中國武術發展至清朝時,開始空前發達,不僅湧現出了眾多的武術流派,形成了不同的拳種和風格。
而且武術開始走出封閉的家族傳播和鄉間傳播,藉助各種各樣的載體進入社會。冷兵器時代的結束,武術逐漸淡出軍隊,走向民間。
清入關後,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織,再加上清政府的日益腐敗,越來越多的習武之人不再靠武舉而走向仕途,而是在民間秘密結社習武。
這使武術有了空前的發展和繁榮,體系更加完善,拳種更加豐富,並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逐漸發展成集防身、健身、養身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文化系統。
明朝時商品經濟開始發展,到清朝時期商業資本活躍,商品流通範圍逐漸擴大,商業的這種大發展導致流動比以前活躍,這需要更多的貨物販運和資金的流動。
另一方面,清王朝統治時期,各種民間的秘密結社、反清勢力盛行,又加之清政府的日益腐敗,民不聊生,流寇猖獗。
這增加了商品在長途運輸過程中的各種風險,鏢局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在城市開設鏢局開設了武術傳播的新形式
我國民間武術是在封建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文化形態。
由於受封建小農經濟的制約和武術門派封閉、保守勢力的影響,武術拳種的傳習大都以宗族傳、世傳、門派內傳為主,或一個地區流傳為主,分化較少。
清朝時期由於商業的發展,鏢局行業的出現為習武者開闢了一條立世謀生之路,使得武士們得以直接服務社會、自力更生。
由於當時只有大城市商業比較繁榮,所以很多拳師紛紛湧向大城市以求靠自身的武藝開闢領地、自立謀生。
這同時也促進了武術拳種的傳播和不同拳種之間的融合,促進了中華武術的發展。
在鏢局的鼎盛時期,在全國各重要商埠所設立的大大小小的鏢局不可勝數,其中較出名的就有30 多家,而最著名的、業務覆蓋最廣的,通行全國的有十大鏢局。
他們的創始人都是各拳種裡的名家大師,像北京會友鏢局的三皇炮捶門宋邁倫;河南賒店廣盛鏢局的心意拳宗師戴二閭;
山西平遙同興公鏢局的神槍面王正清;河北張家口三合鏢局的公議拳傳人安晉元等。下面以三皇炮捶為例闡述鏢局對武術傳播的推動作用。
宋邁倫 9 歲開始學藝,練習弓、刀、石、馬步、劍等技功,而後又多次拜師;
曾學過花拳、少林、大武功、潭腿、十三太保、砸磚開石、金鐘罩、點穴、卸骨等十多門派的拳術功法,大多數武藝能練到爐火純青,登堂入室之境。
但他仍不滿足自己所學,30 歲時出遊各地,到處拜師訪友,切磋武藝。在遊歷峨眉山時巧遇“峨眉真人喬鶴齡”。
宋邁倫拜喬公為師學習三皇炮捶,喬公去世後,他閉門三年在家研修平生所學,去粗取精,創編、整理了宋式三皇炮捶,獨創了宋式三皇炮捶的技擊絕技“夫子三拱手”;
同時創編了以“劈、砸、滾、翻”四大合力為一體的“子路大槍”。
宋邁倫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進京投清“神機營”報效國家,後因清朝廷腐敗等原因,他棄官不做,在前門外糧食店開設了“京都會友鏢局”。
宋邁倫把宋式三皇炮捶帶到京城,並規定為鏢局內必需的武功,凡有進“京都會友鏢局”者,不管其以前練過什麼武藝,都得與坐櫃的鏢師試手,重拜師,再度學藝。
自從三皇炮捶第四代傳人宋邁倫開設“京都會友鏢局”後,以會友鏢局為中心,三皇炮捶先後傳承了第五代、第六代弟子,這讓宋式三皇炮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弘揚。
三、鏢局開業時的“亮鏢”是一種很好的傳播手段
做鏢局生意要有三硬:一是在官府要有硬靠山;二是在綠林有硬關係;三是在自身有硬功夫,三者缺一不可。
開設鏢局並要站住腳,首先要亮鏢。事先邀請地方權勢、名商富紳以及各地同行,武術界高手,甚至各地的綠林豪強代表,光臨聚會,設宴招待;
並宣佈鏢局組織和執事名單,以資聯絡友誼。屆時還組織武術表演,擺設擂臺,鏢頭、鏢師上臺顯露身手以渲染聲勢,招攬生意。
亮鏢實質是江湖社會對該鏢局鏢師武術實力的一次考察。
若是關係不夠,亮不了鏢,往後生意就很難做;若是人緣不好,亮鏢時有人踢場,手底下沒有兩下子就乾脆關門算了。
亮鏢沒出事,鏢局才算立住了腳。
總鏢頭對自己身上練就的功夫的一次展示,這也意味著從此以後,他就靠這身本事完成走鏢的重任。
這本身就是對此門派武藝的一個宣傳,相當於大眾傳播中的廣告傳播,讓更多的人知曉這個拳種。
在亮鏢時如果有人踢場或挑戰,鏢頭靠自己的武藝戰勝了對手,會造成更大的輿論效應,很多武術愛好者會慕名而來拜師學習或切磋,這可以很好地促進了武術的傳播。
四、鏢局內鏢師之間的互相學習促進了武術的傳播和融合
鏢師是靠武功作為資本來換取報酬謀求生計的,全憑一身功夫吃飯,這是一項很危險的行業,隨時可能為護鏢而丟掉性命。
所以武術技能是鏢師最重要、最基本的技能。為了更好地完成護鏢的任務,鏢師都會拜師學藝、刻苦練功,掌握一身過硬的功夫。
每個鏢局都有練功的院子,供鏢師練武之用。
無論春夏秋冬、嚴寒酷暑,只要沒有護鏢任務,鏢師和弟子們都會在這裡苦練功夫,同時這也是鏢師之間互相切磋、互相學習的地方。
鏢局的鏢師之間彼此大多是師徒、師兄弟或是師叔、師伯的關係。
這種類似家庭式的、傳統的傳播方式透過口傳身授、耳提面命式的方法對武術進行了傳承。
這擴大了武術的傳播物件,促進了武術各拳種之間的相互借鑑,使武術各拳種的理論、技術更加完善。
如河北冀州梅花拳名師曹振譜是冀州城南大羅村人,跟大孔村孔繼祥學武術。
清朝末年,孔繼祥到北京開萬順鏢局,曹振譜又跟班學藝,勤學苦練,槍、刀、拳、棍無一不精。
後來孔繼祥病故,曹振譜繼承師業,為鏢局鏢頭很好地繼承並傳播了梅花拳。河北萬通鏢局的創始人“單刀李李存義”。
少時家貧失學,以幫人趕車為生,閒暇習長、短拳技,遍遊山東、河北、山西各地,拜訪名師,中年遇形意拳名家劉奇蘭,遂師事之。
後到北京與程延華等八卦掌名手為友,又兼習八卦掌,因淡於仕而辭職在保定開設萬順鏢局,保護商賈,兼授徒眾。
1894 年,他與程延華、劉德寬等結盟,倡議八卦、形意、太極為友門,摒棄門戶陋規,交流拳技,互授弟子。
還有擅長翻子拳、戳腳的王枝國曾創立永順鏢局於河北蠡縣,行鏢於南北二京之間。
他功力深、武德高,遠近仰慕,紛紛來拜師學藝,他的傳人很多,對翻子拳、戳腳的傳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五、走鏢過程中打出的“名號”促進了武術的傳播
千里走鏢,鏢師每到一處都要拜友投師、以武會友、切磋技藝、博採眾長、不恥下問,改變了傳統武術傳播的缺點,避免了傳統武術傳播中的文化排他性,擴大了傳播物件。
在走鏢的過程中,靠武藝排除路上遇到的各種危險,會讓鏢局及鏢師的“名號”異常響亮,這無形中促進了武術的傳播。
廣盛鏢局是最著名的、業務覆蓋最廣的、通行全國的十大鏢局之一,是山西形意拳大師戴文雄與長子文良、次子文雄等人創辦的。
總號設在河南賒店(今社旗縣),分號設在祁縣及內蒙。戴二閭(文雄)就是在走鏢時靠自己的武藝讓廣盛鏢局名聲大振,也讓形意拳威名遠揚。
滄州自清代以來,武術名師輩出,人稱臥虎藏龍之地,有“鏢不喊滄州”的舊例。任何武林強手保鏢到了滄州都掩旗不喊,登門拜訪名師。
但戴二閭護銀過滄州時,因隨從不明當地舊例喊鏢而引出滄州許多拳師,他們提出比試武藝,戴二閭讓過三招後,以心意特技使滄州眾拳師連連敗北。
這讓廣盛鏢局和形意拳的“名號”都打出去了,後來就有了李飛羽的拜師學藝。
還有一個例子,清末,天津“興順鏢局”鏢師張午亭護送戚年到四川順慶任知府,四川人陳震跟張午亭比試武藝,被張打敗,便拜張為師學習鷂子拳等。
鏢師在走鏢中的這種和武林人士的互相切磋、學習,對武術的傳播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六、結語
鏢局是以武術為基本手段進行商業經營的,實際上是將武術作為商品,用武術來實現盈利的,鏢局是清代武術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
武術被鏢局賦予了商業職能,客觀上拓寬了武術的功能,促進了武術的傳播。
利用鏢局傳播武術使武術的傳播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師徒傳承為主的內向、秘密、直線、封閉的傳播形式變為開放、外向、分散的傳播方式,促進了武術的傳承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