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肅宗先後去世,無子的張皇后害怕太子李豫功高難制,暗中召見越王李系入宮,打算廢黜李豫,立李係為帝。
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得知張皇后的廢黜下滑,立即軟禁了李系和張皇后,擁立李豫為帝,就這樣,李豫有驚無險的坐上了皇位,而他也成為大唐開國百年來第一位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是為唐代宗。
只是這皇位看起來並沒有那麼舒服罷了,看起來是一個大權在握的大唐天子,實際上和東周的那些君主沒什麼兩樣。
唐代宗靠著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擁立上位的,朝政大權皆由他們為代表的權宦掌握,各地經歷戰火又急需百廢待興,但安史之亂的叛軍到現在還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地方節度使又紛紛擁兵自重,普通民眾早已不堪忍受兵禍和朝廷的剝削紛紛揭竿而起。
想要平叛卻無兵可用,真正能調動的人馬也就數萬人,至於其他唐軍能否遵循朝廷的命令就看節度使的臉色了。
對外唐代宗還要面臨回紇和吐蕃這兩個當時的世界性強國,雙方和南詔聯合在一起,趁著唐朝虛弱不堪的時候,組成了反唐聯盟,聯合起來打算徹底消滅唐朝。
這種放在任何朝代都一個爛攤子的局勢,對於絕大部分君主來說能撐個幾年不亡國就算是個奇蹟了。
但唐代宗從來都不是崇禎式的帝王,即便繼位後多次面臨亡國的危機,但卻從未為一時意氣做出情緒化的決策,也沒有想過一死了之,而是選擇苟活,不擇手段的保住自家江山。
縱然唐代宗在位期間做過了不少錯誤的決策,也帶來了更加嚴重的後果,但在唐代宗面臨的亡國危機下,就算做出一些錯誤的決策,但也是他綜合利弊後做出了對他來說最優的辦法,畢竟他沒有上帝視角,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保住李唐的江山而已。
而想要保住李唐江山,就得先掌握朝政,要知道唐代宗即位初期,宦官李輔國可是真的掌控長安的軍權和朝政的,地方節度使藩鎮也是李輔國任命的,朝廷內外都是李輔國的黨羽。
唐代宗表面優待李輔國,暗中卻串通連一個宦官程元振,積攢實力後迅速除掉李輔國掌握了朝政。
稍微掌權之後,唐代宗立馬面臨東南地區的袁晁之亂,唐朝僅剩的賦稅之地面臨著崩潰。
袁晁之亂起因就在於唐肅宗末年長期對東南地區的壓榨,畢竟安史之亂後,朝廷能夠受到稅收的只有東南地區,唐肅宗就逮著使勁薅,本來東南地區就因劉展叛亂受損嚴重,如今朝廷繼續壓榨,民眾早已苦不堪言,袁晁一舉大旗,從者雲集,很快身邊就聚集了二十萬大軍。
靠著流民,起義軍很快佔領了東南多個重鎮,不僅讓唐朝當時唯一能收到稅收的東南統治面臨崩潰,就連南方給關中運輸糧草的漕運也受到威脅。
危急時刻,唐代宗立馬命令守臨淮的李光弼派兵鎮壓,好在李光弼給力,幾個月就平定了叛亂。
但按下葫蘆浮起瓢,袁晁之亂剛剛敗亡幾個月,朔方軍節度使僕固懷恩因為跟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宦官駱奉先的矛盾而反叛。
僕固懷恩怎麼說呢,早期的確表現非常不錯,堪稱滿門忠烈,但平叛後期種種行為和叛唐無議。
比如和李光弼在邙山之戰中不服號令,自己臨陣發揮導致洛陽北史思明攻破,比如仗著兩個女兒嫁給回紇可汗,以此為要挾和朝廷要官爵,企圖擠掉李光弼當天下兵馬副元帥。
又比如唐軍和回紇聯合收復洛陽的時候,回紇縱兵劫掠,他也帶著命中劫掠,帶動其他軍隊徹底洗劫了洛陽等等,甚至坐視雍王李適被威脅向回紇人磕頭等等。
這些唐代宗都看在眼裡,但為了平叛大業,他都忍下了僕固懷恩的種種舉動,但僕固懷恩得養寇自重徹底引起他的不滿,此時安史叛軍被打的節節敗退,作為前線平叛主帥的僕固懷恩卻為他們求情,上表唐代宗允許叛軍繼續佔領河北之地。
此舉就是養寇自重,雙方互為外援,唐代宗心知僕固懷恩手握兵權,如果不同意,僕固懷恩搞不好就和安史叛軍勾結在一起,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唐代宗打算收攏地方兵權,透過宦官程元振等人對地方節度使們進行打壓削弱,以期恢復朝廷權威。
這些地方節度使現在鼻孔朝天,都不把唐代宗當回事,刻意打壓的結果就是把地方實力派得罪了個遍,也讓唐代宗成為一位政令不出長安城的天子,坐看大唐差點亡國。
其他實權派無非不聽朝廷號令而已,但僕固懷恩卻想勾結回紇和吐蕃人滅了大唐,聽聞唐代宗召自己回京,心虛的僕固懷恩直接叛逃回紇,此前他擔任吐蕃西北防線主力朔方軍的主帥,他的叛逃導致大唐西北防線空虛。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人得知僕固懷恩叛逃後,立馬帶領二十萬大軍長驅直入關中,如果唐代宗及時得到吐蕃入侵的訊息,可以立即招兵買馬進行抵禦,但宦官程元振當時誤認為這只是一般擾邊,隱瞞軍情不報,直到吐蕃大軍逼近長安,唐代宗才知曉此事。
但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唐代宗身邊能夠動用的兵馬不過幾千餘人,即便立刻啟用郭子儀,但郭子儀招兵買馬需要時間,而吐蕃大軍已經打到咸陽了。
好在唐將呂月將帶領京畿地區幾乎所有的騎兵,對吐蕃發動不要命的突然襲擊,吐蕃之前一直順風順水,也得知大唐兵力空虛,全然沒有做好唐軍居然會主動進攻的準備,一度被呂月將擊敗。
但敵眾我寡,回過神來的吐蕃大軍集結重兵反撲,呂月將力戰到全軍覆沒,也是這短暫的抵禦為唐代宗爭取到了撤退的時間。
但僅僅是撤退而已,吐蕃來襲後,唐代宗就號召天下勤王,但因前面的刻意打壓,除了郭子儀、魚朝恩、鄜坊節度使白孝德、鎮西節度使馬璘四人帶兵勤王之外,以李光弼為首的唐朝地方實權派無一人勤王,這麼說吧,此時唐朝對地方的號召力連唐末都不如。
好在郭子儀文武雙全,雖然兵力不足,但卻依靠計謀施展疑兵計,唐吐蕃大軍誤以為唐朝的勤王大軍即將到來,又看到白孝德等人率兵回援長安後擔心被唐軍前後夾擊,劫掠一番後才慌忙撤退,避免大唐提前亡國。
經歷了廣德元年差點亡國的絕望處境,唐代宗痛定思痛,比起亡國來,地方將帥跋扈算不上什麼大事,因而唐代宗開啟了對地方跋扈將帥姑息縱容的態度,此舉固然導致了地方割據體系的形成,但他也沒辦法。
如今的他考慮的是如何讓唐朝活下去,加上自己也沒有阻止藩鎮割據化這一趨勢的實力,還不如順水推舟,直接捏鼻子承認算了,至少,明面上還是會承認大唐這杆大旗的。
當然光姑息藩鎮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打鐵還需自身硬,唐代宗就以原先的神策軍為核心,重建朝廷禁軍,死命的擴編和砸錢,藉此威服番邦,力壓藩鎮。
廣德二年(764年),不甘心的僕固懷恩又引吐蕃、回紇、党項入侵唐朝,卻被郭子儀和其子郭晞擊敗,而其依靠的朔方軍也大都被他們曾經的主帥郭子儀招撫反正,失去朔方軍支援的僕固懷恩知道自己已經沒有了任何退路,決定一條路走到黑。
永泰元年(765年),僕固懷恩再次說服吐蕃、回紇等國及諸多胡人部落出動三十萬大軍入侵關中,誓要滅了大唐,而連年戰爭下,唐代宗能夠動用的大軍十分有限,但有了反應部署的時間,這一次唐代宗決定死守。
在聯軍聯絡之前,唐代宗宣佈長安所有青壯年一起守城,甚至把一萬多的主力全部交給郭子儀,一萬對三十萬,不管從數字還是實力上看,獲勝的希望渺茫,但唐代宗和郭子儀抱著九死一生的心態孤注一擲。
靠著郭子儀的威望和盛唐留下的餘澤,郭子儀成功說服回紇臨陣倒戈,在靈武前後夾擊斬首吐蕃五萬餘人,再一次成功化解了唐朝的亡國危機。
雖然此後吐蕃又聯合南詔頻繁入侵,但大都被郭子儀等人擊敗,才讓唐代宗外部的局勢稍稍穩定下來,但凡唐代宗走錯一步,只要有一絲猜忌郭子儀的心思,大唐都會提前亡國,好在唐代宗沒有走錯一步。
如果廣德之亂後,唐代宗不厚著臉皮之前因為削藩得罪的藩鎮將帥們低頭認錯,百般拉攏,他能獲得多少軍事支援重建西北防線抵禦吐蕃之後的頻繁入侵呢?
如果唐代宗繼續強力削藩,那麼當時已經在徐州割據不朝並打算截留江淮稅賦以自用的李光弼會幹出啥?逼急了必定會反叛,如果連李光弼都反了,除了郭子儀統領的那點人,當時地方方鎮還有多少會聽從唐代宗的調遣?
可以說唐代宗姑息地方實權派是無奈但且必須的行動。
外患暫時穩定,唐代宗又考慮內憂了,此前驕橫的李輔國已經被處理了,李輔國既死,程元振也就沒有了利用價值,唐代宗接下來就開始著手解決程元振。
程元振的處理比較戲劇性,和李輔國一樣,程元振的權勢絲毫不弱與他,想要解決他只能靠契機,這個契機就是吐蕃來襲。
吐蕃攻陷長安後,程元振所統之禁軍已然潰散,此時他正跟隨唐代宗逃亡陝州,手下無兵可用,輕而易舉的被魚朝恩大軍護衛的唐代宗處理,唐代宗能在亂離之時辦成這件平時不易辦成的大事,足見代宗的果斷機敏。
程元振沒了,驕橫跋扈的魚朝恩走上了前面,和程元振一樣,魚朝恩的權勢更大,不僅驕橫跋扈,而且欺凌宰相,甚至打算更換宰相以震朝廷,自然被當朝宰相元載所不能容忍,唐代宗正好借刀殺人,利用元載除掉魚朝恩。
元載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將魚朝恩的親信皇甫溫、周皓引以為己用,輕鬆解決了魚朝恩。
而除掉魚朝恩後,元載依仗功勞驕縱不法,代宗顯然也不會坐視不理,利用宦官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與他的不和,在禁中杖殺了元載,就這樣,唐代宗靠著自己的權謀和隱忍牢牢掌控了朝政,避免了自己成為東周天子。
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元載等權宦權臣哪個不是權勢滔天?哪個不是老奸巨猾?但都被唐代宗玩弄於股掌之間。
雖然唐代宗善於權術,但並不依賴權術治國,這點比日後的唐宣宗要好很多,即便唐代宗也有猜忌大臣的心思,但卻能在關鍵時刻做到用人不疑,比如郭子儀、李晟、楊綰、顏真卿、劉晏等等。
打仗靠郭子儀等人,內政就靠劉晏。
安史之亂後,大唐靠的就是東南稅賦,但東南稅賦卻被李光弼給截斷了,朝廷無錢可用,稅賦是維繫朝廷存續、地方穩定的頭等大事,唐代宗就任用劉晏等人,改革漕運和整頓財政,極大緩解了關中緊張的糧食供應和唐國庫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緩解了唐代宗的燃眉之急。
好不容易讓大唐恢復一點實力,終於有了本錢可以從頭再來的時候,唐代宗卻時日無多了。
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二十一日,唐代宗自知時日無多,命太子李適監國,同日病逝於大明宮紫宸內殿,留給兒子的開局遠比當初自己好太多了。
總體而言,唐代宗具備了一個明君的要素,有城府有心機,善於權術且個人能力較強,既對臣下猜忌和又可以在關鍵時刻保持信任,既殺伐果斷又能夠寬仁待人,廟號雖然是“代宗”,但其實是“世宗”,只為避李世民的諱而已。
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其能力足以排在大唐皇帝前五,雖然文治武功不如唐太宗等人,但在那個社稷存亡之秋已經做得比較穩妥了,避免大唐提前亡國,但同時唐代宗也缺乏在亂世中再造盛世,力挽狂瀾的魄力和能力。
即便唐代宗也有不少黑點,但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從當時的環境進行評價,而不能從現有的角度評判,他本身經歷過王朝鼎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又親身見證了這個帝國的自由落體。
說實話如果唐代宗在安史之亂前繼位,是又很有希望將天寶末期已經偏離正軌的唐朝重新拉回正軌的。
但遺憾的事,他遇到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