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寫有“張家口堡”的高大牌樓,沿街西行,腳踩著石板路,在一路紅燈籠的指引下,便來到東門大街36號——康熙茶樓。
茶樓坐南朝北,為傳統的疊架式二層五間樓房。推門而入,轉過古雅莊重的屏風,茶香四溢間,硃紅色的柱子搭配鏤空的門窗與中式桌椅,瞬間將舊時張家口的氛圍感拉滿。由西側的臺階而上,便來到茶樓二層。與一層的古香古色相比,二層設計風格更加現代。紅色的阻燃地毯上,一對對軟體沙發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一些年輕人隨意坐著,愜意地品茗聊天。在西北角,還專門設定了一個小型舞臺,在一塊電子螢幕下,一位古箏演奏者正在嫻熟地撥弄琴絃,飄揚動聽的旋律愉悅著現場的人們,也迴響在了這座全國大中城市中儲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築城堡上空……
這裡叫作“康熙茶樓”,並不是僅僅因為其建在清康熙年間的緣故,而是相傳康熙帝微服私訪期間,曾口渴到過此處飲茶,因此得名。如今,因何得名雖無據可考,但這裡卻是本地歷史最悠久的茶樓之一。它的前身是大玉川茶莊,由山西八大皇商之一範永斗的孫子範毓馪經營。據記載,在雍正七年,範毓馪被清廷“特賜太僕寺卿,用二品服”,自此隨官家親征,直供包括馬匹、糧草和茶葉等在內的軍需。大玉川茶莊也因此成為本地四大茶莊之一,一度頗為紅火。
去年9月,為呈現張家口堡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康熙茶樓迎來了大面積修繕。拆除殘損的屋脊附件,加固鬆動的簷頭瓦件,調整下沉偏移的木結構……經過3個多月的施工建設,極具建築文化價值的康熙茶樓又一次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我們正以歷史文化為依託,重塑茶樓影響力,力爭成為景區又一亮點。”負責人趙明說。(記者 趙曉剛 通訊員 高陽)
編輯:帆帆
來源:河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