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文章中影片、圖片無法檢視,請檢視原文
前段時間,有 Twitter 網友丟擲觀點:
TikTok 短影片正在摧毀人類文明
TikTok 為抖音國際版,所屬位元組跳動旗下產品
配圖中有左右兩位紳士,左邊的紳士在生活經驗、哲學、物理學、數字、天文學等專業領域,非常擅長且得到滿分,可以稱的上是真正的專家了,但其中 TikTok 一項則嚴重拖了後腿。
而右邊的這位看著像健身達人的紳士(請注意脖子上那黃燦燦的大金項鍊子),則恰恰相反,除了 TikTok 滿分,在其他領域全部掛零。
有趣的是,這條推文還吸引來世界首富馬斯克下場分享自己的觀點:
馬斯克回覆:
我嘗試使用 TikTok,但發覺 AI 正在探索我的大腦,於是我解除安裝了。
01 短影片作為傳播媒介,有錯嗎?
短影片在使用者的認知當中,當下更多的會被普羅大眾視為娛樂設施,為使用者帶來精神的放鬆、愉悅的體驗、情緒價值的滿足。
你知道的,娛樂消遣,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想象一下:
我在電子廠每天連續打了 12 個小時螺絲;
我在工地每天一刻不停的搬磚提泥 3860 次;
我在公司每天和跨部門的研發開會、battle 到晚上 12 點依然沒有排期和結論;
之後拖著身心俱疲的身體,猶如行屍走肉一般挪回家。
躺在柔軟的床上,這時就想看個短影片樂一下,放鬆下緊張的一天;
這難道有錯嗎?
NO , Of course not .
就像你在炎熱的三九天,在公園裡跑了 5KM 後,整一瓶冰鎮可樂來的酣暢淋漓。
本質上,這就和我聽一首歌、看一場電影、看一期綜藝節目、玩一局遊戲,沒什麼兩樣。
尤其在我追求娛樂至死的道路上,短影片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沒有開始,沒有過程,沒有鋪墊,只有高潮,只有反轉,只有引人入勝。
SO,大偉認為,短影片本身沒有錯,甚至它與曾經叱詫風雲般存在的故事會、讀者、知音沒什麼本質不同。
都是為了給飽嘗“寂寞孤獨冷”的人民群眾在漫漫長夜增加點喜聞樂見的調料和無盡的歡樂,暫時以脫離出沉悶的苦逼生活。
僅此而已,這難道有錯嗎?
02 But,You are what you read
早在遙遠的 1786年,有一個美國人名叫:本傑明富蘭克林,感嘆:
“美國人民每天醉心於花邊報紙和小冊子,以至於壓根沒有時間來看書”。
只不過,現如今,短影片替代了當時流行的花邊報紙和小冊子。
同時,透過疊加著精準推薦機制的短影片看似擁有著某種魔力,讓你我沉溺於此,瘋狂佔據一天當中原本就有限的所有碎片化時間且讓人無法自拔而不自知。
短影片儼然變成時間黑洞,正在吞噬世界,難道不是嗎?
當然,這不是我信口開河,是有資料支撐的。
根據《2023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的資料顯示,短影片人均使用時長達到了令人吃驚的日均 168 分鐘,約 2.5 個小時:
沃滴馬,刺不刺激。
原本用來吃飯的時間,刷短影片。
原本用來午休的時間,刷短影片。
原本用來坐車的時間,刷短影片。
原本用來跑步的時間,刷短影片。
原本用來看書的時間,刷短影片。
原來用來學習的時間,刷短影片。
在《娛樂至死》中,作家 Postman 先生總結電視屬於天生的使用者友好型產品。
短影片亦如此。
什麼是使用者友好型?
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作品/內容/欄目,對於使用者都一視同仁,使用者都能以同等的資格來感受一切。
這意味著它不需要任何先決條件,不要求你必須具備什麼能力、任何技能。
無論你是白領、廠妹、保安亦或投資人、工人甚至哪怕一個 3 歲的小孩子都能無門檻體驗。
注意是“看”,而非“閱讀”。
“閱讀”文字是需要思考的,而“看”不需要,也不允許你做哪怕一點點思考和休息,因為 Feed 流源源不斷的爆款內容讓你應接不暇、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對於已有健全三觀和判斷力的成年人而言,每天小刷幾分鐘,也無傷大雅嘛。
但當我們每時、每刻、每分、每秒接收於、著迷於、沉溺於這類洗腦、低智、低俗且毫無任何營養價值的快餐化瑣碎內容時,勢必將潛移默化的侵襲我們原本就不太聰明的腦袋瓜子。
長此以往,我們就必然會喪失思考力和判斷力,尤其對於任何需要付出哪怕多一點認知和努力才能理解的相對複雜的資訊變得極度缺乏耐心。
如果你習慣了 1 分鐘 3 個反轉的短劇,就再也無法靜靜的安心欣賞一部長達2-3 個小時會給你帶去無比震撼心靈的電影。
如果你習慣了 5 分鐘名讀完 10 本世界名著,就會失去耐心而不再去細細品味一部需要專心致志的閱讀長達幾十個小時的經典名著。
於是,你看到,現在的短影片主流內容都是醬式的:
你只消給博主 5 分鐘,他就能把從耶穌誕生到現在 2000 多年來積累下來的所有的世界名著幫你讀完,ChatGPT 都得真呼內行。
沒有人關於過程,沒有人在乎原因,更沒有人願意聽你娓娓道來前因後果,人們只對結論性的“標題”感興趣。
細思極恐,這不就是《童年的消逝》中提到的弗蘭肯斯坦綜合徵(Frankenstein Syndrome)嗎?
人類創造出機器人等擁有一定能力的機器後,可它有自己的主張,它不僅改變人們的習慣,而且還能夠改變人類的思維習慣。
短影片不正是如此嗎?
短影片所承載的短平快內容,確實對人類思想結構或認知能力產生了你所未察覺到的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我們意識結構會被重新塑造,以便去匹配它的短平快。
正如一個法國人帕斯卡所言:
“人只不過是一棵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
你瞅瞅,馬斯克的特斯拉在加速世界向可持續發展轉型,而短影片,在加速人類持續葦草化。
且功不可沒。
事實上,早在 2 年前,在第九屆中國網路視聽大會上,一位騰訊副總裁已經提到過短影片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負反饋更多的觀點,如果你還有印象的話:
低智低俗洗腦短影片的短影片長期會影響心智,你喜歡豬食,看到就是全是豬食。
不過,考慮到當時的環境和語境以及副總的身份,我猜測其中還有另一方面原因:
騰訊的短影片戰略在當時並不十分成功,無論是微視還是剛起步的影片號,的確還沒找到正確的開啟方式,與抖快還有些許差距,可能有些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
但觀點大偉是認同的。
03 資訊繭房
更進一步我想表達的是這背後可怕不是短影片,而是精準推薦機制造成的資訊繭房帶來的後果。
托克維爾:資訊繭房是指人們的資訊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得益於精準推薦,我們雖然現實中肉體身處在同一個世界,但思想卻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你覺得你每天在獲取各種各樣的新奇資訊,事實上,你得到的都只是你想要的內容甚至是觀點。
不光短影片平臺,所有的平臺都已經學會根據你的靜態標籤(如手機、城市、性別等)、動態標籤(習慣、偏好)、行為標籤(點選、停留時長),再加上高效的出奇精準推薦機制同時即刻完成演算法回收和反饋,即時校正你的畫像,匹配出你想要的、喜歡的內容,實現內容與你的雙向奔赴。
甚至現在連“評論區”都是個性化推薦(即同一條影片內容,每個人看到的評論內容完全不同),實現目標受眾的精準打擊。
別說,就像某位天才網友總結的“沙雕共振論”,真的挺到位的:
以前方圓十公里就一個沙雕,但是現在東京的沙雕,西京的沙雕,北京的沙雕以及南京的沙雕,高山流水遇知音,實現沙雕共振。
04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前段時間小楊哥旗下的某網紅帶貨翻車。
你問我怎麼看?
我也和你一樣,透過短影片看啊。
不過一方面,我個人以為,此類 low 的內容是網紅們獲取流量的重要手段,甚至不惜一切代價去迎合最大公約數的口味的“優質”內容。
你知道的,存在什麼樣的粉絲或受眾,我們就會主動或被迫創作出他們喜歡的作品。
是的,粉絲也在反向塑造創作者。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短影片平臺上的內容反映了五環外人民群眾的整體認知基本盤,而這恰恰才是我們整體的大多數。
另一方面則是:網紅在直播間毫無底線、博取眼球的行為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真實素質和認知體現。
注意啊,我說的是“有可能”。
某平臺千萬粉頭部網紅(右)的行為舉止
這並不奇怪,你難道指望 TA 去創作出高價值的精英類內容嗎?
不是他不想,而是 Garbage in Garbage out .
網傳網紅學歷
那這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倒退嗎,如果認知水平是一種文化的話?
那麼音樂呢?
舉個例子,據我個人乘坐網紅車次數(也就一天上下班兩次),80% 的網約車師傅所聽的音樂用三個詞可以概括:
DJ 風、社會搖、舞池裡的 007
而這些使用者與短影片、短劇的主力人群高度重疊,同樣的,這些使用者也在反向塑造創作者的音樂作品。
來看看短影片年度流行音樂排行榜。
再看看十幾年前的流行音樂排行榜。
不光音樂的旋律相對更勝一籌,連歌詞所傳達的意境也是現在的口水歌所無法企及的。
姜育恆的《再回首》唱道: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而《學貓叫》唱道: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喵。
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唱道: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
而《愛如火》唱道:心在跳,是愛情如烈火,你在笑,瘋狂的人是我。
那這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倒退嗎,如果音樂是一種文化的話?
不光音樂,不知道是哪來的規定,連話都不能隨便說了。
短影片或直播間,不能出現某些漢字,反正就是不能讓你好好說話。
比如錢不能說錢,得說米;
天貓得說某貓,淘寶得說是某寶,微信得說是某信,
直播間不能說直播間,得說波波間;
現在連不戰而屈人之兵都不能說了。
長此以往,你甚至怕不是得新學一門語言了。
那這算是某種意義上的倒退嗎,如果我們的漢字是一種文化的話?
當認知水平、周遭環境都在倒退時,文化的崩潰也在劫難逃。
嗯,話雖如此,而且看上去也的確如此。
群響劉老闆關於短影片的深思
難道不是嗎?
05 少年強則中國強
相信你和我一樣,不只一次在公共場所上見到甄別和判斷力尚弱、心智還未成熟的的“青少年群體”在一刻不停的刷短影片。
甚至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心愛的 baby 吵鬧,還主動把短影片放給他看。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的青少年每天在毫無價值良莠不齊甚至連成年人都難以分辨虛假的良莠不齊的內容,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會塑造出怎樣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他們的未來如何定位和發展?
難道是夢想當一個譁眾取寵,為流量不擇手段的網紅達人?
你當然可以反駁我並且天真浪漫的以為:
在短影片的【青少年模式】下也能學習和進步,也能學會背英文單詞,也能學會物理化學,也能線上聽大學公開課。
我只能“肯定”三連回復:
好好好!對對對!是是是!
當然,或許我們也壓根就不需要那麼多高精尖優秀人才。
畢竟我們用毛利高達 90% 的科技公司茅臺酒就能把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的蘋果、微軟、亞馬遜、Meta、Google 、ChatGPT、特斯拉、英偉達們打的落花流水、滿地找牙。
不接受反駁!
Q:小朋友,你長大後的理想是什麼呀?
A:當網紅。
說到限制青少年沉迷短影片,在前段時間,越南廣播和電子資訊管理局公佈一項針對 TikTok(抖音國際版) 的調查結果(當然這裡可能有 Political 因素):
06 娛樂至死
為什麼不直接禁止短影片算球呢?
看看,你 To Yong To Sample 了吧。
奶頭樂理論,瞭解一下先:
這次是一個美國人,叫布熱津斯基,是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聽頭銜就知道不是我們普通人民群眾的好朋友。
他觀察到由於社會上 80% 的財富被 20% 的人掌握,而且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階層固化,長此以往,很容易發生階級衝突啊。
那該如何有效應對呢?
他提出為規避階層衝突,卓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企業產出大量“奶頭”,轉移 80% 的窮人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他們徹底沉迷娛樂。
讓窮人瘋狂 熱愛 所無法逃避 的 命運。
當然,我也並沒有否認短影片的誕生曾經以及現在給這個世界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你知道的,即使沒有短影片這個目前最為高效的資訊傳播載體,也會有其它形態的存在。
事實上,我對短影片上這些“豬食”的喜愛程度不亞於看這篇文章其它任何人。
關鍵在於,做為一個獨立又理性的個體:
學會如何有效甄別每天撲面而來的資訊。
學會如何規避精準推薦造成的資訊繭房的後果。
學會如何提升碎片化單位時間內的價值轉化率。
我個人依然習慣選擇透過微信、新聞客戶端等傳統圖文載體獲取相對有價值的資訊,而非短影片。
07
當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句話寓意深刻,是一位法國人說的,他叫伏爾泰。
讓我們再回到開頭那張圖:
相信你有留意到,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圖片中左右兩位紳士面前的媒體採訪和受歡迎程度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網紅前話筒多,專家前話筒少。
畢竟哪怕是足夠理性的老天爺,也會更偏愛那些娛樂內容,而非讓感到乏味的專業知識。
所以,僅僅擅長短影片的網紅,獲得了媒體壓倒性的注意力、流量和勝利。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成功的話。
這是否意味著,造就網紅的不單單是他自己,還有想要獲得流量的媒體、被洗腦的使用者、推波助瀾的平臺,進而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生態逐漸全部參與其中,且樂此不疲。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全民狂歡的話。
那麼,或許以後不會再有《肖申克的救贖》,也不會再有《教父》,有且只有 15 秒的無腦片段。
如果你認為這是一種文學創作的話。
08 Be better
最後,作為一名業餘的“帶貨博主”,高低也得給家人們推薦點書:
一、《娛樂至死》:
Neil Postman 的《娛樂至死》,雖然本書寫於 80 年代,是用電視媒體來舉例,但書中作者對電視媒體(換成短影片亦不影響理解原文)帶來的娛樂至死的社會文化做了諸多舉證和嚴厲的批判以及對於人類思想文明泯滅的擔憂。
看到如今短影片帶來的連鎖反應比當時更甚,Neil Postman 如果還活著,也得站起來給領導敬酒。
哦,不,也得捶胸頓足、夜不能寐了。
二、《低智商社會》:
如果不過癮,再推薦一位日本作家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會》:
三、《美麗新世界》和《1984》:
這是兩部反烏托邦的小說,讀起來沒那麼晦澀,所描述下是兩個極端對立面,你值得擁有。
OK,家人們,就醬吧,我去刷短影片了。
- END -
參考連結:
1.Neil Postman,《娛樂至死》
2.吳懟懟,《抖音神曲,消失了?》
3.槽邊往事,《還是想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