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一個普通的三輪車伕,真實身份卻大有來頭。
1980年的某天,浙江一位蹬三輪車的老人突然被國家召回。能被國家召回的,其身份肯定不簡單。
然而,在此之前,見過他的很多人都以為他只是一個普通人,每天騎著三輪車來往,看不出他有什麼特殊身份。
這個老人叫什麼名字?國家為什麼會召回他?他還有什麼隱藏身份?
影片開始前,請粉絲朋友點選右下角的關注支援一下。
突然改變的生活
據老人的兒子吳緣回憶,1974年,父親因為左腿殘疾難以找到好工作,靠為一家針織手套廠蹬三輪車送貨,艱難維持著一家四口人的生活。
儘管左腿傷殘,三輪車還是被他玩出了花樣,他可以穩當地使載滿貨物的三輪車透過狹小的街巷,還可以將三輪變成兩輪飛快行駛,修理三輪車也很是擅長。
1980年的某天,老人突然被國家召回,這令他的周圍人很是奇怪,一位普通三輪車伕如何得到國家的召見?
更讓他們感到震驚的是,他分得了一套房子,還被安排到杭州大學工作。
眾人紛紛意識到老人的身份不簡單,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老人的真實身世。只覺得他行事低調,身體殘疾卻能力出眾。
2005年,老人又被盛情邀請,去參加在湖南芷江舉行的國際和平節,同時受特殊邀請,參觀新建的飛虎隊展覽館。
之後他又被政府授予光榮的抗日勳章,這一年正是中國紀念抗法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
突然之間,老人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眾多媒體也蜂擁前來採訪報道。就這樣,老人曾經的光輝事蹟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人們更加敬重這位低調的老人。
原來,他是抗戰老兵,曾經的飛虎隊隊員——吳其軺!
在抗日戰爭中,他駕駛飛機飛行總時間長達八百多個小時,遭遇過空襲三次。萬幸的是,三次都身負重傷死裡逃生,立下赫赫戰功,親臨過日本投降儀式。
其實,吳其軺本名吳其瑤,後用“軺”字代替了過於女性化的 “瑤”字,而“軺”就是車的意思,或許就是因為這一次改動,他的命運也一併有了改變。
回憶吳其軺的一生,似乎與“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年輕時駕空中戰車翱翔於藍天;後半生踩三輪車疾馳於地面。
1918年,吳其軺在福建閩清出生,正當他從師範學院畢業,即將成為一名教師之際,民族危難加深,他毅然決定投筆從戒,一心只想殺敵報國。
隨即加入空軍學校,從頭開始進行嚴格的身體和飛行訓練。
一次,吳其軺駕駛教練機進行疏散任務,不料途中被日機打中油箱,而且臀部不幸中傷,飛機難以控制,搖搖欲墜。
危難之際吳其軺果斷選擇跳傘,幸好落入了一條小溪,在水裡昏死過去,得到當地村民的及時救治,但坐骨神經被打斷,醫生說他終身傷殘,難以走路。
但吳其軺不認命,堅持咬牙做康復訓練,奇蹟般恢復了站立行走。不過卻獲得二等三甲傷殘軍人證書,相當於結束了他的飛行生涯。
可他不肯放棄,憑著過硬的技術,倔強的吳其軺拖著一條傷腿,又開始駕駛戰機投身於飛行訓練了。
1942年6月,吳其軺傷愈歸隊,憑藉紮實的飛行技術和多次成功處理事故的經驗,成功入選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組建的中美混合聯隊。
1943年,執行任務時被日軍防空炮火擊中,飛機中彈2O餘處。身處險境且孤立無援之際,他沉著冷靜,巧妙地穿過層層防空炮火網,順利完成任務。
在遭遇空襲幾乎難以生還的年代,吳其軺不但保全了戰機,還按時成功地完成了任務。
這使美國飛行員十分震驚,紛紛稱讚:“飛機被打成了馬蜂窩還能搖搖晃晃地飛回來,真了不起!”
1945年4月,在一次飛行任務中,吳其軺的戰機引擎再此遭到日軍炮火的襲擊,墜機到一條小溪,幸運地再次得到當地村民的及時救助。
慘烈的空戰讓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成為永別,吳其軺三次遭遇空中襲擊,但他沒有絲毫的膽怯,反而越挫越勇。
棄筆從戒的吳其軺投身於中國的空軍事業,隨著抗日戰爭的推進,他與他所駕駛的戰鬥機又將遭遇怎樣的困難與挑戰?
戰爭殘酷無情,多次負傷的吳其軺又將何去何從?
飛虎隊英雄
三輪車伕搖身一變,成為大名鼎鼎的飛虎隊英雄,吳其軺的人生堪稱傳奇。
他曾是黃埔軍校的空軍學員,在戰鬥中負傷,獲二等三甲傷殘軍人證書,醫生說他難以行走,無緣飛行事業。
然而,左腿殘疾的他硬是憑藉強大的意志力,不但恢復了行走能力,還繼續重返藍天,多次死裡逃生,在天空中完成了一件件堪稱奇蹟的飛行任務。
是什麼支撐他繼續投身抗戰空軍事業,獲得連連戰功?他完成了哪些艱難的任務?又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哪些貢獻?
在抗日戰爭處在最危難的時刻,日本帝國主義封鎖了我國對外的空中聯絡。
為了粉碎日本帝國主義的封鎖,中國空軍決定開闢一條,從我國的西南飛越世界之巔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的空中通道,以便得到外界的物資援助。
飛機要穿過形狀像駱駝背脊一樣的重重山峰,故被形象地稱為駝峰航線。
由於飛機必須不斷突破高度極限去攀過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延綿不斷的高山,因此它被譽為當時世界上最困難、最危險的航線。
但效能和技術有限,當時所用的活塞式飛機,遠遠不能達到喜馬拉雅山一帶山峰的高度。
飛機只能從山峰之間的狹窄山谷中穿行,稍有不慎就會撞到凸起的山壁,使飛機受損不能控制,造成機毀人亡的結局,因此這條航線十分考驗飛行員的飛行技術。
高空中,飛機外殼和螺旋槳迅速結冰,整體的重量增加,飛行速度減慢。外面的情況難以看清,且機艙內缺氧,飛機處於“盲目”飛行的狀態。
飛行員只能憑感覺和經驗,遇見駝峰的模糊影子就把高度降低一點。等到氣溫開始回升,也就說明飛機確實飛過了駝峰,駝峰航行才能算是順利完成了。
更糟糕的是,短短几個小時的飛行時間裡,飛行員要經歷從溫熱的起飛點,途經酷寒的喜馬拉雅山高峰,最後到達熱帶的印度機場,
短時歷經酷熱與嚴寒,對飛機零件和飛行員身體來說,是一場無比嚴峻的考驗。
但吳其軺迎難而上,憑藉精湛的飛行技術和穩定的心態,先後四次成功而順利地,完成駝峰航線的飛行任務。
駝峰航線是當時世界聞名的航線,是飛行員用鮮血和生命開闢出的空中運輸線,是打擊日本侵略者的重要空中前線。
駝峰航線的成功開通,為開啟空中通道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並不是每次的駝峰行都是這樣僥倖順利的。
由於地形複雜、地勢高險、天氣嚴酷,加上任務緊急又常常超載飛行,所以事故往往多於成功。
雪上加霜的是,日軍對駝峰航線上的飛機不斷進行襲擊,使每次的飛行損失慘重,僅1943年半年期間,這條航線上就有160多人死亡。
墜毀的飛機更是數不勝數,飛機上的大片金屬撞擊在地面上,散落在山谷中,成為綿延數公里的碎片帶,從高空中看去,反光發亮,有“鋁谷”之稱。
這些碎片的背後,是無數架昂貴的飛機,也是無數條鮮活的生命。它們墜落成碎片,只能永遠的被隱藏在幽冷的山谷之中。
60多年過去了,吳其軺仍記得駝峰之險,他說:“每一次飛行,我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1944年,陳納德贈送給吳其軺一把,從擊落的日本運輸機上拆下的飛行員座椅,為紀念他3次被日軍擊落身負重傷,又3次重上藍天浴血奮戰的偉大經歷。
每當看到這把座椅,吳其軺彷彿又回到熟悉的飛機上,駕駛戰機翱翔於藍天。座椅一直被他珍藏到晚年,後來捐獻給了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就在幾天前,吳其軺的任務是領航,將洽降專機押送到芷江機場。
吳其軺以美軍援華空軍第14航空隊第5大隊分隊長的身份,在大禮堂第一排,近距離見證了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的重要歷史時刻。
此時是吳其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他參與並且見證了國家的偉大勝利。
那麼,接下來的他是否會苦盡甘來?他是如何從一位飛行員變為三輪車伕的?晚年的他境遇如何?
坎坷的人生
蹬三輪車的老人突然被國家召回,身份竟是飛虎隊老兵。
吳其軺曾4次成功飛越有“死亡航線”稱號的“駝峰航線”。後來,他又親自駕機押送日本投降的飛機,近距離見證了日軍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歷史時刻。
但是,多次倖免於空難的吳其軺,並沒有逃過命運對他的捉弄,晚年的他幾經波折,昔日的光輝事蹟再無幾人知。
他是如何從開飛機淪落到騎三輪車維持生計?他與他的家人遭遇了怎樣的困難?他如何回憶自己光輝又坎坷的一生?
吳其軺參加了88次空中作戰,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傑出貢獻,獲得了美國航空最高獎章“飛行優異十字勳章”。在整個飛行員生涯中,吳其軺先後榮獲了17枚勳章。
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可是命運跟吳其軺開了一個莫大的玩笑。
長達20年的勞動改造,使57歲的他脫離社會太久,沒有一技之長,找不到正式工作,只好當起了三輪車伕。
在這之前,她的伴侶裘秋瑾沒有退縮,抱著“吳其軺是參加過抗日的英雄,我不能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離開他”的念頭,頂住各種壓力,義無反顧地跟吳其軺領了結婚證。
他們的婚禮,沒有嫁妝,沒有儀式,也沒有喜宴。但裘秋瑾卻毫無怨言。
兩人先後生了兩個兒子,裘秋瑾做過耐火磚、拆過手套、做過童鞋,含辛茹苦地將兩個孩子拉扯大。
1980年2月,吳其軺的生活恢復了正常。但他還是常常夢見自己在天空中飛行。
對於年輕時的飛行員經歷,吳其軺很少向他人詳細敘述,只有在一個人獨處時,常常拿出自己堅持寫下的六十多本日記本,默默地獨自回憶。
抽屜裡珍藏著的曾經獲得的勳章、日記本上圖畫的飛機的標誌、傷殘的左腿等。
這些無一不使吳其軺想起,那段在槍林彈雨中求生的艱險歲月,更讓他對多次救他於死亡邊緣的熱心村民難以忘懷。
終於有一天,帶著對救命恩人的感謝和對往昔經歷的追憶,吳其軺要求他的兒子吳緣帶著他去當面感謝那些救命恩人。
經過長途跋涉和多方打聽,即使身坐輪椅行動不便,吳其軺仍然堅持去湖南、四川,去他被日軍擊落的小溪邊找尋他的救命恩人,去看看他與死神擦肩而過的地方。
時過境遷,幾十年後的小村莊早已大變樣,當事人都已不幸去世,幸好恩人的後代還在。他們對自己年少時,家裡來過一位“從天而降”的“仙人”記憶深刻。
離開村莊時,吳其軺感慨萬千,向當年他被救起的地方深深鞠躬。那是他重獲新生的地方,那裡有他一輩子都要銘記的恩人們。
物什的紀念意義更為直觀和長久,吳其軺將自己珍藏多年的飛行服內套、軍褲、飛行旅行袋,和一個用飛機機翼製成的洗臉盆,捐贈給了芷江的飛虎隊紀念館。
後來,家鄉的報紙《福州晚報》刊發了長篇通訊《飛虎隊英雄緣何塵封六十年》,第一次詳細報道了這位默默無聞的英雄。
吳其軺一直想回老家看看,但因身體原因始終未能如願。
2010年10月13日0時28分,93歲的吳其軺去世,結束了他坎坷而傳奇的一生。
中國飛虎隊紀念館館長吳建宏在悼念詞中寫到:“吳其軺加入飛虎隊後,駕駛銀鷹痛擊倭寇,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中華民族抵禦外敵入侵做出了貢獻……”
像吳其軺這樣默默無聞的民族英雄還有很多,等待我們去找尋、去尊敬、去傳承弘揚偉大愛國精神。
本文由“洞鑑歷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參考資料:
《飛虎隊員吳其軺的跌宕人生》
《天塹通途 中緬印抗戰生命線》
《吳其軺:碧血長空的飛虎隊老兵》
《飛虎傳奇援華美國空軍紀事》
《吳其軺 一個開過飛機的三輪車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