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外面天氣寒冷,但鹽城東臺市時堰鎮沙楊村孟允梓家卻是門庭若市,大門兩側是兩條扶搖直上的鋼塑青龍,一撥撥前來參觀的人走進“雕刻的世界”,直呼大飽眼福。現代快報記者瞭解到,在孟允梓的住宅和雕塑園,各種形態的鋼塑龍作品就有30多條。“今年是龍年,我希望大家發揚龍馬精神,把各項事業做得龍騰虎躍。”84歲的孟允梓自豪地說。
從小喜愛畫畫的他迷上了雕刻
雖年過八旬,但孟允梓仍精神矍鑠,口齒清晰。1940年4月,龍年出生的孟允梓,從小就喜愛畫畫,12歲還在上小學的他就會畫龍、畫虎、畫貓,還被鄉親們買去收藏。14歲時就會設計床上的圖案,多種圖案讓鄉親們愛不釋手。17歲那年,他自學瓦工手藝,由於他心靈手巧,24歲那年就帶著徒弟到江西建築高樓了。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回到家鄉在村裡工作,瓦工的手藝卻一直沒有丟下。“建築與美術是相通的。”雖只有小學畢業,但孟允梓卻飽讀《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古典名著。閒暇之餘,他逐漸對雕刻有了興趣。
“我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10多年前,孟允梓開始尋思著搞雕塑來美化自己的院子,展示自己的愛好和追求。“剛開始,我用水泥作為材料,把自家房屋的門樓和欄杆,雕刻成龍等十二生肖。”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泥雕刻出現掉色、斑駁的現象。
於是,孟允梓改進方法,先後用鐵皮和不鏽鋼進行雕刻,而弱點是時間長了容易生鏽。他反覆揣摩,摸索出在不鏽鋼雕刻作品表面上加硃砂,再加漆,沒想到獲得了成功。“這種方法能確保上百年不掉色。”孟允梓自豪地說。他先後購買了4萬多元的硃砂給鋼塑作品上漆。
自費給村裡打造鋼塑園
沙楊村的村部旁邊有條後河,這裡碧波盪漾,風光秀麗。孟允梓一直思考著建一個“沙楊半島”鋼塑園。說幹就幹,他用幾個月時間,用船隻從外面運回來上百立方的泥土。“都是他一擔一擔挑上去填起來的。”當地村幹部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老孟還設計建造一個八角亭,村民們可以坐在亭中欣賞河邊風光。
為了結構牢固抗風雨,亭子的頂部用的是雙層304不鏽鋼。“亭頂上的葫蘆距地面有12米多高,焊工師傅不敢上去電焊作業,時年70多歲的孟允梓一人上去搗鼓著焊接,用了30多支焊條。”回憶起此事,鄉鄰們為孟老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更為他的執著精神而欽佩。
在涼亭旁,孟老又建起一座7層不鏽鋼的寶塔。在“沙楊半島”的中心開挖出一個低窪地,配以“白蛇傳”許仙和白娘子的造型鋼塑,增加了古老傳說的現場感。前後花4個多月時間製作成關羽身跨赤兔馬,手持偃月刀的鋼塑,顯得威風凜凜。
“他還製作姜太公釣魚、亁隆下江南、諸葛亮等人物鋼塑。”村民們說,孟允梓把“沙楊半島”變成了一個博物館,為了雕刻先後用去不鏽鋼材料就有2噸多,雕刻加製造“沙楊半島”,他前後花去100多萬元。資金從哪裡來?孟允梓說,他有一手屠宰羊和製作羊肉的好手藝,一干就是40多年,也為他搞雕刻提供了資金保障。
“景點”免費向遊人開放
孟允梓的家位於楊村三組103號,大門兩側是兩條扶搖直上的青龍,大門正上方是兩條跳躍著的鯉魚,平房屋頂上是奔騰的駿馬、恬靜的白鶴,涼亭下是金絲猴、虎、小白兔等若干動物,活靈活現、形象逼真。
孟允梓在牆上寫上“國是家、善作魂、勤為本、儉養德、誠立身、孝當先、和為貴”的詞句,並配上圖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他不時感慨萬千。
“人要有一點精神和追求,我不圖名,更不圖利,只想給後人留下些精神財富。”孟老說,他用不鏽鋼製作成各種形狀的龍就有30多條,八角亭有4座,各種人物、動物200多個,弘揚了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這些年,家人總是默默支援著他。
值得稱讚的是,孟老的家庭雕刻園和“沙楊半島”都是免費向遊人開放。這些年來,先後有上海、蘇州、泰州、無錫及本地及鄰鎮的遊客來參觀,年參觀人數超萬人。南京有一家不鏽鋼工藝品廠多次來他這裡拍攝鋼塑作品,對孟老的鑽研精神和精湛的技藝大加讚賞。
通訊員武桂成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姜振軍
(通訊員供圖)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