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一聲巨響,日軍的150毫米重型野戰榴彈炮再次響起,國軍第74軍在九峰山陣地的防線頓時土崩瓦解,斷壁殘垣間遍地狼藉。這已是黃昏時分日軍發起的第三輪炮擊了,整個九峰山都在濃煙滾滾中搖搖欲墜。
“報告團長,日軍接連炮擊,我方第300團已傷亡過半,防線難以為繼!”一個滿臉血汙和灰塵的通訊兵跌跌撞撞地跑到第74軍軍長周至柔面前,氣喘吁吁地說。
“日寇猖狂,我抗戰勇士必定與他同歸於盡!”周至柔握緊拳頭,眼神堅定而悲壯。
眼看日軍炮兵陣地就在不遠,周至柔拔出佩劍,大聲吶喊:“我第74軍全體官兵,今日英勇犧牲,誓死守衛九峰山!”
“誓死守山!”
“為國捐軀!”
一時間,轟鳴的炮火中混雜著國軍官兵的嘶吼,他們拖著傷痛的身軀,舉起刺刀向日軍陣地衝去......
這樣慘烈的場面,在抗日戰爭期間數不勝數。為何中國這支百萬大軍,會在八年抗戰中屢戰屢敗,常以巨大犧牲換來微小勝利?如今,時過境遷,是時候揭開那段噩夢般歷史的真相了。
一、日軍裝備優良,單兵作戰強悍
與穿著稻草鞋、裹腿布,持古舊步槍的中國軍隊不同,日軍個個精悍短小,身穿 덧黑色軍裝,頭戴亮晃晃的鋼盔,肩負精良步槍,腰纏手榴彈,是一支裝備精良的現代化軍隊。
日軍的武器裝備先進、訓練有素,尤其擅長運用重武器進行火力壓制。
他們擁有各型坦克、重炮、迫擊炮、榴彈炮、重機槍、火炮艦艇等,可對我軍進行密集火力打擊。以1939年日軍佔領南昌為例,他們就投入了百門重炮支援進攻。
而當時的中國軍隊,大多隻有幾門小口徑山炮,很難抵擋日軍的轟炸。日軍還擁有制空權,戰鬥機和轟炸機往往輕鬆突破國軍防空火網,對我軍進行掃射轟炸。
日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也遠超中國士兵。他們訓練有素,個個體能強健,擅長射擊、刺擊、近身格鬥。日軍平均每個士兵都要進行500米的持槍快速奔跑、向上爬3米高的竹竿、進行持續不斷的刺擊訓練。這樣鍛煉出的日軍,每個士兵都可勝任連續作戰。
而國軍士兵大多是臨時從農村抓來的,文盲較多,很多人連槍都不會用,更不要說體能和持久作戰能力了。一旦交火,國軍常常很快就會傷亡慘重。
二、國軍裝備落後,軍費開支不足
與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快速工業化不同,民國時期中國仍處農業社會,國力雪上加霜。而民國政府更是貪汙腐敗,軍費開支嚴重不足。
以1937年為例,日本軍費開支高達43億日元,而中國僅有10億銀元左右,不足日本的四分之一。日軍除了本國產裝備,還大量採購德國的先進武器。而國軍主要裝備仍是土製冷兵器和過時的山炮、步槍。
就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蔣介石才著手用兩年時間整編20個“精銳部隊”,稱為“國軍調整師”。這些部隊終於配備了德國式75毫米山炮,也換裝了新式步槍和輕機槍。
但是整編完成的20個調整師,在隨後的淞滬會戰中就損失慘重,大打折扣。
後期組建的調整師,很多已經無力配備山炮等重武器。而日軍不但炮兵充足,還有大量坦克、飛機等國軍望塵莫及的裝備。這差距直接導致日軍獲得決定性火力優勢,使我軍難以抵擋。
三、日軍後勤保障作戰能力強大
日軍在中國佔領區建立了完善的後勤基地,透過海運、鐵路運輸線保證軍需供給。日軍可隨時呼叫大量彈藥物資進行持續推進。
而國軍主要依靠人力馬車運輸,運輸能力有限。隨著日軍佔領沿海和沿江城市,國軍的運輸線被切斷,彈藥補給嚴重不足。很多國軍士兵到了前線才發現沒有子彈可以打仗。
日軍還統治著中國東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實現海洋制海權。他們可以從本土源源不斷運來援軍,而國軍卻難以從海外獲得援助。這也導致國軍逐漸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四、國軍高層腐敗,士氣低落
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內部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嚴重,軍費經常被挪用私吞,直接削弱戰鬥力。而日軍上下嚴明軍紀,官兵團結一心。
國軍士兵也普遍存在怯戰情緒。許多士兵是被強制從鄉間農田裡抓來充數的,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軍時,士氣低落、畏懼心理嚴重。而日軍士兵則充滿侵略自信,士氣高昂,這在戰場上也形成優勢。
再加上國軍長期存在地域主義問題。不同地區軍隊之間不協調,甚至針鋒相對。1937年南京保衛戰時,應援南京的第36師與駐守南京的第88師存在嚴重傾軋,導致日軍輕鬆攻佔南京。
綜上所述,抗戰期間國軍屢戰屢敗,原因在於軍力整體落後日軍,不論是武器裝備、軍事體系還是動員能力,都與日本存在巨大差距。
五、日軍戰術靈活,指揮協調性強
日軍奉行攻勢即最好防禦的戰術思想,善於主動出擊,追求運動戰。他們的各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很強,炮兵、步兵、工兵、坦克、飛機能夠配合默契,展開疾速推進。
而當時國軍各部隊之間協調性差,指揮系統混亂,作戰思路保守僵化。國軍高層也存在嚴重的“重北輕南”思想,導致全域性佈局失誤。這都大大削弱了國軍的戰鬥力量。
六、日本戰時動員體制高效,中國則政局動盪
從甲午戰爭開始,日本就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戰時動員體制。一旦開戰,日本能迅速從社會調撥資源支援軍隊。而中國政局動盪,各地尚未統一,難以有效動員和利用國內資源。
日軍還在侵華戰爭中,大肆掠奪中國資源。他們強佔民夫、馬匹,大量採伐林木來造船修橋,強徵農產充軍需。這都進一步加強日軍後勤保障。
而國軍在失地後,常失去當地民力支援。還要承受日軍“三光政策”的毀滅打擊,陷入後勤困境。這種對比也凸顯國軍建軍的系統性不足。
綜上所述,抗戰期間國軍屢戰屢敗,原因在於軍力整體落後日軍,不論是武器裝備、軍事體系還是動員能力,都與日本存在巨大差距。
正視歷史,我們更應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充分準備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汲取歷史經驗,避免悲劇重演,使中華民族真正強大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