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4億人口的基數過大,出現拐點是正常現象,不需要多生娃。
從2022起我國人口開始出現拐頭,其實這應該是好事。可不知為什麼,就有人慌了起來。
看見人口出現微不足道的負增長,有人就很著急,說問題很嚴峻,要鼓勵生娃。
聽說60歲以上老人有2.7億,老齡化比例過大,又慌了,說問題十分嚴峻,要鼓勵多生娃。
好像多生娃能解決一切問題。
多生娃真的能應對老齡化嗎?十四億人拐頭出現負增長是真的缺少人口需要多生娃來補充嗎?14億人,一個龐大的數字,世界第一多人口的國家,不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的擔心絕種族。
我們要知道,14億人口的基數,每年一二百萬的自然減少,十年才能減少一二千萬,一百年才減少一二個億,真的到了迫不及待要多生娃的地步?我想要說的是,中國有14億人口之多,是人多了,不是人少了。
二、倡導多生娃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社會上有一部分人要鼓勵多生娃,基於何種原因?他們的理由肯定是有的。
其一,人口老齡化嚴重,以多生娃應對老齡化問題。多生娃可以降低老齡化佔比,緩解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我們知道,在老年人數量一定的前提下,要降低老年人的比例,只有增加總人口數量,鼓勵多生娃就是基於要增加總人口數量。
但我們不能忽略了人口不是越多越好,這個是不用分辯的道理。在人口問題上決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能在還沒有頭痛腳痛的時候就開始醫。
其二,勞動力在減少,多生娃用以補充勞動力。多生娃意味著在儲備後續勞動力,可以為後來增加勞動力,這一點不假。問題是,今後到底缺不缺勞動力,需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我們要知道,當人口過剩的時候比勞動力不足時更頭疼,當出現大批勞動力無事可做,工作難找,處於失業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的大問題。
其三,拉動內需,啟用房地產、汽車等領域。這個倒是真正的理由與目的,具體不想詳細解說。
我只想說的是,天下之大事,不能只從經濟角度考慮,更不能只站在利益集團上考慮。我們不能只顧眼前,要看長遠、要看廣闊,更要看全面。一策不慎,禍之巨大。
三、我們面對的人口問題一是龐大的人口基數;二是糧食進口量在逐年遞增。
面對人口問題,我們當前的處境是,基數14億,極其龐大。因為人口眾多,對土地糧食、環境生態、資源能量都會有一定的要求與影響。我們已經面臨的是良田在逐年減少、土壤在逐步惡化、糧食已顯自給不足,生態環境逐漸變差,大氣汙染已成事實,氣候變暖,病蟲害加重,資源開採過快過量。由此造成自然災害頻發且不斷加重。
這些都是我們要認識的問題,我們不可掉以輕心,要正視這些問題,要及時緩解這些問題。
我們要知道,目前我國糧食年年進口,目前已經達到1.6億噸。1.6億噸是個什麼概念,說明自給已經有1.6億的缺口,幾乎佔到總口糧的一半。
於安思危,或許在和平的年代,風調雨順的日子裡,進口這些糧食問題不是很大。可是,糧食是天下頭等大的事,我們不能不防國際範圍的大戰爭、不能不防範圍廣闊的全球性的自然災害、不能不防國際上不友好國家人為的掐脖子、不能不防複雜多變的從來就不穩定的國際秩序。一旦糧食緊缺鬧荒年,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過去我們可以全國上下一盤棋,齊心合力,眾志成城,一起勒緊褲帶共度難關。現在呢,可能嗎?那些先知先覺者、有錢有勢者搶先囤糧儲物,恐怕在天災面前還有人為的加大荒年的烈度。如果真的出現荒年,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回想起65年前的1959年起的三年自然災害,在每人每天平均糧食不到三兩的慘烈饑荒面前,我們同舟共濟一起挺過來了。我們不希望再看到人類出現大面積的饑荒侵襲。不然的話,我們是否還能像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一樣能眾志成城的同舟共濟呢?
重視糧食問題是頭等大事。重視糧食問題,逐漸恢復滿足自給狀態,無非是保護好土地、改良土壤、控制人口等幾個方面。保護好土地、改良好土壤已經超出本文範圍,這裡就不多說了。
控制人口的繼續增長,適時合理地緩慢下降人口數量是抵禦風險的最及時、最有效的辦法。
目前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高位。單產在種籽改良、農藥化肥的支撐下已經到達高產的頂部,再想提高產量實屬不易了。但我們不可忽視的是,隨著建設的發展,交通、旅遊、城市化的建設與房地產的開發勢必佔用土地,造成良田逐年減少。若干年後,我們還能保持如今的總產量已經就很不錯了。如果人口繼續增加,務必造成糧食缺口的加大。逐年來,糧食進口數量的遞增不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嗎?
四、人口過多會造成諸多的不利因素,破壞自然界的平衡。
首先要從未來對勞動力需求上分析。毫無疑問,我們現在不缺勞動力。將來呢?從兩個方面來看,所需要的勞動力將會逐漸地減少。一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自動化程度會越來越高,機器代替人的應用越來越廣。這就意味著需要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二是從人口逐漸負增長上看,人口總量不可避免的在減少,相應會造成內需總量相應減少,由此所需要的勞動力會相應減少。
隨著總人口的自然負增長,勞動力相應地減少是必然的,也是很正常的。
我們要知道,勞動力過剩,務必造成失業率的提高。當因人口過多出現大量人員失業的時候才是真正頭痛的事,遠比缺少一定的勞動力更嚴重。
其次,要從生態環境上考慮。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有量的極限。如果某一物種過多,務必要影響其他物種。其實,人類是自然最大的破壞者,因人口數量總體的增加,必然要過量開發,建造,搶佔其他物體的生存空間。人類有責任為其它動植物騰出點空間,讓它們與人類共生存。
多少年來,有多少物種滅絕不是很能說明問題嗎?過度開墾、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增大自然災害的頻率不是沒有教訓。
世界屬於我們人類的,也屬於萬千動植物共有的,讓人類營造一個好的自然環境,讓我們與天下所有的動植物朋友們一起共享陽光雨露與自然美麗吧。
第三,人口過多造成對資源與能量的過快消耗,同時改變氣候、汙染空氣與環境。很多資源諸如煤、石油以、稀有金屬和其它各類礦產資源都是不能再生的。人類歷史的長河是漫長的,資源應該有計劃符合自然規律的合理開發,不能因為一時的人多而加大劑量開採。
再說過量消耗,造成汙染,破壞生態平衡。自然界對於人為造成的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有害氣體和物質的中和淡化,與吸收減少是有限度的。如果我們過量將地底下的煤、石油、天燃氣搬到地面上來燃燒釋放有毒氣體,超出了自然的吸收能力形成累積就會汙染空氣與環境,讓生存條件惡化。
顯然,我們在8億人口的時候,在提高人口素質中,倡導計劃生育不為錯。但我們在14億人口的今天倡導多生娃是有待商榷的。
五,面對老齡化問題,其實很簡單,忍一忍,二三十年就過去了。
或許有人說,現在老年人增多,不多生娃,將來繳養老保險的人數會越來越少,老齡化問題如何解決?
如今老年人口過多,老齡化佔比過大是事實。但這是長期以來逐漸形成的,不是一朝一日產生的。面對老齡化問題應該進行全方位的深思熟慮後冷靜決策,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被動局面。
其實,老齡化不是一日之成,解決老齡化問題也不能一朝而就,得慢慢來。我國高出生率主要在六七十年代,目前剛好在逐漸進入老年期,其實也就二三十年的時間,忍一忍也就過去了。也就是說,解決老齡化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忍,順其自然的緩解,也就二三十年時間。
那麼如何忍呢?就是國家加大養老力度,適當的時候加大投入,確保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病有所醫。同時加大養老設施與場所環境的建設,讓老人們晚年有福、老來有樂。這樣預計二三十年時間,老齡化問題就由緩解得到到徹底解決。
如果用多生娃來緩解老齡人佔比是不科學的。我們知道,多生娃沒有減少老年人數的絕對值,養老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或許會說,可以增加日後繳納養老保險的人數,滿足養老金的供給。
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國的總人口數量永遠不能減少,人口總量還要不斷的增加。能行嗎?其實果真這樣的話,那老齡化問題會延續不斷,永遠也得不到解決。
因為,今天生的孩子,60年後又變成了老人。到了那個時候,還要鼓勵生育來應對老齡化問題嗎?
總之,老齡化問題應該得到綜合治理,不能單純用多生娃來對沖老年人數量、不能用多生娃來緩解老齡化問題。今天的緩解,將是未來老齡化延續的包袱。
是否有同觀點的,告訴我,讓我看到你來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