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寺廟養老”的概念火了起來。
大多數寺院建在山水之間,
遠離城市喧囂,
老人家在靜謐、平和的環境裡吃齋唸佛,
為寺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寺院師父還會提供死亡教育和臨終關懷,
讓老人有事可做,也有所寄託。
▲
清晨的資國寺
1月17日,臘八節前一天,
我們來到福建福鼎市資國寺,
住持賢志法師從90年代開始倡導寺院養老,
創辦了國內首家經過民政部門批准的
佛教養老院——資國彌陀村養老院,
生活困難的老人家200元即可入住。
我們和他、以及住在這裡的老人們聊了聊。
以下是賢志法師的講述。
編輯:魯雨涵
責編:倪楚嬌
▲
資國寺住持 賢志法師
資國寺建於唐朝,是有千年歷史的古剎。1996年,我擔任了資國寺的住持當家,開始倡導在寺院裡建設養老院。
我們去調研、走訪社會的養老院,碰到很多老人,總會想起過去的功勞,對家裡的奉獻,老是想現在別人能照顧我什麼,我能得到什麼,所以心裡老是不平等。
社會上也覺得:“進入敬老院就是數日子曬太陽等死”、“子女不孝順才進敬老院”……這些言論也給老人一種壓力。
在寺院裡修行唸佛,很適合轉移這些妄念。
▲
凌晨4:30,趕去做早課的老人
我們面向的都是有佛教信仰的老年人,現在養老院裡有三百多位老人,兩百多人是長住在這裡。
和社會上的養老院相比,寺院養老院的基礎設施可能沒那麼精緻。我們更關注的是豐富的老年生活,給老人帶來心靈上的慰藉,以及臨終時的關懷。
城市化的發展,其實給老年人帶來了很多不便。他們想要的,是在山水之間,怡情怡樂,終老一生。早睡早起,作息規律,飲食上要偏於清淡和簡單——寺院正好可以滿足這些條件。
▲
早上6:00,早課結束,老人去齋堂用早餐
我們的寺院依山傍海,空氣和環境都很好。寺院裡的作息很規律,早上4:30朝鐘,三餐吃素,6:20吃早餐,11點吃中飯,晚上5點吃飯,8點就睡覺了。
每天固定時間寺院有早晚課,老人們可以參加。他們住的樓裡也有24小時的唸佛堂,老人們隨時可以去做功課。
▲
師父帶老人抄經
▲
每月一度的生日會
寺院面積比較大,老人家可以散步鍛鍊,我們還有派一個師父來教他們打太極、八段錦。飯後也會有師父帶著老人家唸經、繞佛,走至少半個小時。
每個月農曆中旬,我們會給老人家做一個生日會,讓他們覺得有人尊重他,有存在感。特別的節日都會做活動,給老人家帶來一些文化和精神上的補充。
他們也很積極地參與到寺院的義工活動裡來,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掃地、拔草、打掃衛生都會幹的。
▲
寺院前老人開荒出的菜地
▲
寺院裡的老人幫忙摘菜
他們很愛種菜,寺院前面有一片荒地,所有的老人都參與了開荒,或者在後山的空地上種菜,吃不完的就拿到齋堂來一起吃。這樣他們也覺得自己還能做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而不是沒有用了。
很多身體健康的老人還會服務別人,比較年輕的老菩薩,照顧更老的老菩薩。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它會產生很多效應,對晚年會更加樂觀,對未來不再迷茫。
這裡的老人都自己有課程,規定自己一天要念多少佛,看多少經,就不會老想著家裡,老想著社會。他想的是我餘生當中要好好用功,不要空過時間。
妄念和負擔沒有了,每天有事情做,痴呆、癌症比較少,久病臥床的也比較少,100多歲的長壽老人也有兩三位。
寺院養老院和社會養老機構還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臨終關懷。
按照我們的經驗,很多老人恐懼死亡,其實是害怕身邊沒人。一生病就送醫院,一往生就到太平間,不到半個小時已經運到殯儀館去了,等待子女擇日火化。老人們也是很遺憾,一輩子到最後還是在醫院裡面搶救,除了醫生以外就是機器的聲音。
所以我們有生命關懷助念團,陪伴在他的身邊,給他念佛,給他聊天,子女也圍繞在床前,這個時候他就感覺到非常溫暖,很安詳就走了。
我們會鼓勵養老院裡的老人,給老菩薩送往生,為他助念。整個過程,他看得見,他要參與的,他就覺得這太好了,我以後也要這樣,恐懼感慢慢就沒有了。
還有些人早早就寫下遺書,以後我往生,葬禮要怎麼簡單地做,剩下的錢拿去做貢獻、做慈善等等。這些的交代是一種釋懷,是一種放下。
三餐吃飽,用功跟上,什麼時候走,那是一個自然的規則,不要去煩惱和恐懼它。
▲
賢志法師和老人
創辦資國寺養老院的初心,就是希望給社會減輕一些養老壓力,給國家減輕負擔。
90年代的時候,我走訪周邊的國家,發現他們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那麼我想,中國未來也會面臨類似的問題。幾乎每兩年日本、韓國、新加坡一帶我都要跑一圈,去看他們的養老出現了哪些新的概念,哪些新的配套設施。
我們是公益性質的養老院,民政部門有一個規定的入住價格,但我們就是隨緣,有錢就多拿一點,沒錢就少拿一點。再困難的最少也會拿200塊錢,因為不交錢的話有些老人會有自卑感。
因為有信仰,他們就把養老院就當做自己的家,把資國寺作為自己的歸宿,這樣子他們住得就很舒心,不是說天天在那煩惱,環境怎麼樣,房間高階不高階。
▲
護理院裡的護工和老人
很多養老機構都缺乏護工,還會聽到虐待老人的新聞。人總是有不平等和嗔恨心,所以不能老談工資多少才能幹活,愛心跟不上,工資再高他也會出事。
我們選擇護工,也會選擇有信仰、有愛心的。他們理解老人過去的奉獻,就可以用慈悲心、恭敬心來對待他們。
我們也會定期跟護工們座談聊天,疏導他們的心情。年輕的護工,只要為老菩薩們服務5年以上,我們都會有記錄,等他們老了之後,可以優先可以入住,免費入住,因為他有奉獻,老了理應得到別人的恭敬和照顧。
有了敬畏心,一切都會平等的。
這幾年,很多寺院會來做調研參考,也想做本地的養老院。我們和社會上的養老院交流,有的負責人會問我,能不能幫助他們也設立一個佛堂,證明這一塊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多了。
寺院養老是一個信仰情懷,社會養老則是一種物質情懷,如果是精神和物質兩邊都上去了,那就最好了。
把老齡化的問題,養老的問題,廣而告之,讓全社會人都來認識它、理解它、包容它,最終有人去奉獻他,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
韓爺爺 67歲 河南開封人
我現在是“候鳥式養老”,春天我們那裡溫度好的時候就回去,冷的時候就到寺院這裡來。去年(2022年)在這裡住了幾個月,今年(2023年)差不多住了半年時間。
每天早上4點多、5點就起床了,在這裡種種菜,打太極拳。寺院裡需要我值班的時候,我就去做義工,給老人們分發快遞。我老伴兒也在這裡,也去服務部幫忙,見哪兒有垃圾,撿垃圾,打掃衛生。
▲
老人幫忙分裝臘八粥
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這樣,昨天熬臘八粥,大夥兒都上去幫忙。來到資國寺就當是自己的家,需要幹什麼不用說,該乾的就幹。
我以前是學校老師,還幹過10多年副校長。我有我自己的修行方式,看看經書,聽聽經。靜心、修身、養性,這修行就是做人,好好靜心,把晚年過得充實而有意義就行了。
陸奶奶 78歲 江蘇常熟人
我是2023年5月份搬過來的。過去20多年,我和我的兒子、媳婦,祖孫三代一直住在一起,都沒有什麼衝突,大家都是很親的。
以前身體還好的時候,我儘量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搞衛生、洗衣服、買菜。現在我已經是幹不動啥事情了,但我不希望兒子媳婦來照顧我,為什麼?他們工作忙得不得了,我希望他們做好自己的事情。
現在孫子上大學了,我也放心脫身出來,我一個人在這裡挺好的,我能夠自理。
在這裡就像進入了療養院,其實就是磁場的問題。賢志法師的親和力特別的強,經常會給我們上課。鄰里之間有啥困難,一棟樓房裡面大家互相關愛。
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臨終關懷。我不希望在家裡經歷世俗的臨終,在資國寺有生命關懷助念團,師父們送你最後一程。
去年來了以後,我休息了兩個月,明顯感覺身體已經好了很多,就參加了生命關懷團隊,去送往生。這一塊我是非常歡喜的,能夠盡力幫人家的,哪怕是說一點愛心的話,安慰的話,就足夠了。
既然來了資國寺,一定要發揮每一個人的特長,這樣好像就不是在等死,而是真正在做一些事情。
題圖非資國寺照片,來源:英子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