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更多精彩內容記得“關注”我呀!謝謝支援!
生命的輪迴在不斷轉動,人類生老病死是常態,老人到了一定年紀,便會有些許疾病纏身,而中國有句古話,“送死大於生養”。
當老人面臨死亡時,子女為他們送終、料理後事、讓他們安心離世比撫養他們長大更有意義。
這是源於中國傳統觀念,強調孝道和家族紐帶的重要性,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後輩的我們,應當竭盡所能去滿足老人的生前遺願。
在古代,老人死後後輩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禮儀和傳統習慣去悼念死去的親人靈魂。
古代頌中的禮儀和細節都比較繁瑣,一般包括,守孝,舉辦葬禮以及安葬,定期祭祀等做法。
而在現代社會,送終的禮儀和細節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比如守孝期縮短,安葬儀式時間加快。
即使已經刪減了送終的某些流程,在世間的人對已故親人的思念並未停止。
在處理老人遺物時,家族成員應當相互溝通,不應私自燒燬已故親人的物品。
在人間流傳著一句話,老人去世後,家中有四樣東西是不能燒燬的,究竟有哪些是不能燒的呢?
一、照片與肖像不能燒
第一,老人的照片和肖像被認為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不宜被燒燬。
它們捕捉了老人的外貌特徵和精神面貌。
隨著親人的離世,在世家族成員會對已故親人的面貌產生模糊的印象。
而老人的肖像就是為了讓在世家族成員能夠記住他,也能夠起到勾起與老人的某些回憶的作用。
在葬禮結束後,一般家裡或者家族祠堂內就會增添一幅已故老人的畫像。
這幅肖像可以幫助家人銘記老人,提醒我們他們曾經存在的時光。
每當我們看到肖像時,便會想起與老人共度的美好時光,感受到他們對我們的關愛。
屬於他們的回憶是無價之寶,也是無法被抹去的美好記憶。
有一部與親人離世有關的動畫電影叫《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它是一部探討家族、記憶與死亡的皮克斯動畫電影。
這部電影展示了墨西哥的傳統節日“亡靈節”,整段動畫電影強調了紀念已故親人和保持家族傳承的重要性。
裡面有一句話很簡短卻很耐人尋味,“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保留逝者的照片和肖像,生者可以更好地銘記他們的故事和成就,使家族傳統得以延續。
因此,在《尋夢環遊記》中,肖像不僅僅是一張照片,它還代表著逝者在生者世界中的存在感,以及家族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在現實世界中記得你,那麼你在另一個世界才會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在現實世界中也同樣如此,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照片和肖像已經破損、無法修復,或者家屬認為這些物品會帶來負面能量時,可以選擇燒掉它們。
肖像可以被銷燬,但記憶不會輕易被磨滅。
用心記得已故親人的模樣,即使肖像損壞,有人記得他們,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也會活得很好。
二、書籍與記載不能燒
第二點,老人的書籍和記載不能輕易燒燬。
老人的書籍和記載通常是他們知識和記憶的載體,承載著老人的生活經驗和歷史智慧。
在這些書籍中,可能包括家族史、生活智慧、長輩的教導等,這些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家族成員的成長和發展有所幫助。
燒燬的話便是對離世親人的不尊重,特別是有一些老人會將家訓和家規寫到自己的在世書籍上記載下來。
所以他們寫的文章裡面的內容可能包含了家族傳統的記載,如家訓、家規等。
保留這些資料有助於家族成員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樹立良好的家風。
還有一些老人的書籍對於歷史記載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
比如張純如她最為人所知的事蹟便是她所著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一書。
在這本書中,張純如深入研究了日本軍隊在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對中國平民犯下的所有殘暴行為。
在她的研究筆記中,張純如發現了許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倖存者的證詞、日記、信件和照片等。
在世期間她深入研究了這些資料,並前往南京進行實地考察,與倖存者進行交流。
她的研究發現,日軍在南京犯下了大規模的屠殺、強姦和搶劫等暴行,導致大量中國平民的死亡。
所以張純如的在世作品使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範圍內廣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為二戰歷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純如的研究筆記是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記錄了她在研究南京大屠殺過程中所收集的資訊、分析和思考。
這些筆記對於瞭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背景、細節和真相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銷燬這些筆記將導致我們無法從這些珍貴的原始資料中獲取資訊,進而影響我們對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全面認識。
而保留這些歷史筆記能夠有助於歷史學家、學者和其他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瞭解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全貌。
讓後代青年銘記不該忘的歷史事件,也能讓青年得到了解真相的機會。
所以已故老人的筆記和記載應當謹慎被銷燬,甚至需要加以妥善保管和利用。
三、床榻不能燒
第三,已故老人睡過的床榻和穿過的貼身衣物不能燒。
首先,在傳統意義上,床榻對於家庭來說是地位的象徵。
床榻的材質、製作工藝、裝飾風格等都反映著家庭的財富和地位。
因此,床榻的質量和裝飾成為了家庭實力和地位的一種表現。
而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床榻還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例如,八仙桌、太師椅、羅漢床等傳統傢俱的組合,他們象徵著家庭和睦、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
所以床榻作為這些傢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相應的吉祥寓意。
不僅如此,床榻使用越久,它的歷史價值就越高,如果還想銷燬就是不尊重古物的行為了。
四、衣服不能燒
第四便是已故老人的貼身衣物不能輕易燒燬,貼身衣物一般來說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和情感價值。
它們可以說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見證了老人的經歷、習慣和個性。
在親人們整理老人遺物時,貼身衣物應該是最多的,而這些貼身衣物時刻提醒著在世親人記起他們。
貼身衣物會喚起家人對已故老人的思念和回憶,在很多家庭中,貼身衣物也被視為親人生活的延續,具有不可或缺的情感價值。
所以貼身衣物對於已故老人來說,是思念的象徵,但如果衣物儲存狀況不佳,或者家庭空間有限,可以考慮將其妥善處理。
在處理過程中,也要時刻尊重家人的情感需求,避免粗暴銷燬。
這不僅是對已故老人的尊重,還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
睹物思人,這句詞說得沒錯,看見熟悉的物品變回回憶起與物品有關的人,也會禁不住回憶起與他們的點點滴滴。
其實不僅是對已故老人的懷念,也是對生命的敬畏和珍惜。
在思念老人的同時,我們也更應該關注身邊活著的親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陪伴。
讓親情成為連線家族的紐帶,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充實。
在面對逝者物品時,我們可以選擇將它們保留下來,作為家庭的紀念。
將這些物品擺放在適當的位置,讓它們成為家庭歷史的一部分,讓後輩瞭解和傳承家族的故事。
除了這些,該怎麼更好記載與親人的點點滴滴呢?
我們也可以透過書寫回憶錄、拍攝全家福等方式,記錄下家族的歷史和親情,讓後人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
無論什麼模式什麼做法,我們都只是為了能夠在親人離世後,記起去他們有關的回憶。
結語
當老人離去時,我們會感到無盡的哀傷和思念。
他們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指路明燈,用智慧和經驗引導我們前行。
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勇敢面對老人的離去。
在悲痛之餘,我們要團結起來,共同承擔家庭責任,傳承老人的精神,我們要發揚他們的優良品質,讓家族榮耀代代相傳。
雖然在幾千年的民俗文化傳承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封建迷信,但也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導人們得到更多美好品質,比如珍惜親情、尊老愛幼等美好品質。
在面對生老病死這一自然規律時,不同的地區和民族有著各自獨特的風俗習慣。
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其核心都是表達對已故親人的懷念和尊敬,讓後人銘記前輩的貢獻,傳承優良的家風。
活著是幸福的,被人記住是幸福加幸運的,
就如《尋夢環遊記》說的,生的對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