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舉一反三,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力量,顯然應當提上日程
這段時間,一段“登山者在九華山景區周邊野攀”的影片引發大家關注。透過影片發現,九華山景區的巖體上有多個攀巖釘。
隨後當地進行了調查,透過無人機拍攝和工作人員最終確認,影片中登山者的野攀地點位於九華山天華峰的對面山體,屬於未開發區域,需要藉助專業的工具,並經過一定登山訓練才可以抵達。透過無人機畫面,從遠處看,巖體上的攀巖釘依稀可見。
這當然是一種破壞生態的行為。據地質專家介紹,“打上一個釘子以後,有的時候它不是太穩固的話,它就會破碎。另外釘子留在裡面它容易造成風化”。同時九華山是國家首批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是國家地質公園,這也是對景觀整體的破壞。
對於擅自進行探險、攀巖等行為,《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已經明確禁止。此前就有一個類似案例,2017年4月,有三人在江西上饒三清山旅遊期間,以電鑽鑽孔、打巖釘等破壞性方式攀爬巨蟒峰,對其造成永久性損害。隨後上饒市檢察院發起公益訴訟,三人被判在媒體上公開道歉,並賠償環境資源損失計人民幣600萬元。這麼一筆巨大的賠償金,相信足以起到震懾的作用。
其實要追究責任並不缺乏法律依據,但關鍵問題是事發野外,取證已經變成了難題。比如這幾位登山者已被找到,但他們否認“打釘子”,並稱“岩石上的釘子很早之前就有了”。而想查清真相,在沒有監控的野外,其實已經非常困難。
更引人深思的是,這幾位登山者似乎對自己的登山之舉頗為自得,拍下了不少影片。若不是他們“留下影片”,他們的攀登行為可能根本不會被發現,這幾顆釘子也未見得就能被注意到。而這才是真正的問題,廣袤野外,常規的技術手段難以完全覆蓋,發現、制止、追責很多時候都無從談起了。
除了登山,其他形式的“暴力野遊”也可能帶來類似問題。隨著人們野遊興致的提高、“專業裝置”的健全,野外生態其實更加脆弱了,它們越來越容易暴露於危險之中。
這對景區和相關部門來說是一個提醒,在這種新形勢下,專業防範措施也有必要增加投入、擴大覆蓋了。就像九華山事發區域,其實並非核心景區,屬未開發開放區域,但這些周邊區域也不應成為盲區。而如何舉一反三,進一步強化生態保護力量,顯然應當提上日程。
同時,對於廣大遊客、登山愛好者、野外探險者來說,也應當形成科學、現代的環保意識,動輒破壞山體,這不是接近自然該有的樣子。今天,人們確實有了更好的技術條件,去探索那些奇偉瑰怪的地方,但是人們也應當同步提高認識——對大自然最大的尊重,就是去維護其原本的樣子,而不是破壞性地“挑戰”與“征服”。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清波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