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半兩濁酒
編輯丨半兩濁酒
前言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在陽光下閃耀著希望的光芒。這不僅僅是一片普通的稻田,而是中國在非洲土地上播種的綠色夢想。
從2022年6月開始,非洲小國波札那的南部地區,人們歡歌笑語、載歌載舞,慶祝中國水稻在當地獲得豐收。這是他們心中的重大歷史時刻,也是中國與非洲攜手共進、共創未來的象徵。
只是我們的水稻為什麼會出現在非洲呢?他們又是如何擁有我們的農業技術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一、援非的首次成功選育
在非洲這個充滿挑戰的大陸,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糧食短缺的嚴峻問題。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飢餓和貧困已成為許多人生存的常態。
但隨著我國與非洲國家在雜交水稻技術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希望的曙光開始在這片古老大陸的上空閃爍。
自2007年起,我國與非洲國家的雜交水稻技術合作正式啟動,馬達加斯加成為這一合作的首個受益者。
那一年,20多位中國農業專家踏上了這片熱土,他們的目標明確——幫助馬達加斯加人民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中國的農業專家們抵達馬達加斯加後,迅速行動起來。而湖南農科院牽頭的專家團隊中,有一位名叫李德生的農業專家。
他和同事們來到了一個叫安德桑巴魯的村子,這裡的水稻產量頗豐,成為了他們進行技術育種的理想之地。
可惜現實遠比想象更加殘酷,多雨的地帶使得田地極易積水,而落後的基礎設施更是給專家們的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在這裡,他們沒有自來水,甚至沒有穩定的電力供應。
但儘管面臨種種困難,專家們還是毅然決然地開始了他們的使命。
一開始他們並不被當地人信任,許多人仍然堅持傳統的種植方式。好在經過不懈的努力,專家們終於在當地租賃到了農田,併成功建立了示範基地。
他們從國內帶來了80多個稻種,經過五年的試驗和篩選,才確定了三個適合當地環境的雜交水稻品種。
隨著時間的推移,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試種。
在馬達加斯加種植水稻的地區,幾乎都可以看到中國專家的身影。而這個國家也已成功培育出五個主要的雜交水稻品種,這些品種不僅提高了當地稻米的產量,還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雜交水稻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耐心、毅力和創新精神。
中國的農業專家們正是憑藉著這些品質,幫助馬達加斯加人民走出了糧食短缺的困境,也為非洲大陸的未來注入了新的希望。
二、專家如何幫助的非洲?
多年來馬達加斯加島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成為了眾多農業專家的嚮往之地。但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傳統的耕作方式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長期以來,當地農民都非常依賴簡單的“靠天吃飯”種植法,將種子隨意播撒于田間,任其自然生長,而這也導致產量極低,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需求。
就在這時,一群來自中國的農業科技專家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帶著先進的育種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決心為馬達加斯加的農業發展帶來一場變革。
他們不僅帶來了優良的稻種,還手把手地教導當地農民如何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從播種、插秧到生長期間的病蟲害防治,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
在塔馬塔夫地區,專家們教會了當地農民如何有效排澇;而在穆龍達瓦,則針對乾旱少雨的氣候條件,採取了相應的抗旱措施。因地制宜的策略,使他們在馬達加斯加的農業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其中一位名叫胡月舫的專家,更是深耕於此長達15年之久,他的足跡遍佈稻田,甚至能用流利的當地方言與當地農民交流,這也充分展現了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精神。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些農業專家在馬達加斯加舉辦了數百場培訓班,直接教授了5000多名農民,間接地影響了超過50000人的生活。
所以到了2023年,穆龍達瓦的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400公頃,單產較以往翻了兩番。許多種糧大戶的生活也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放眼整個馬達加斯加,種植面積已接近7萬公頃,每公頃得來的糧食高達7噸,最高可達12噸。這一成績的取得,使得馬達加斯加成為了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
按照目前的趨勢,如果繼續擴大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至10萬公頃,那麼該國的糧食自給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
更別提中國的農技專家還在非洲其他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蒲隆地,專家們透過深入研究,發現這裡的土地非常適合水稻種植,只需妥善利用雨水資源即可解決灌溉問題。
透過不懈努力,他們成功地讓這片土地在短短十五天內便孕育出了稻苗,這在曾長期未能解決糧食問題的蒲隆地引起了轟動。
可見中國的農業科技專家們在非洲土地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僅改變了當地農民的耕作方式和生活狀況,也為中非之間的農業合作樹立了典範。
三、好種子出好糧
在中國科技的幫助下,非洲的抗旱稻種得到了顯著的發展。
非洲肯亞的溼地不僅具有生態重要性,也是當地農民的傳統耕作區。但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增強,肯亞的溼地受到了保護,迫使農民尋找新的種植方法。
所以中國科技援助對非洲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透過提供抗旱稻種,中國不僅幫助非洲解決了糧食問題,還促進了當地環境的改善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一舉措有助於培養非洲國家的農業科技能力,實現自給自足。
中國的科技援助對非洲抗旱稻種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不僅體現了中國在全球環境保護方面的責任感,也展示了科技合作在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筆者認為
在推進農業技術在非洲的應用過程中,我們需要面對許多挑戰。
這些挑戰包括缺乏必要的設施、組織體系不完善以及小農群體對新技術接受程度較低等問題。但我們可以透過與其他機構的合作來克服這些難題,並逐步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的目標。
雖然在這個程序中仍然存在許多未知數和變數,但我們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和完善,也才能使得我們的努力能夠真正幫助到非洲人民,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